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会持续2个多小时,总理共回答了16位记者的提问。
在谈到产权保护问题时,李克强指出,要让恒产者有恒心,让投资者有信心,让各类产权的所有者安心,给所有合法产权所有者都吃上长效的定心丸。
“保护产权就是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保护生产力,我们对各类合法产权的保护一直是放在心头,而且逢难必解。”李克强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可以说包括国企、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为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贡献。现在民营企业税收占半壁江山,占城镇新增就业的90%。
这并非是李克强首次提到关于“恒产恒心”的问题。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回答关于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问题时,李克强也讲到:“中国有句古话:有恒产者有恒心。”
追本溯源,“恒产论”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恒产,指长期占有的财产或生产资料。有学者认为,孟子“恒产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稳定,没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不稳定。
放在当今的语境下,“恒产论”直指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问题。多年来,国家维护合法产权,运用法律加强保护,这也是弘扬法治精神。在此背景下,总理再次强调“让恒产者有恒心”,也让各界对未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充满信心。
企业有产权,发展有恒心
对于国内民营中小企业而言,“有恒产者有恒心”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自持物业,企业更能安心扎根地方发展,专心一意谋求创新。
从企业发展周期上看,大部分企业除了对于政策、服务、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以外,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衍生出固定投资持有物业的深层需求。
这并不仅仅是着眼于物业增值所带来的利益,更关乎企业扎根发展的安定感。从观念意识的层面讲,中国人无论经营企业、机构抑或家庭,都孜孜以求物理空间的稳定性;从实际经营的层面看,在国内不够健康的租赁市场环境中,业主普遍随意性较大,租赁企业权益很多时候得不到保障,经营发展缺乏安全感、稳定性和延续性。
产业地产应满足企业发展的深层需求
对于产业地产商而言,如何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全方位需求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尤其对于企业的深层次需求要有准确的把握。这也正是包括天安数码城在内的产业地产商选择物业销售模式的重要考量之一:满足企业加速发展阶段对于产权的深层需求,让企业安心与园区、城市共同发展。
有调查显示,国内租赁物业的企业当中,多数为外资企业、初创型企业以及企业分支机构。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无不选择自持物业以图长远发展,哪怕是购买物业的成本长远来看远高于租赁场所的成本。
归根结底,在很多企业眼中,产权才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持有物业,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各类不确定因素,沉下心来创造更大价值。部分企业甚至将产权是否能分割销售作为入园前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仅如此。企业购买物业资产后,也可以通过固定资产融资扩大生产,加速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成长链条形成良性循环。
评论
全部评论(108)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