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 把牛吹响以后
马东 2025-02-14 16:12:36

余承东是一个对这个世界有自己主张的商人。

浸淫商海 31 年,足以磨砺和修炼出一个男人全新的人生境界。“31 年前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进入华为,我估计会成为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总工程师”,余承东笑着说。

在华为,应该没人能够像余承东一样充满争议,同时也充满号召力。

动不动上热搜,三天两头爆金句,余承东拿稳了流量。就算你不知道他具体是干什么的,你也大概听说过他的“遥遥领先”。而继“遥遥领先”成为网络热词后,余承东更是接连怼同行、怼测评机构,怼得越狠,人设越稳。

这些年,他似乎跟低调从来不沾边。余承东说过不少大话,但再如何吹牛,他也懂得去实现。

从无线技术到手机终端,再到汽车,演绎了属于他的事业三部曲。在他的字典里,“躺平”从未有过一席之地。

2024 年 12 月 12 日晚,余承东开通抖音账号,正式入驻发布首条视频,15 日上午,粉丝已超过两百万……

醒木落下,且看“反骨”打工者,如何书写实力派“吹牛人”的故事。

学霸的学渣往事

如果让余承东用 3 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成长,那么他大概会选择“很苦,很穷,很疼”。

但儿时的余承东,身上有三个标签 :差点饿死,打架不要命,学霸。

他身上草莽气息很重,这源于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早年经历。

余承东 1969 年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霍邱。由于家庭贫困,婴儿时期的余承东差点因为没奶吃而饿死。

但因饥饿而身材瘦小的余承东,打架却很猛。他是孩子王,经常带一帮小哥们打架。曾经有校外的高个子混混欺负同学,余承东直接拿起板砖跳起来给对方开瓢。“我伸手都够不着他头,但是我不怕他。”

余承东身上有股“匪劲儿”,和他“并肩战斗过”的儿时玩伴回忆 :余承东打架属于不要命的那种,就算打得满脸是血也要继续战斗,直到打赢。

难得的是,喜欢打架的同时他喜欢看书学习,兼具学渣和学霸的特质。

回忆起过往,余承东难掩心酸。裤腿露个洞,手脚冻烂是常事,自己甚至还一度有过被饿昏的经历。

饿昏被别人救醒后,连几分钱一份的菜都舍不得吃。不过,即便穷到不舍得吃饭,余承东仍十分渴望获取知识。平时有零花钱,他不是去买零食,而是买书看。无论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活动,他一直都是第一。

有邻居问余承东母亲,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

母亲自豪地说 :“但凡是学校里有的奖励,他都能拿回来!他一直是第一!”

余承东心想,牛已经吹出去了,如果我哪次拿第二名回来,那不是很没面子?于是,这种争做第一的劲头儿,自幼便刻在了骨子里。

初中读完,父亲坚持想让他回家帮忙种地,为此,余承东和父亲谈判了几次。最终,达成共识 :农忙的时候回家帮忙,只有农闲的时候去学校读书。

如此之下,他将买菜的钱省下来买书,啃从家里带来的粗面窝头,以至于“那时候不吃菜不吃油,每次上厕所都很困难”。

高中毕业帮同学填写纪念册填到“人生追求”时,他坚定写下 :“我想成为最牛的专家,或者是教授”。

彼时,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管理者,命运和起点的深度重合那已是后话了。

好一个愣头青

好在,所有的苦与痛,都没有白费。即便条件有限,他依然创造了奇迹 :1987 年,余承东打破学校无人考上大学的纪录,以全县高考理工科第一的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

对于一个来自偏远山村的孩子来说,这是一次鲤鱼跳龙门的飞跃,也是逆天改命的开始。在这一年,任正非拿着东拼西凑借来的钱,在深圳的一间简易房里创建了华为。余承东与任正非或许都未曾想过,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年成为他们之后长达数年交集的开始。

清华读研期间,余承东参与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毕业后留校任教。

余承东坦陈,对于那时候的他来说,留校任教属于折中之策,差一点就要直奔新疆马兰基地,参与核试验或相关科研工作。而作为家中的经济支柱,考虑到家中弟弟妹妹需要资助,他听从父亲建议,选择了待遇相对更稳定的教师工作。

