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进玉西布早村已时隔13年。
10月8日一大早,一路趋车前往距离乌鲁木齐米东城区35公里处玉西布早村。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一直延伸至深山里,路两边榆树郁郁葱葱。不远处,山丘连绵起伏,绿草如茵,几缕炊烟袅袅升空而起,像极了一幅山水画。
引人注目的是马路边悬挂着的各种名字的牧家乐招牌,上面写着每户牧家乐的名字:叶尔兰、小山羊、哈马尔……这里的牧家乐早已形成规模,吸引着区内外各族游客。
记得很清楚,13年前这里是一条尘土飞扬的土路,更谈不上牧家乐。
玉西布早村,隶属米东区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哈熊沟,其中哈萨克族占65.9%,全村291户,以畜牧和种植业为生。
关于玉西布早村的来由有一个传说。说几百年前村有3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牛丢失了,全村人一起出动寻找小牛,后来牧民们找到这里就再也没有离开,形成了现在的玉西布早村,玉西布早村的意思就是“三只牛娃子”。
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没有通电,牧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电视,过着“油灯炉火”的生活。1993年农网改造,电通到了大山里。2005年,国家电网“户户通”工程,让玉西布早村的最后83户无电牧民终于结束了无电的历史。
约40分钟的路程,车停靠在马路左侧,紧挨着一条由山顶自上而下冲刷而成的河道,河水清澈照人。跨过水泥石板搭建的小桥,便是老人叶斯木家的简易木制大门,同行的抄表员苏磊磊下车后,就像是到自家一样,在大门前很熟练的解开缠绕在大门上的绳锁,车径直开进院内。大门直对着是一幢贴着白瓷砖的小二层楼,院子右侧拴着大小四只牛,正悠闲的吃着玉米料。旁边,叶斯木的儿子吐鲁斯别克正在用粉碎机粉碎玉米杆,粉碎机不时发出“吱吱吱吱”电动声。儿媳哈尼正在挤牛奶。楼房对面是一排平房,是吐鲁斯别克家开的牧家乐。
叶斯木老人坐在院子里正晒着太阳。见到我们便立刻露出一脸笑容,他脸色红润,叶斯木老伴说,听说今天来客人,老人特意身着节日的服装,迎接客人。
13年前,在村委会举办的通电仪式上,叶斯木老人也是一身节日的盛装,和牧民们载歌载舞,共同分享通电的喜悦之情。而我有幸成为见证者之一。当年老人说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灯亮了,就像晚上出来“金太阳””。那年那天,所有在场的牧民们激动和喜悦的表情不时的在我脑海中闪现。
在苏磊磊引荐后,老人拄着拐杖,高兴的把我们引到一楼客厅,炕上的茶几摆满了各种干果小吃,房子里电视、空调等各种电器应有尽有。
“电,帮了我们很大忙,90%的压力都没有了……”这是老人用不很流利的汉语说的第一句话。从老人激动时断时续的话语里,我听出了一份历经沧桑巨变的感激之情。
“30多年前,我和老伴就住在这里,那时候是土房子,我们每天出去放牧,回来后家里没有电,就用石油和羊油点灯,娃娃们都是爬在羊油灯下写字。娃娃多,洗衣服很累,一年就1000多块钱的收入……”老人不停的摇着头回忆当年无电时的情景。
而此后,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竭尽全力开展配网建设,努力提升供电服务能力。所辖10千伏配网线路由2008年的54条1100公里,增至2018年128条2200公里。区域内先后建成750kV变电站乌北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6座,110kV变电站9座,35kV变电站4座。近10年来,公司先后投资约4亿元,对米东城区以及包括柏杨河乡玉西布早村在内的5镇2乡进行配网及农网改造,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
“自从通电以后,我们的日子像太阳一样的亮堂。娃娃里有3个上了大学,现在有点是公务员,有的做生意,日子过的好的很……”叶斯木老人再一次感叹。
通电后的玉西布早村牧民们开始寻找新的致富路径。“牧家乐”应势而生,原本安静的村落突然“火”了起来,远近闻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吐鲁斯别克也加入到这个发家致富的行列中。除了开设牧家乐,他还养了15只牛,去年他年收入达到12万。
“在我懂事时家里还没有电,夏天家里来人宰牛和羊当天吃不完,到了第三天就全部都坏了,损失不少,通电后,家里买了冰箱、冰柜,再也不怕肉吃不完坏了……”吐鲁斯别克深有感触的说道。
近年来,随着牧家东以及家家户户电器的增加,用电量不断增长,引起变压器和线路重载,且台区供电半径超大、低电压、电压不稳情况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用电问题也成了玉西布早村的“瓶颈”之一。
对此,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申请改造项目,2015年对玉西布早村进行标准化台区改造,新架设100千伏安公共变压器3台、重新架设0.4 千伏低压线路6.1公里。
“今年我们村一共开设牧家乐53家,去年年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牧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呵呵……”玉西布早村村长艾力巴哈欣慰的说道。
据同行的乌鲁木齐供电公司米东区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负责人宫继华介绍,今后几年将对玉西布早村进行低压台区改造,进一步提升配网的供电可靠性,为牧家乐提供更为优质的供电服务。
评论
全部评论(57)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