日本靠一代人的努力,才换来世界上环保水准最高的垃圾处理体系,我们要靠几代人才能打赢这场战争!
今天,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居民,对着一袋袋小小的垃圾,拿出了比科学研究更为严谨态度。
想象一下,你面对着家里一堆吃剩的饭菜、废纸、瓜皮、饮料瓶、快递包装......扪心自问:“你们都是什么垃圾?”
到了垃圾回收点,还会有戴着袖笼子的大爷大妈们向你投来关爱的目光,负责任地问你一句:“你(丢的)是什么垃圾?”
“你是什么垃圾?”似乎已经成为上海人灵魂深处的拷问,而出题人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7月1日起,上海市作为第一个试点城市将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将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四个标准进行分类。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未来,甚至还会把未将垃圾分类丢弃的行为计入个人信用档案。
“同情上海同胞”之类的言语、漫画频频在朋友圈刷屏。但是,当你对上海市民投去同情目光的同时,可有想到垃圾分类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
据住建部公布,到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也要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正在全方位进入国人的生活。
业内人士预计,围绕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环节,固体废物全产业链未来一年以内市场将释放出200亿元到300亿元的产能,十年以内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3000亿元。
谁会最先动这块奶酪?
丢个垃圾,月入过万
猪骨头和鸡骨头分别是什么垃圾?同样是骨头,为什么大骨头算干垃圾,小骨头算湿垃圾?粽叶是不是厨余,算干垃圾吗?用过的纸尿裤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包着狗屎的报纸怎么处理?
上海人每天就沉浸在这种迷之问题中难以自拔,甚至做出了一个小猪佩奇分类法:
猪可以吃的是湿垃圾;
猪不能吃的是干垃圾;
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
卖了可以买猪的是可回收垃圾;
小猪分类法固然是一种调侃,但在实际的垃圾分类中,难度却远不止于此。
除了分类困难,如何丢弃垃圾也困扰着相当多的上海居民。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规定:住宅小区一般每300到500户居民设定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开放时长一般在3至4个小时,并且选取居民投放的高峰时段。大多数小区将会集中在早上7到9点、晚上5到8点之间开放定时定点投放点。为了推行这一政策,上海的一些小区甚至已经撤掉了公共垃圾桶。
继失去“水果自由”以后,现在连“倒垃圾自由”也没有了,这几乎成了压垮魔都996一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有机智的小伙伴脑洞大开,发出“跪求代扔垃圾”的呼声。没想到还真就催生了一个新生行业——代扔垃圾工。
首先是一些跑腿平台出现了“帮倒垃圾”的热词,紧接着常用的生活服务平台,也开始提供第三方的垃圾分类丢弃服务。
如,饿了么App就在首页“跑腿”菜单中增加了“代扔垃圾”的业务,一单12元,跑腿范围不超过3公里。支付宝-城市服务 “垃圾分类回收” 页面,新上线了“易代扔”选项,涵盖了各种垃圾的上门回收业务。
此外,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回收还催生了一批固定服务某片区的垃圾代扔工,静安区的陈女士就介绍道,他们小区有专门的代扔垃圾工,每天只需将垃圾放在家门口,工人就会上门收取,一元钱就能享受该服务。
对此,央视新闻报道,勤快的代收垃圾工已经能月入过万。垃圾分类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更影响着我们的消费习惯。可见,垃圾分类这个自带流量的市场供需两端旺。
垃圾分类才是“带货高手”
我国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厨余垃圾,占比超过60%。厨余垃圾含水率高,杂质多,容易发臭、腐烂、降解,难以分类处理,对于此类垃圾,处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制约厨余垃圾处理的瓶颈,也必将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突破口。
上海就将目光投向了厨余垃圾的上游——菜市场。据上海本地新闻报道,上海上线了两千多家社区智慧微菜场,可供应120万户居民各类主副食品。所谓的“微菜场”,其实类似快递自提柜,用户网上下单,小区提货。
微菜场提供的菜品绝大部分都已做过垃圾减量处理,蔬菜基本做到精包装,简单清洗即可下锅,玉米没有皮和须,金针菇也剪了根,鲜杀活鱼去鳞去内脏……减少了20%以上的湿垃圾。在源头分拣分级、清洗包装,垃圾直接供应给下游的养殖类、畜牧类企业,形成产业链闭环,多方共赢。
上海是生鲜电商、新菜场等业态扎堆混战之地,微菜场的兴起,即使没有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无形之中也已增肥了这方面的创业土壤,对To C、To B的生鲜创业者都是利好。
而在家庭层面,这类帮助人们在源头上就做好了垃圾分类的产品也受到市民的狂热追捧。平日里瞧不上眼的垃圾桶,在垃圾分类功能的赋能下,如今也变得让你快高攀不起了。
以往,各大电商平台少有人问津的高档可分干垃圾、湿垃圾的垃圾桶,近期已经卖断货。这类垃圾桶普遍价格不菲,多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甚至有的土豪垃圾桶标价过万,但仍有人趋之若鹜,有些标注为进口的垃圾桶月销可过万件。由于市场太过于火爆,有些电商平台甚至出台了一个IP地址只能购买一个垃圾桶的控制措施。
一个政策的加持会带来一次产业链的重构,而在此过程中,反应最快的往往是互联网企业。
京东旗下京东京造最近就联合上海闵行区开发了垃圾分类专用垃圾袋,黑色袋子装干垃圾、棕色袋子装湿垃圾、蓝色袋子装可回收垃圾、红色袋子装有害垃圾,这也是市场上第一款“上海版”分类垃圾袋。这一款还在预售阶段的垃圾袋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为什么这么着急要分类?
其实上海,甚至是中国的垃圾分类老黄历可以翻回到2000年。
没错,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进行了19年之久。
这19年中,各大城市街道上的分类垃圾箱走马灯似的换着花样,垃圾分类工作却始终在原地踏步。直到2019年2月,住建部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这一次,上海作为第一个试点城市替全国人民先探了一下路,规模之广、力度之大,堪称空前。
为什么中国这么着急?
因为中国早在2004年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垃圾大国,并且所产生的垃圾量还在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
一直以来,中国的垃圾处理方式都以填埋为主。但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填埋已经难以为继,焚烧代替填埋必成为中国解决垃圾围城困局的主要方法。
可是,垃圾焚烧带来的二噁英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有毒物质之一,二噁英由前驱物“氯”合成,食盐中有氯,塑料垃圾中也有聚氯乙烯,如果不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会有大量垃圾焚烧中二噁英产生。这就是上海大妈们紧紧地盯着你家厨余湿垃圾的原因。
垃圾分类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上海作为中国民众素质最高的第一大都市,其实施结果,很可能会关系到中国这场垃圾攻坚战会打多久。如果最后连上海都落得一地鸡毛,那中国的垃圾分类进程恐怕还要再延缓十年。
这不止是一场上海人必须打赢的战争,还是一场关乎所有中国人的战役!
上海,加油!
评论
全部评论(18)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