一次他去往深圳工作,被这座城市的自由与活力吸引,跑去应聘当时只有 200 人的华为,并顺利通过面试。

当余承东决定加入华为时,身边出现了许多反对意见。余承东的导师曾建议他留校。在导师眼中,余承东性子烈,为人处世像个愣头青,并不适合进入社会。

余承东的家人则觉得,彼时只有 200 名员工的华为规模太小,随时都有可能倒闭,风险太大。但余承东的犟也是公认的,一旦做了决定,便绝不动摇。

就这样,1993 年,24 岁的余承东正式加入华为,技术员岗位,月工资 800 元。华为在成立之初,虽然定位为一家技术公司,但实际上其主要收入来源是贸易业务。余承东加入华为时,正值公司寻求转型,致力于自主研发通信设备。

华为规模不大,却有一大批从天南海北而来的青年才俊。诸如放弃清华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郑宝用 ;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当时已有十年经验的孙亚芳 ;华中理工大学首届少年班,入职两天就晋升的李一男。

谁也没想到,这个说着一嘴安徽话,笑声很大的小伙子,日后竟然会成为商界风云人物。

向虎山行

进入华为后,余承东一头扎进了工作里,参与华为第一个重要项目交换机 C&C08 的研发当中。

那个时候国内程控交换机市场处于 7 个国家的8 种设备把控市场的局面,华为在巨头林立的江湖里,面临巨大挑战。

余承东有股子犟劲儿,作为华为首代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成员之一深度参与了交换机项目。当时跟着任正非赴汤蹈火的是一群单纯的年轻人,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满怀着建功立业的热情,期望从内地南下特区闯荡。任正非用他的激情把这群年轻人的智慧和创造性都空前激发出来。

尽管当时这款交换机的质量尚显粗糙,但凭借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任正非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即派遣员工前往全国各县市推广产品,项目落地,成功开拓了市场,并取得了成功。这一成果让余承东得到了器重。

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

余承东提到 :“在工作中,我不善于交流、不善于沟通、不善于表现,可能也是最晚才能脱颖而出的人”,但实际上,这只是他的谦辞。几年后,余承东越级找老板谈工作,大概是冲劲打动了任正非,让他记住了这个小伙子。

看到市场广阔,余承东主动请缨要在华为成立无线事业部,攻坚当时最前沿的 3G 技术。这件事情难度极大。虽然余承东遭遇了公司内部的大量反对,但他却依然坚持,张口闭口就是“偏向虎山行”。

任正非想了很久,最终拍板 :干!余承东不喜欢各种条条框框,但有想法和执行力。他也把自己的这种性格告诉了任正非。后者则表示没关系 :“我有钱,你有想法。我把钱给你,你实施你的想法”。

多少次醍醐灌顶,多少次反反复复,多少次灰心丧气……世界上不少事情是用技巧可以做到的,也有不少事情必须用辛劳才能换得。三年时间,余承东把 3G 技术啃下来了。后来的事情被大家熟知,余承东参与了技术研发、产品架构、3G 国际标准制定、市场拓展,集多角色于一身。此时的他,距离当初立下的“总工程师”目标近在咫尺。

“我是华为公司的第一个六级工程师、七级工程师,也是华为公司第一个专利的撰写者、获得者。”

在华为获奖的产品中,有很多人说是他发明的,但是他坚决反对把名字给放上去。任正非对余承东的欣赏也不加掩饰,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2008 年,余承东带领团队研发出第四代基站,当时的基站要插板,爱立信插 12 块板,华为只需插3 块,从而奠定了华为无线的优势地位。

同年,华为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当年中国移动通信领域获得的最高奖,而这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正是余承东。这个成果,让余承东当上了华为公司欧洲区总裁。

华为进攻欧洲市场,那可是爱立信、诺基亚的大本营,不管是竞争对手还是华为内部,都不看好。

但余承东不信邪,他上任后从组织调整、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几个关键点发力,迅速打开了局面。

把牛吹响

余承东的能力被大家认可,基于“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原则,他从无线产品线转战终端业务就是一例。当时的华为终端业务正陷入泥潭,没有自己的品牌,充话费白送都没人愿意要,利润还很低。

