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烧钱扩张、普遍亏损、被迫关店,成为近几年社区生鲜狂潮的主旋律。被誉为“生鲜电商第一股”的每日优鲜收到了退市通知。叮咚买菜与盒马邻里则断臂求生,忙着收缩市场、关闭门店,以此缩减营销、人力等成本。
这是大品牌入驻社区的修罗场,与此同时,许多没有资本打底的社区小店也逃不过“半年之痒”的倒闭诅咒。
起初,靠着社交平台的流量或者开业打折优惠等促销活动,这些店铺也能红火一段日子,可客流量大多“来得快去得也快”。消费者的新鲜劲褪去后,这些小店便会陷入盈利的困局中。有社区餐饮店的从业者透露,附近每新开一家社区餐饮店,自家小店的客流量就会被明显分流。
一面是社区赛道的火热,另一面又是大小生意人的折戟。在理想和现实的折叠面中,总有人会因各种原因跌倒。
没有完美的商业体,社区商业也存在先天不足。
先天不足:客群缺乏爆发力+缺乏合理规划
广州青凤社区和紫龙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网红社区。
在某些网红老板的微信朋友圈、小红书以及抖音上,这些小店一桌难求,成为当地社区店铺模仿的标杆。
然而这不过是老板们单方面捏造的“虚假繁华”泡沫。
只要深入街道,你便会发现不少店铺处于空置状态,门口的玻璃上张贴着“旺铺招租”的告示。几个月前还人满为患的网红店,早已人去楼空。
社区店的辐射范围一般集中在几个街区。穿越某条路或是某个路口后,即便商户通过线上扩大了商业覆盖范围,顾客也会因为距离隔断、转移或流失。
这也造成了社区商店极难聚客,每到逢年过节,其客流爆发强度和时长都非常有限。平淡,是社区店营业的主基调。
由于社区店深嵌居民区中,商铺与当地居民的矛盾也会成为折断生意的导火索。
坐标重庆网红社区紫薇路,由于楼下的商铺过于吵闹,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休息。有居民用“嘈杂无特性”“商户吃相难看”“客户挤满了商业化猎奇嘴脸”的字样去描绘如今的紫薇路,更有甚者干脆在商铺营业时间播放丧乐,来反击商铺的变本加厉。
矛盾的背后,其实是社区商业前期规划不得当,除了挑起了与居民的矛盾,紫薇路的暴火也造成了周围交通的拥堵等问题。而这些矛盾或将反噬社区店生意。
缺乏合理的疏通与规划,也意味着社区店业态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资本具有趋利性,在这个缺乏思考和沉淀的时代,面对某个暴火的品类,大家一拥而上。这一问题在小生意人扎堆的社区商业体系极为突出。
社区店缺乏差异化,消费者也没有非去不可的理由。
除了先天存在的缺陷之外,不同业态的品牌也在社区的商业环境遇到了各自的难题。
大品牌:没有及时切换经营思路
不仅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大企业难以获得新一轮融资,不少社区电商的公司也摇摇欲坠。
这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完全是根据以往的互联网思维展开的,完全没有“因地制宜”。企业处于盈利探索期,又遇到资本寒冬,处境自然惨不忍睹。
在资本“无理智”的加持之下,不少大品牌的生鲜电商没有遵循健康的成长轨迹慢慢长大:在揠苗助长的氛围中,他们在没有盈利的前提下疯狂扩张,这样的商业模式不属于零售业“一步一个脚印”的基调。
社区店盈利模式和大店迥然不同,尽管经营环境已经切换成为了社区,但不少大品牌并没有及时切换经营思路。
湖南香江百货总经理夏志秋认为,“很多企业一直主做标超、大卖场,对社区店这种小业态的理解不到位,还是大卖场思维,比如选品采购、商品结构、定价模式以及人员配置等还没有完全厘清。”
由于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的高度精简,大卖场的风险控制思路往往会成为营运的巨大障碍,总部简单增加组织和人员并不一定能完全适合社区店的效率需要。
比如在门店管理方面,店长管理社区店的难度可能比标超更大。在成熟完善的管理体系下,大品牌大店在人员配置、工作流程上都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但社区店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配备过多的工作人员,不少工作需要店长亲力亲为。
此外,如果简单地将大卖场的营业思路复制到社区店上,那么社区店的商品、价格体系就没有差异化优势。
生鲜传奇王卫提出“要差异化,但不能过度差异化”“核心商品要厚,差异化商品要足”“要兼顾系列”。而要达到如此效果,社区店必须对顾客社区生活方式有深刻领悟。
此外,不少大品牌多年来一直以大店为主打模式,社区业态仅仅以补充业态的姿态存在,企业对社区业态重视不足或分身乏力。种种原因,导致了不少大品牌在深耕社区店时骑虎难下。
小店: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这是一个需要生意人具备十八般武艺的时代。
社区内随时可能杀出一个内容对手。所谓的内容“杀手”,是指竞争商铺在彼此服务、商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策划等内容营销拉开与周围店铺的差距。
“社区小店内卷太严重了。”有社区店店主感叹到,“现在开一家自己的小店,不但要懂行业知识,还要会做海报、会拍短视频做引流,还要懂得建社群搞促销。”
这样的需求也催熟了类似本地生活服务商的诞生。
然而有商家反映,在与本地生活服务商合作、推出视频后,短时间内客流量的确暴增。但实际上,消费者是冲着低价去的:“套餐推出以后,店里很快就爆了,每天排队,生意很好。不过由于本身套餐定价比较低,我们没有赚到钱,基本上属于赔钱赚吆喝。”
喧嚣之后,社区小店很快回归沉静——“总会有新的店把上一家店的流量热度给覆盖下去。持续的营销成本最终也将会被转嫁给消费者,这样的做法大多积累不了用户口碑,最后做营销把店给做垮了。”
因此,不少小店店主压根不屑于走营销路线,宁愿把心思集中在做好产品上。
评论
全部评论(7)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