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原”贾文奇回忆上马街变迁
田勇 2017-01-19 10:51:08

贾文奇一家的老照片(1975年)。

贾文奇就是在这个正屋出生。

出生于1950年的贾文奇,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太原,他在上马街生活了35年,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对这条街道和街上的老邻居们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听说上马街道路改造快完成的消息后,我迫不及待地回去看了看。街道两边原先杂乱无章的违章建筑全部被拆掉了,整个街道面貌焕然一新。”1月17日,贾文奇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欣喜近百年的老宅院保留下来

当天上午9时,记者与贾文奇相约在上马街见面。“这些天降温了,我还是三天两头往这里跑,不为啥,就想看看自己家的老宅院,看看上马街日新月异的变化。”贾文奇侃侃而谈。闲谈中,记者与贾文奇步入了福民巷的一处四合院中。这处老宅院建于上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

“我们家这个院原来叫上马街福民巷3号,现在改成11号了。”贾文奇说。在他的记忆中,福民巷原先有11个院子,西面有6个院落,东面则是5个不同风格的四合院。贾文奇的父亲当时在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工作,但全家人在太原一直是租房子住,1927年,父亲和4个好朋友同时在上马街福民巷盖起了5个四合院。

贾文奇的父亲在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他在盖自己家院子的时候颇动了番脑筋,有些设计放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也不落伍。“这原来是我们家的门房,有人来访需要先给门房打招呼。”贾文奇回忆说,原来一进门还有非常漂亮的照壁,可惜后来照壁被拆了。老四合院最初有24间房,地下挖有防空洞,并且还有专门洗澡的屋子。

“以前生孩子都是在家里生,我就是在这个正屋出生的。”贾文奇笑着说,虽然现在木板床代替了原来的土炕,可那份情感和温度依稀还在。看着屋内的桌椅,望着窗外的砖瓦房,贾文奇几度陷入沉思,陷入回忆。

贾家老宅院的西面是原先的4号院。“这个四合院的建筑也很有特点,它房檐非常大,就像戏台子似的。房主也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是晋剧团的,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请戏班子来院里唱戏,唱一些折子戏,有《登殿》《算粮》《打金枝》等,高亢的演唱声,震天的锣鼓响,热闹非凡。下面坐着许多戏迷,我们当时小不懂事,就在下面跑来跑去,但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我也喜欢上了晋剧。”

抗日战争期间,贾家人四处躲避,日本侵略者也曾在这处宅院里住过。几年后,贾家人才又搬回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在贾文奇的努力下,福民巷原来的11个院子有4个保留了下来,其中3个成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回忆大中小学俱全文化气息浓厚

太原有个上马街,北京有个下马街。这是老太原人流传的一句谚语。谚语来自一个民间传说,明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从这里上马后,挥戈东去一直打进北京,在北京某街下马。于是,太原就此产生了“上马街”,北京也由此出现了个“下马街”。

“说起上马街的历史,比五一路还长。北京是否有个下马街咱暂且不说,但这上马街的名称却与李自成没有丝毫关系,它得名于明初问世的皇庙,比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早200余年。”贾文奇对记者说。

皇庙是民国之前太原地区唯一的黄琉璃瓦建筑,是代表封建皇权的地方。明代晋藩就在这里奉祀皇帝和皇后的神位,每逢国家大典,如万寿(帝后生日)、国丧、元旦、新帝登极,朱氏皇族诸王和驻并文臣武将,都必来此祭祖。到了清朝时,废除了明朝的规矩,不走下马街,而从万寿宫巷直接进入皇庙,然后从上马街上马离开,所以就把上、下马街合并为上马街。

自幼在上马街长大的贾文奇,熟悉老街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处老宅,谈起上马街的历史典故,如数家珍。

上马街在当时应该说是太原市唯一的大、中、小学校俱全,学校最密集的街道。大学是太原市教师进修学校(后改为太原市教育学院);中学有六中、七中,东出口即是十四中,狄梁公街左手往东一拐弯路过崇善寺就到了十七中;上小学可以选择的有新城街小学、小五台小学、太师附小、杏花岭小学和建设路二校,所以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上学读书很方便。

“阎锡山时期的教育厅长冀贡泉先生,也就是著名外交家冀朝铸先生的父亲,在上马街西段路北也建有宅院。因冀贡泉先生曾是我父亲山西大学堂的老师,我们又住在同一条街上,所以,小时候我多次陪着父亲去冀家探望过老先生。”

“在这些学校中,又以进山中学历史较长,该校1922年创建,由阎锡山私办,原名‘山西进山私立学校’。”贾文奇回忆说,他当时在新城街小学读书,东边是和平市场,瓜果蔬菜、香烟瓜子、五谷杂粮、各种熟食应有尽有,里面经常有说评书的,《三侠五义》《杨家将》《岳飞传》伴随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每次都听到“且听下回分解”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期待多保存修缮历史建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马街的所有小巷四通八达,路北的东夹巷既通往五一路又通向永安里;福民巷可通往杏花巷;杏花巷左手一拐弯就是当时名声卓著的太原市人民医院和杏花岭体育场;山右巷北出口即府东街;上马街往东是繁华的和平市场和宽阔的建设路。路南的新城街通往五一东街与火车站;狄梁公街一进胡同左手即著名的崇善寺,直走不足100米即是保存尚好的文庙;皇庙西巷通往上官巷。

“可以说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上马街是太原市教育氛围最浓厚、生活设施最齐全、历史和人文环境档次最高的街区。”贾文奇说,上马街地处太原市城区内最繁华的羊市街、钟楼街、桥头街的东沿线,是一条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街区,除了大、中、小学俱全外,始建于唐代的崇善寺、皇庙、文庙等诸多历史古建也都深藏在这个街道的附近。

令贾文奇和一些老太原遗憾的是,前几年,上马街众多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民居四合院和好几条有“故事”的巷子被拆了不少,如田家和杨家的四合院就很有特色,现在却不复存在了,东夹巷、永安里、广华里等巷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贾文奇的记忆里,上马街给人的印象就是静,除了两个副食店、两个菜店、一个粮店和一个私人开的杂货铺外再无其他商业闹市的喧嚣,街上多个学校的学生可以在这闹中取静的环境中学习。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那时马路两边盖了许多违章建筑,路面已是坑坑洼洼,乱停乱放、私搭乱建让整条街都显得破烂不堪。”贾文奇说,看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上马街的这些变化,他每次来后都非常伤感。

2016年,太原市正式启动了对上马街的改造项目,提出以文庙、崇善寺、皇庙等遗址和文瀛湖历史文化公园为一体的太原市文庙—崇善寺街区规划。听到这一消息,贾文奇非常激动。“这一次上马街改造应该说非常理想,把原来破烂不堪的上马街变成整齐宽阔的街道,一些传统的历史建筑正在修缮,我觉得是挺好的举措。”贾文奇笑着说。

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过:我们有能力建无数座曼哈顿、纽约,但永远没有能力建第二个北京城。

“这次上马街的改造让道路宽了,咱心里也敞亮了。希望今后尽量多保存或修缮一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迹,彰显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贾文奇满怀期冀。

绕着皇庙大殿飞舞的燕子、永安里的大槐树、5分钱的大饼子、排队买大白菜、拍洋片、打弹珠……贾文奇告诉记者,童年在老街老巷的欢声笑语一直久久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它不会随着城市的变迁而远去,只会永恒地定格在每一个曾经过往的孩子的心里。

4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太原  贾文奇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129)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