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丨Vlog 火了,但 Vlog 到底是什么?
潘劲虹 2018-12-11 17:37:09

编者按:打开一瓶可乐有两个视角,搭一趟公交车有三个画面,完成转场需要四段音乐。不少人正拍摄 Vlog,部分观众正观看 Vlog,而更多的人并不了解 Vlog 到底是什么。

在 Vlog 风口尚未到来的当下,我们选择与一些创作者及相关行业者对话,讨论 Vlog 的形式、内容创作及商业化,设法理解 Vlog 这种陌生的视频形式。本文是第一篇。

每当一个新的内容形式出现时,往往无法被准确地描述。在博客、微博、公众号、抖音短视频之后,大家开始追问“Vlog”到底是什么?

无法定义的 Vlog

从字面理解,Vlog 由 Blog 演变而来,即 video weblog 或 video blog,意为视频博客、视频日记。其“策源地”YouTube 的定义也非常简单粗暴:一种个人创作的视频类型,最大特征是有人对着镜头说话。

王晓光 Vlog 《做 vlog 满一年啦》 图片来自:@cbvivi

Vlog 剪辑与视频滤镜 app 一闪 Onetake 则从 YouTube 给出定义出发,把叙述者露不露脸作为分类标准,把一闪社区内容分为 Vlog 和非 Vlog 的生活视频。

我们划分了一些点,首先它是非虚构的,它不能是个短剧或表演,内容要基于日常生活。其次,我们觉得应该相对有一个比较丰富的场景(一般说“转场”)。但这些最后也没有列为考虑,简单划分为「露不露脸」的问题。

国内第一批 Vlogger 王晓光(@cbvivi ),从 16 年开始拍摄 Vlog,已经更新一百多期,现任一闪内容运营。他这样描述一闪的 Vlog 划分考虑。不过,作为 Vlogger,他个人不太有欲望去说服其他创作者必须「露脸」。

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知名 Vlogger Casey Neistat 的名言, Vlog 最重要的是讲好故事,其他视觉效果都是辅助。把 Vlog 影视化,加入精神内核,让 Vlog 彻底被 YouTube 观众接受的他,是最有资格定义 Vlog 的人。

Vlogger @冉发财,曾是某 Vlog app 内容和用户运营,她理解的 Vlog 故事即叙述性。不管是镜头画面、 字幕还是叙述人的“出镜”讲述,其实都是为了根据 Vlog 主题完整地叙事。

如,王晓光个人最喜欢的一期 Vlog 《有些话即使在日本也很难说出口》的叙述顺序为,王晓光到日本旅行,碰上搭错车重来,到地才忘带充电设备等小波折,最终上海的朋友帮助解决。在完成了整个“故事”的铺垫、讲述以后,腼腆的晓光也能自然地表达了对“羁绊”的理解。

内容素材和剪辑基本围绕这趟旅行,完成 Vlog 主题叙述。诞生在互联网,Vlog 天然具有“分享”属性。要让观众看懂,内容需要相对完整、清晰的叙述,最好有一个把握节奏的叙述者。

模糊的定义不妨碍 Vlog 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但王晓光认为对于刚入门的 Vlog 创作者来说,定义还是很有必要。

理想情况下,Vlog 现在已经有固定观众群了。一个新创作者要拍 Vlog 的时候,要先遵循一些规律。他拍的东西是可以被 Vlog 的固定观众接受和欣赏。

但形式、定义对于非入门 Vlogger 则不再要紧,自由无拘是 Vlog 创作的魅力。

国内第一批 Vlogger 对 Vlog 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却能共同地说出什么不是 Vlog。非虚构性、叙述者(不管出不出镜)、完整的故事性、个人创作是 Vlog 创作的共识,使它区别于其他视频形式。

Vlog 拍什么:生活的诗意和一地鸡毛

比起能够定义 Vlog 的 Casey Neistat ,国内新一批 Vlog 观众更熟悉的是新晋 Vlogger 欧阳娜娜。

重返校园的欧阳娜娜,她的 Vlog 既记录一般大学生的生活,熬夜赶论文,与家人、朋友聚会。但转一个场景就可以盛装出席看维秘秀,甚至有不少节目录制、杂志拍摄的幕后花絮内容。

明星与普通大学生双重身份下,欧阳娜娜的 Vlog 可看性非常高。事实上,不可能所有 Vlogger 的生活都如此双面、如此戏剧性。不拥有明星般的生活,到底可以拍什么样的 Vlog?

