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丁保祥 2016-11-11 13:58:04
摘要: 作为概念性事物,绿建筑现在叫好不叫座。

作为概念性事物,绿建筑现在叫好不叫座。为追寻善的商业模式,台达电子决定要来一次破局。在长远付出与长远所得之间,它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台北松山机场往东走,过桥,便到达内湖科技园区。许多台湾大企业都在此聚集。进驻的商家总数超过3 500家,包括鸿海、台达、明基等26家大企业。据说,园区企业年产值超过5万亿新台币。

虽然互联网产业的热点在美国加州和中国大陆,但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依然占据优势。尽管工厂这些年都搬到了大陆和东南亚,硬件产品的生产与研发依然是台湾的优势产业。这里有以管理著称的鸿海精密,也有以技术立身的台积电。

在制造业重心转移到大陆的过程中,从管理到技术,这批台企扮演了产业启蒙的角色。它们兼容了中华传统文化与日本的精益思想,在管理上有家长式的沟通,也有诸多细节的要求。

宁静崛起

内湖科技园有12多万人在此办公,但并不宽敞的街道上没有想象中的车水马龙,也许是因为那时是工作时间。干净,安静,有条不紊。在台北,感到的是温和与实在。唯一让人感到躁动的是,绿灯亮起时,数十辆小摩托车冲出,自由、洒脱、灵活。小轿车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终于我们一行人到达台达电子总部瑞光大楼。

“我们主张‘环保、节能、爱地球’。”台达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句话我听过。比起 “just do it”“让建筑赞美生命”等种种口号,这句大白话式的Slogan一点都不性感,甚至也没有“创百年品牌”“追求创新卓越”那样的大气字眼。这是具体的大实话,说出来就能明白,都能马上身体力行。

实在,可行。

创立于1971年,台达一直致力于电器电源组件的生产。作为一个B2B企业,其品牌并不像宏碁、宏达电等消费电子那样出名。但是那些笔记本电脑、手机产品里都在用台达的电源组件。全球每3台电脑中,就有1台在使用它生产的电源设备,它已然成为一个隐形冠军。据说,这些年台达卖出的电源产品“效率每提高1%,就可以减少1个30万千瓦的发电厂”。

帮助电器节能,是台达的第一个诉求。进入本世纪之后,其业务又过渡到工业自动化,帮助工业生产提供整体的节能方案。现在,台达又推出了智能绿生活业务板块,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使用建筑的时候进行节能。台达在画圆,市场的同心圆。围绕能耗管理的圆心,不断扩张自己业务范围。

路径简单,却也有力。从一个田埂边的15人小工厂,台达进化成了大企业。在全球有41座生产工厂,55个研发中心,年销售额有70多亿美元。

2002年,台达创始人郑崇华读了一本书——《绿色资本主义》。谈到了工业文明下的能源消耗、资源浪费与短缺、节能设计与管理等诸多问题。除了工业经营,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绿建筑。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建筑物都产生能耗和碳排放,所消耗的能源大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而绿建筑则顾名思义,就是那些耗能低、污染少的房子。

从这本书中,郑先生得到了经营的启发,也强化了他环保节能的善念。从商业角度来看,我猜测这本书帮助台达清晰了战略。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台达的产品不正是扮演着这种使命吗?工业节能刚好是一个巨大的商业空间,生产效率永远都有提升的空间。

至于绿建筑,我若是台达的领导人,读到此节绝对会拍大腿。台达是一个B2B品牌,如果其业务扩展到B2C消费领域,其品牌价值和盈利空间都将得到巨大释放。更何况,台达有能力将产品线扩张到楼宇建筑的节能。“环保、节能、爱地球”,不管企业的初衷如何,它已经进入了一个空间巨大的“善的商业模式”。

启蒙布道

在台北,虽然房屋有些旧,但街道整洁有序,没有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倒垃圾必须分类并支付费用。我很奇怪,当初他们是如何养成这种习惯的?

对台达的绿建筑业务来说,又该如何去做用户教育?