2003 年,华为成立手机业务部,目的是给运营商做白牌手机。但据任正非所述,华为终端业务是被逼上马的。在 3G 系统的销售压力下,配套的手机业务是解题诀窍。

但问题在于,几年下来,华为手机业务并不突出,利润微薄,无法为公司带来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手机终端业务成了任正非的心病。

无人可堪重用之际,正是余承东在欧美市场干得热火朝天时,任正非用一纸调令将他喊回,负责华为手机业务,从华为无线事业部转战华为手机业务部。

对于华为而言,余承东是一名悍将,他总能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

实际上,那时的余承东在欧洲无线事业部蒸蒸日上,只要维持这个态势,华为就能拿下当时欧洲最大的市场份额。但余承东还是要接下半死不活,和“高科技”毫不沾边的业务。

这一年,他 41 岁。

在此之前,华为的手机业务已经换了三任负责人,依旧没有起色。余承东不按常规出牌、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欲望,一上任就采取“一步到位”的转型措施,先砍掉不盈利的低端手机业务,转而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市场。

他是怎么定义华为手机的呢?

2011 年接手终端业务,他在微博发文正式提出终端业务的战略变革 :从传统 B2B 业务模式转向B2C 模式、从 OBM 白牌转向华为自身品牌、从低端产品扩展到中高端领域。

余承东回忆说 :这条发文是接手华为消费者业务不久的一个夜晚,近乎以悲壮与绝望的心情呐喊!调整意味着砍掉现有的大量业务,华为内部的反对声音也很大。

可余承东什么性格?不但不收敛,还直接在网上公开说 :我们这些主管放不开,水平很低却很自负。这话一出,反对情绪更大了,最后还是任正非亲自出面,说“不支持余承东,就是不支持我”,大家才作罢。

余承东更是放出狠话,3 年干不到世界前列就主动下课。当时,华为手机硬件、软件、外观都很拉胯。更重要的是,从余承东到销售团队,华为的人都是运营商业务来的,根本不懂手机市场。

决心干好一件事,总能找到力量和理由 ;但不做一件事,总能找到借口。

2013 年华为 P6 问世,余承东放话 P6 的全球销量要占到 1 000 万台,虽然只做到 400 万台,但比之前有很大提升 ;2014 年华为 P7 和 mate 7 问世,手机总出货量进入世界前五……

当初的牛,一个个陆续吹响。

余承东认为,要做一个长跑型选手,不会谋求短期利润。要知道,他之前将无线业务跻身欧洲市场第一用了 18 年,成功兑现了他在 20 多岁时的承诺——成为世界第一。但在手机业务上,同样的承诺第二次出现,为了把牛能吹响,余承东下了很多功夫。

具 体 过 程 不 再 言 说,这 场 仗,余 承 东 赢 了。

2018 年华为手机销量突破 2 亿台,成为中国销量第一,3 年后又超越三星成为世界第一。

当时华为手机在国外的广告策略多样化,也是余承东与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关窍。例如华为 2015 年在美国市场的广告片《Dream It Possible》,讲述一个女孩勇敢追梦的成长过程。

在埃及,华为推出了一款提升续航能力的智能手机广告,强调消费者可以安心使用,不必担心手机电量问题。

国内的手机发布会上,余承东喊出“遥遥领先”,一次次深入人心。

但与此同时,危机却悄悄来了。

2019 年,美国对华为发起全面制裁,从最初的限制运营商与华为合作,到全面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软件和芯片等。

这是华为成立以来的至暗时刻。

有人说,是余承东对手机业务的执拗,把华为拖入一个难以掌控的境地。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木秀于林,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

寒冬

当市场好的时候,90% 的企业都能赚钱 ;大势不好时,90% 的企业都不知道怎么办。但在大多数企业都困惑的时候,如果你有办法,未来的市场就可能是你的。

回忆当初,即便华为遭遇了空前的困难,但余承东硬是迎难而上,“我这个人性格可能比较好强,我做任何事情做不到第一,过不了我自己内心的一关。带领团队,一个地方经营不好,团队整个都受影响,所以我们不能等死,得全面努力、拼搏、找出路”。

2020 年 10 月,华为带来了 Mate 40 系列手机。也就是在这款手机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再次喊出了那四个字——“遥遥领先”。