如果你是 Vlog 创作新手,可以参考下最多 Vlogger 拍的几十个 Vlog 主题模版,如,#get ready with me#(出门准备)#Travel Vlog#(旅行)#daily vlog#(日常) #study with me#(一起学习) 等。

在生活日常类 Vlog 中,有两个深受女性观众喜欢的 Vlogger ,定居澳洲的华人博主子时当归(@是当归哦)和韩国 YouTuber @ondo ,她们在 Vlog 中最常做的事是烹饪、吃饭、外出购买食材。

子时当归 Vlog 记录她日常两餐的制作过程 ,切番茄,倒酸奶,煮咖啡。在她的镜头下固定的、重复的“日常”,就是能让观众不知不觉看二三十分钟。

YouTuber @ondo 则是一个独居女孩的「小清新」生活日常。一个人逛街购物,看书写手帐,一块面包都要认真地放到餐盘中慢慢享受。

坐标国内的生活向 Vlogger 代表,就是喜欢带观众喝咖啡、喝奶茶,做“平凡料理”的王晓光。

从 16 年 6 月开始到现在 ,他已经拍了一百多期 Vlog,归纳总结经验,晓光最喜欢的素材还是“普通的街景”,对于陌生人出镜的素材则比较谨慎。

王晓光 2017 年 8 月拍摄上传的《世界第一的花火大会》是他各类素材综合平衡之下的一个作品。夜空中的花火,看了三十年还来看的人们,观众谢意释放的“地上花火”,配上朋友白白写的诗,就是晓光带来的“云上”花火大会。

去旅游时拍 Vlog 是很好的选择,如果你是个游客,很容易做到拿着相机说话。看到的东西对你来说也是新的,是比较容易启动的状态。

能不能记录下旅途中的美好,运用画面、音乐、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要考验 Vlogger 的实力了。

拍摄记录真实生活,要看有没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和能力,Vlogger 的真实生活和态度也可以成为足够吸引人的内容。

因为“真实和态度”而深受很多 Vlogger 喜欢的摄影博主竹子(@你好竹子V),曾经在 17 年进行一项挑战——连续发布 31 天 Vlog。

这 31 支 Vlog 内容包括她到国外工作,帮爸爸庆祝生日,拍摄妈妈骑共享单车,和男友甜蜜或争吵的片刻。比起某一件具体的事,竹子在 Vlog 里表现最多的是自己的情绪,以及对事情的看法,没有去刻意回避负面。

听到男友回家兴奋得手舞足蹈,即将分别一个月时的难过落泪,竹子记录下自己一天里的情绪变化,一段时间的情绪变化。

不断被记录的生活态度,渐渐构成了竹子其人。她是自信开朗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在爱情中充满了浪漫,同时有着强烈的自我。抛开 Vlog 提供的信息量,Vlogger 仿佛成为了观众生活中认识的朋友。

让人感受到真实并接受的前提是,Vlog 镜头足够流畅,Vlogger 能够自如地表达。

Vlog 语言多样性研究

国内第一批 Vlogger,冉发财、王晓光、井越,包括一闪 Onetake 的 CEO 飞猪(flypig),都曾经从事文字工作,现在不约而同选择了 Vlog 作为表达载体。

我们算是跟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是最早的一批用户。出博客的时候写博客,出微博的时候写微博。对我们来说,分享的行为是很自然的,只是跟着不同时代换不同的平台。

科技进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表达载体,在每一次变动的当下,我们往往首先“尝试”,然后才是思考。虽然王晓光经常结合 Vlog 所记录生活内容分享一些「人生哲学」,但他归纳总结自己的 Vlog 最大的价值还是娱乐价值。

当你知道你视频的价值是娱乐价值之后,你的竞争对手就变成了漫威电影,变成了演唱会。你的视频不是大家必看的东西,对于我们这种以前做媒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难的觉悟。

作为一个前媒体人,王晓光其实希望摆脱“传达信息”这个内容创作核心。在茫茫信息流中选择 Vlog 的观众,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而是更有深度和质感的内容。

非虚构、记录个人生活的 Vlog 只能“生活向”?“日常”是吃饭逛街、见朋友、去旅行,Vlog 的内容讨论是否止步于此?

我没有“生活”,我的 Vlog 的内容也不是“分享”,而是喜剧。

所谓的“没有生活”是指没有可以放在镜头下的生活。曾是脱口秀编剧的 Vlogger 井越(@jyhachi),定义自己的 Vlog 是即兴喜剧。通过非编剧向的现实内容拍摄剪辑,完成喜剧创作。

无脚本、非编剧向的生活内容与艺术性强烈的喜剧是否矛盾?如果承认生活有其荒诞之处,Vlog 与喜剧创作的结合似乎神奇契合。如,美国娱乐节目《柯南秀》(CONAN on TBS)就经常外拍,拍摄一些人们在生活场景中的真实反应。

国内大家对喜剧的接受度其实非常非常低,大家 hold 不住一些喜剧,尤其是荒诞喜剧,可能觉得被冒犯,也可能觉得不好笑。Vlog 对于喜剧的好处是,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即兴平台。

除了自己作为叙述主人公外,井越 Vlog 中最经常出场的两个“角色”是女朋友小八和玩偶小箱,他们作为整体与世界的关系,是井越认为值得真正挖掘的内容,而不是所谓的“cp 博主”(情侣博主)。

除了 Vlog 外,井越还创作了视觉实验视频系列《Meaningless》和 Vlog 花絮系列《Not a Vlog》。

《Meaningless》002 太空模拟净化实践,正在看电影《2001 太空漫游》的玩偶小箱,被剪掉了“禁止机洗”标签,进入洗衣机经历了一趟“太空之旅”。

虽然 Vlog 在国内仍未真正大火,观众群体相对年轻,但正是由于受众年轻,他们对视频内容接受度较高。只要内容有趣,就能获得受众。井越认为自己的 Vlog 作为“即兴喜剧”来说,视角还不够荒诞。 在内容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上,Vlog 还有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

人人都是 Vlogger 吗?