在互联网领域,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快的、滴滴在刚问世时,用高额补贴培养用户习惯,一直延续到滴滴和优步合并。现在,补贴没有了,我们的出行习惯却再也不可逆了。

但是,绿建筑呢?这个高成本的东西,一旦补贴起来,市场是个巨大黑洞,填多少都填不满。只能依靠业主的理念,依靠他们贴近自然的想法在某个时刻突然落地生根,依靠他们面对不解和劝阻时,依然有毫不动摇的投入。

忽然想起来皇明。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太阳能的应用所知甚少,大多数国人对光热水器感到莫名其妙。缺钱的黄鸣开始了一场“愚公移山”,去做消费者教育。初期,黄鸣和团队开着绿色的面包车,以全国路演的方式,逐个城市宣传。从济南、南京、苏州、无锡、上海,一直到福州、厦门。

我把公益先放在一边,先思考商业的东西。智能家居和绿建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这两个概念有个交集,就是那些又智能又节能的东西。比如,楼宇建筑的电梯电力回生系统、智能家居的中央控制组件、照明节能系统。

如何把这些东西都集中展示出来?大篷车显然不适合,有个样板房最好。台达自己先尝到甜头,这样更具说服力。所以,台达的总部瑞光大楼、台南厂办、美国总部大楼以及在大陆各地的工厂,都是使用了相关节能产品的绿建筑样本。

按照台湾标准,台南厂办属于钻石级的绿建筑。相较传统建筑,它可以节能38%。同属钻石级的总部瑞光大楼,节能效果则高达58%。

这其中,绿建筑的节能并不是只体现在主动节能,更重要的是“被动节能”。所谓被动节能,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整局部微气候。比如,墙体内余留夹层,就可以有效隔热。用采光井和反光板,可以让自然光洒落建筑物内部。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人们对能源的消耗。

苹果的新总部“太空船”即将完工,库克说它所有的电力来源于太阳能发电,会是世界上最绿色环保的建筑。但是德国建筑教授、批评家伍尔夫·麦耶说,库克你错了,最环保的建筑在台湾成功大学。台达捐钱建了一栋建筑,叫“绿色魔法学校”。太阳能、生态水池、自通风管道、雨水收集系统、废轮胎颗粒地板……里面将各种被动节能技术运用得淋漓尽致。

这些都是绿建筑最好的宣传材料,也比任何空洞的理由和讲究更有感染效果。

被动节能的建筑,最能体现公益之心。四川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龙门乡台达阳光初级中学、台湾那玛夏小学,这几个项目都是灾后重建,台达一并把它们做成了以节能著称的绿建筑。地处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这些学校的大部分能源来自风能、太阳能,资源注重循环利用,校舍坚固。在遇到台风、泥石流等灾害时,能源方面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自给自足。

人与践行

在台湾的第四天,台风“鲇鱼”裹挟着暴雨,从西太平洋冲了过来。高速路上的大货车,被风吹得左右摇摆打滑。台风来的时候,据说大家已经见怪不怪,大部分商店都歇业,学校放假,各自安排。

因频繁的台风,阿甘的婚礼曾延期了六次。阿甘之前是个媒体人,后来不小心成了一个热衷环保的人士。装房子选可降解的环保漆;结婚喜帖用可重复利用的石头纸;平时家里用LED灯;冰箱使用在可遥控定时智慧插座;用的冷气机可以一边制造冷气另外一边烧水……一家四口整年下来电费可控制在5000新台币,比台湾平均家庭电费少了40%。

为了推广绿能教育,他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低碳生活24堂课》。许多人都说台湾青年喜欢“小确幸”,我觉得小确幸不只是机车的自由洒脱,也是在书桌上刻画着的梦想。

后来,他强调自己是两个女儿的爸爸,自己其实担心女儿们的生存环境,所以更有动力去做节能环保的事情。这话听着有点耳熟。当年,黄鸣从石油系统辞职创业,说动力主要有一个,“女儿以后没有能源用怎么办?”