2021 年 3 月,美国再次对华为进行制裁。很多人都让余承东放弃 Mate 50,说如此境况下,Mate 50 不可能成功,但余承东没妥协。他带领团队对 4G 性能进行加强,利用 Wi-Fi 6 技术弥补 5G 的缺失。

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之下,余承东再一次将希望义无反顾地押注在了手机业务上。其间,有很多领导跟余承东说,“老余你这是在赌博,Mate 50 不可能成功的,放弃吧,根本没有成功的概率”。

但余承东认为,“我还是必须在这种价值最高的,对销量、收入和利润贡献最大的领域实现突破,如果我失败了,我基本上就废掉了,所以我必须成功”。

余承东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如何攻克 5G 上,短时间内,他的头上也冒出许多白发。没有退路了。

9 月 15 日就是最后的期限。那一天之后,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制裁正式生效,芯片将无法再生产。

先是海外市场,华为面向消费者的业务迅速下滑,国内业务也面临不少挑战。

比创始人任正非口中最艰难的 2019 年,还要更难。

品牌、产品和渠道,在华为内部被视作手机业务的三道防线,遭遇制裁后,只剩下一个品牌,产品受到了重创,渠道也在丢失。华为智选车业务发展与规划部部长严礼回忆,当时华为在国内几乎所有渠道伙伴的经营都遇到了困难。

渠道是华为过去十年积攒下来的财富,也是终端无法抛弃的一环。消费者业务要朝前走,余承东必须保住渠道,问题是怎么保?

卖车成为一条出路。“手机是一个‘高刚海值’产品,即高频、刚需、海量、高价值,能够弥补(手机)销量缺失的,是智能电动汽车。”余承东后来如是解释华为下场的初衷。

事实上,“不造整车”是任正非划下的红线,华为一直以来专注 ICT 业务,2019 年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的目的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余承东承受了很大压力。

“我内心痛苦的时候,一个人夜里在外面走,走到天亮再回来,然后直接去公司上班。”这种孤独而坚韧的斗争,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手机业务经历大起大落的同时,余承东已马不停蹄地又一次担起重任,“遥遥领先”的风吹向了汽车圈。

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9 年,华为开始与赛力斯进行合作,成立问界品牌。余承东在发布会上放出豪言“把奔驰、宝马、奥迪一把干掉”。

一个没有造车经验的新势力带着一个车厂就想干掉百年历史的德国高端品牌,这一言论瞬间引来了无数人的质疑和谩骂。

回忆起华为与赛力斯最初走在一起,余承东说,就像两个失意的人坐在码头喝闷酒,回头一看还有对方在。

“没有别人了,我俩还有彼此。那就干吧。”一场绝地求生的冒险开始了。

问界品牌成立后,内斗与危机不断。反对派不断煽风点火,最后任正非喊出“华为不造车”的口号,甚至表示“谁再提造车,谁就离职”,同时禁止供应商将 AiTo 问界的标志改成华为问界,不能与华为捆绑宣传,让刚刚起步的智选车难以通过蹭品牌知名度来提升销量。

同时,反对派再次利用公司内的制度想要砍掉智选车——“公司被老美制裁收入不景气,哪个业务不赚钱,就该先砍哪个业务”。而智选车刚刚起步没收入,哪怕不砍也要收缩支出。余承东只能从终端借人,让他们给智选车打工,用终端的利润来补贴智选车。

2021 年,先后推出三款车型。对于一个新玩家来说,这样的速度绝无仅有。

是怎么做到的?余承东表示:“我们白天、夜里、周末、节假日都在工作,几班倒,并行战斗。”在余承东看来,这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看决心够不够大。除了拼命,还是拼命。

当潮水来时,不踏浪前行,就会有人被“拍死”在岸上。

“感觉余承东是一个不谦虚的人,但过去几十年,跟我打过交道的人,都觉得我是一个内心保持谦卑的人。”余承东解释称,“营销宣传说话说得可能有些‘余大嘴’,但是我想告诉大家,我绝不是一个骄傲自满的人。我们实事求是,不必骄傲自满,也不会妄自菲薄。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我们拼命学习,做到更好。”

比如,销售层面,学习小米线上营销,又深度学习 OPPO、VIVO 的线下渠道能力。小米集团潘九堂曾表示,“手机厂商都眼红过小米和 OV,但只有华为一家真的放下身段去学去干了”。