大疆口袋云台相机新近发布,科技博主魏布斯“调侃”新设备让“人人都是 Vlogger”。这也是很多想要尝试 Vlog 的人疑惑的一点, 人人都能是 Vlogger 吗?Vlog 创作有没有门槛?

拍摄 Vlog 需不需要专业的摄影器材?这个问题就像是“打游戏要不要氪金”,不同玩家有不同的理解。总体来说,不氪金不是不能玩,但氪了更好的装备,肯定能获得提升。

Casey 的八爪鱼三脚架 图片来自:Seelenflügel

作为无数 Vlogger 模仿的对象,Casey Neistat 的拍摄器材也非常有创意,不仅仅是“贵”这么简单,八爪鱼三脚架是他最有特色的标志。当然也有无数昂贵的无人机,毕竟他是航拍纽约的男人啊。

Vlogger 都用这些(器材)拍,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八爪鱼三脚架、翻转屏相机对于新手来说确实很有帮助,毕竟 Vlog 没法重拍。

王晓光拍摄主力用一个佳能卡片机,最近开始用单反,都是 Casey Neistat 的“标配”。对于 Vlog 拍摄器材和制作门槛,Vlogger 的观点也许存在“代沟”。国内最早一批 Vlogger,可能都不是十几岁、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标准化的,但对于年轻人来说,用视频表达可以不那么尊重传统。我们觉得需要平稳、清晰,他们可能觉得“拍到”是最重要的。

没有专业的摄影器材,也不是不能开始,很多 Vlogger 都会使用手机拍摄。手机加上自拍杆,手不抖保持画面稳定,简单地转换场景,后期配音,就能制作出 Vlog 。制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后,自然会找到“升级”器材的方向。

井越选择 Vlog 作为喜剧载体的原因之一,是拍摄 Vlog 不需要投资,不需要团队协作,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开始。相对于其他载体, Vlog 的门槛非常低。

开始拍 Vlog 的门槛很低,要拍得好 Vlog 的门槛却很高。

井越从来不参与 Vlog 拍摄器材讨论,也不出 Vlog 拍摄教程,因为他认为 Vlog 的门槛在于创作者的审美和态度。不说 Vlogger 各自生活内容的千差万别,只讨论创作态度,很多Vlogger 都不及格。

拍了三集就教大家拍 Vlog,拍了五集就做 Q&A (问题解答),这就是自恋。Vlogger 会越来越多,但好的 Vlogger 不会越来越多,这个东西会像垃圾一样传播开来。

他认为身处一个过度分享型的社会,好的 Vlogger 需要一系列的技巧来避免“自恋”,因为对着镜头叙述的 Vlog 比任何视频模式都更让人显得自恋。

不少 Vlogger 模仿 Casey 拍摄转场、“假镜头”,但这些拍摄技巧不能与内容本身融合,就会显得非常突兀,暴露 Vlogger 本身水平的不足。

如果你正经历“Vlog 从入门到放弃”的困惑,或许可以参考一下 Vlogger 们对内容拍摄创作的想法,获得一些有趣的态度。

谁规定叙述完整的才是 Vlog?王晓光的 Vlog 就经常被粉丝评价“猝不及防”结尾了。

刚开始的几个 Vlog ,晓光确实认为叙述已经结束,无需特地加一个“标准”结尾。后来吐槽“猝不及防”的观众越来越多,晓光开始和大家玩这个梗,经常性地猝不及防……

我认为我已经完成叙述,所以,猝不及防地,本文完。

主编点评

相较于国外,国内的vlog环境还有待培养,目前最大的阻碍是变现模式不明朗。

国外专职Vlogger及YouTuber的诞生之初,创作者仅凭流量就能获得可观收入,这鼓励着更多创作者加入专职的队伍。当视频取得较高且稳定的点击率时,平台又会为期添加贴片广告,这又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曾有媒体按照每播放1000次2.5美元的平均广告分成来计算,Casey至少从Youtube获得250万美元的分成。

国内缺乏的恰恰是这样的平台,不明朗的变现方式让创作者们望而却步。不过这个现状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对于vlog能否与资本结合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vlog会成为短视频的下一个风口,有人则认为因为vlog独特的内容创作和呈现形式,它不适合内容创业,也不认为它会成为风口。

在我看来,vlog不一定成为风口,但肯定会有大量资本加入其中,最终市场上也会留下一波内容创作团队。

6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短视频  风口  内容创作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58)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