黄鸣还有一句话:“我是一个理智的疯子。”这里面有自嘲,也给自己留了颜面。自嘲,有些时候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一个需要启蒙和竞争市场,需要有人像堂吉诃德一样,单枪匹马也要去挑落巨人。他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滋味,也对痛苦和压力感到迟钝。

2012年,郑崇华宣布退休的前两个月,马英九造访了台达的台南绿色工厂。得知这座工厂被国际机构评为“钻石级绿建筑”,马英九称赞郑崇华为“台湾第一环保狂人”。其实,在商业风格上郑崇华从来都不是“狂人”。其经营风格低调务实,主张一切身体力行。

比如,他给台湾的大学捐赠绿建筑,设立科研基金,却只字不提自己和台达,而分别以孙运璿和李国鼎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两位被誉为“台湾科技产业之父”的官员。又如,当环保电影《不愿面对的真相》上映,他买下几千张电影票,赠予业界伙伴。宏碁董事长施振荣、宏达创始人卓火土和中华电信董事长贺陈旦等业界大佬,都为此走进电影院。

台达践行的,其实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绿色商业。

对了,阿甘本名叫“张杨乾”,正确的名字是“阿乾”。在台湾有时“乾”即“干”。但我觉得“阿甘”更适合他,就像电影里的那个阿甘。他还有个身份:台达基金会的副执行长。是的,这个基金会就是到处做能源教育,做绿建筑的公益项目。基金会里有许多志愿者,都是从台达各个体系里的员工中挑选而来。

伺机而动

绿建筑项目是美好的,但是这方面的客户会有哪些?谁会来埋单?

台北仁爱路,空军总部对面有个小巷子,全台第一建筑师事务所“潘冀联合”就在这里。74岁的潘冀是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500多件作品为他赢得了台湾建筑大师的荣誉。他感慨,社会对建筑只是一知半解。制定绿建筑的标准是第一步,旧楼再造、都市更新、公共建设等大的项目议题内容,仍需要政府来推动。

新建筑可以前期介入,老建筑则可进行后期整改,这是绿建筑的两大市场。台达的台南工厂是钻石级的绿建筑,其建筑成本比传统建筑约高15%。就是这15%,可能就会让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台达的总部瑞光大楼则是美国LEED白金级的改造建筑,由传统楼宇改造而成,其改造成本需要六年左右收回。人们总是喜欢立竿见影的眼前利益,都觉得绿建筑好,却难以有拿钱投票的决心。

“加装费一万多元,而且不改变原来电梯构造。大卖场、医院这些建筑一年就可以依靠节省的电力回收成本。”一位台达工程师说。

不过也有好消息。这两年,政府开始推动绿建筑的普及。在广东、江苏、重庆、天津等地,已经要求新建房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深圳号称绿建筑面积全国第一,它要求所有新建建筑的标准,由住建局组织评定。新建建筑达不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就不给验收。一些地产商就慌了手脚,到处找人想办法。然后,一些绿色建筑咨询机构就涌现出来。它们会想办法包装项目,让建筑添加一些临时的或表面的内容,以符合相关的评级标准。

这有些荒诞。开发商应该调整策略,找精研绿建筑的设计方,而非事后找概念包装。究其原因,无非开发商不愿意承担更高的投入。政府公共项目可能会强制性推行绿建筑,这种大商业项目会是肥肉。但是,面对普通的业主,只能寄希望于在社会公益的影响下,在设计师的推动下,相关政策有更好的落地执行。

2006年,台达冠名推动了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当时有人问台达是要做房地产开发吗?台达创始人郑崇华摇头否认,“我们做环境教育,如果建筑商有节能环保的概念,自己都可以去建造绿建筑,我们只是传播者。”各种绿建筑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了很多次,已有很多年轻人“被洗脑”。从青海湖畔的农牧民住宅,到江苏吴江低碳住宅,台达在内地的绿建筑已经开始布点。

不盈利的公司是尴尬的,不谋未来的公司是可怜的。在绿建筑领域,台达到底是谁?它是一个推动者,谋求着公益;它也是一个参与者,时刻准备着用主动节能的系列产品去分市场的一杯羹。市场并未完全打开,它只能在局部市场慢慢寻求突破。“在郑州、肇庆、武汉等地我们已经拿到了一些项目。”台达电子执行长郑平说。

至于那些地产商,由于它们不是绿建筑的最终使用者和埋单者,一切与绿建筑相关的努力往往都只能停留在表面。招商地产、朗姿地产、万科等地产商开始有所动作,但力度似乎并不是很大。绿建筑的真正普及,需要绿建筑概念的深入人心。

23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姿态  商业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262)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