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
通过做大司机与乘客的规模、提高数据匹配能力,提升用户体验,摊薄运营成本。
关键词
共享
“互联网+出行”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在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打开了一个新市场,也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共享经济;二手车电商则着眼于盘活存量市场,推动用户的消费习惯趋向成熟;特斯拉珠玉在前,新能源汽车的趋势让行业跃跃欲试。
大风口中的小风口
从上述典型企业的融资额度和估值不难看出,汽车及其周边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体量。
据VC SaaS数据,过去两年,汽车交通领域的投资笔数分别占到全年投资总笔数的6%、5.38%。
近年来,万亿级汽车市场孕育出数个小风口:网约车、共享单车、二手车电商、新能源汽车等。汽车交通的小风口们并不持久,但这个大风口的风力足够,一个小风口消失,会有更多的小风口出现。
风口、资本、商战、高管……在这个风口中,滴滴的故事最精彩,模式也最值得推敲。
研究滴滴的商业模式,要回归到滴滴的本质。
滴滴是一个连接司机和乘客的平台,司机与乘客即是滴滴最核心的资源,也是其商业模式的地基。乘客端是流量来源,滴滴和快的、Uber烧钱打补贴战,争的就是流量的盘子—既要争竞争对手的流量,也要争出租车市场的流量。
司机数量则是滴滴提供出行服务的基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私家车保有量由2003年的81万辆、15万辆、132万辆、52万辆增长至2015年的439万辆、208万辆、1 292万辆、977万辆,增幅分别为4.42倍、13.21倍、8.75倍以及17.6倍。私家车的快速增长,让滴滴的商业模式有条件落地。
人与车产生的大量数据交汇在滴滴平台上,考验着滴滴处理数据的能力。2015年,滴滴的技术团队尚不成熟时,快速增长的流量曾导致服务器数次宕机。
车和人越多,数据匹配能力越强大,滴滴的用户体验就会越好,运营成本也会被摊薄。因此,当滴滴成为国内网约车市场的“一哥”,它的估值就已高达数百亿美元。
共享难盈利
滴滴与快的的两强相争,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补贴换用户”的商战模式定了型。程维带着滴滴合纵连横,先合并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快的,再合并其车商业模式的始祖Uber,成长为估值数百亿美元的独角兽。
滴滴助推“共享”变成出行领域的关键词,但不管是仍未上市的滴滴、卖身美团的摩拜,还是一众分时租赁企业,盛名之下,亦有盈利的隐忧。
共享之后,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电商成为风口。李斌的蔚来汽车拿到京东、腾讯、小米、百度等巨头的140多亿元融资,要打造中国的特斯拉;瓜子、优信与人人车每年豪掷数十亿元广告成本,争做二手车“一哥”;汽车金融、SaaS服务、汽车零配件等长尾市场为这个大行业延续商业的想象力。某种程度上,二手车和汽车金融也是一种“共享”。
但在交通这个大市场,盈利始终是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为了盈利,滴滴先是拆分专车业务,后又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盈利仍然遥不可及;现金流和投资人的双重压力下,摩拜单车选择27亿美元卖身美团,交易中高达10亿美元的债务令人咋舌;纳斯达克上市的优信二手车,去年营收19.51亿元,亏损却高达27.48亿元。
商业模式百花齐放,挣钱的却只有传统主机厂和4S店。如果说一时不赚钱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不好的商业模式,那么一直不赚钱的商业模式肯定是不好的商业模式。
2 420万人口的上海,2 173万人口的北京,超级城市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未来,用户需要的或许不再是车,而是高效到达目的地的能力。
效率与盈利的平衡,决定了这个风口中企业的生死。
评论
全部评论(164)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