进入汽车业后,进行过多次大刀阔斧的调整。从零部件业务,到 HI 模式,再到智选车业务,智选车如今变成了鸿蒙智行。

汽车智能化合作方面,HI 模式慢慢退向后台,“鸿蒙智能座舱”和“乾崑智能驾驶”则逐渐走向前台。AEB 在高速场景无法触发,就去增加触发的行驶速度 ;AEB 倒车撞人,就去开发倒车 AEB。

在大家印象里,余承东不接受“差不多”的结果,他觉得无数个差不多叠加起来,最终只能变成差太多。华为要么不进入,一旦进入一个领域,就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王者。

在介绍新款问界 M7 时,余承东现场五次提及“遥遥领先”,二十多次提及“领先”,每次提到均引发现场观众的大量掌声。

显然,一次次实现自己“吹过的牛”,给余承东开启“放炮”模式带来了底气。但他能实现“吹过的牛”,是靠玩命努力和谦虚学习换来的。

“最难的时候,感觉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在某次节目专访里,余承东红着眼睛说。幸好,不支持 5G 的 Mate 50 系列卖得很不错,是个意外的惊喜。余承东舒了一口气 :“人生的乐趣在于穿越寒冬,寒冬过后,我们又活过来了,重新回来了”。

后面的故事,可以用砥砺前行、峰回路转来形容。2023 年,深圳新闻发布会现场,余承东说 :“经过了艰难的 4 年,回首望去,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后,华为 Mate 60 Pro 毫无预兆地宣布开售,意味着突破 5G 技术难关。

手机也好,汽车也好,耐心浇灌,终于开花结果。这些年,他相信时间的力量,也相信沉潜的力量。就像冬至来临,麋鹿的角会自然脱落,但没关系,只要按时生长,不疾不徐,它们的角就能从重新长出至完全成型。做好手头的事,等待日子一天一天变暖,泉水自然会流动。但,轻舟已过万重山。

勇敢者先行

某次,出席汽车论坛的余承东讲话风格有微妙的变化,对自家技术和产品的介绍依然信心十足、霸气外露,但余承东少见地谈到自己,“我不是一个妄自菲薄的人,也绝不是一个骄傲自满的人,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

还有他对吹牛的态度 :“我从来不反对大家吹牛,吹可以,但吹了以后必须做到。任何手下跟我吹牛都可以,但吹到必须做到”。

一以贯之的犀利也没有消失,他批评了一些网络媒体做测试的乱象,支持搭建汽车极端测试国家标准体系。林林总总下来,一场演讲喜提了四个汽车热搜、十几个微博话题。

“第一年干翻特斯拉,第二年把 BBA 的空间一把干掉”。

“开足马力卖,明年争取年销超过 30 万辆,超过所有对手”。

“未来智能座舱分为两种,一种是鸿蒙,另一种是 others”。

除了高调喊话外,余承东还炮轰燃油车。这种激进的观点自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吐槽。余承东在朋友圈晒出自己从安徽老家驾车返回深圳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从出家门开始就全程一路智能驾驶,“完全没有事干,很轻松啊”。

论个人魅力,余承东确实很强,是一个很赤诚的人。

那场华为秋季新品发布会,余承东给问界品牌,特别是新款 M7 留了不少时间。上市没多久,M7收获了超过 50 000 台大定客户。余承东在朋友圈庆祝之余写下一行感慨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自从余承东把遥遥领先喊成个人符号,关于这位华为管理者的争议就像华为黑科技一样不断冒出 :有人说他吹牛,说他表演型人格 ;也有人翻着余承东的履历,感叹他真是华为的功臣。

但在不少见过余承东的人印象中,他和许多深圳打工人一样,走路总是很快,像是带着风一样,这是很多人熟悉的“深圳速度”。

不仅走得快,余承东的日程也安排得很满,很多活动,他都只能抽出很短时间参加。据透露,去年余承东参加活动都是即兴演讲,经常是现场“freestyle”。

华为 Mate 60 和问界 M7 席卷市场的速度,和余承东走路的速度不遑多让,甚至犹有过之。但这两款产品在上市以后,大受欢迎的同时也饱受缺货问题困扰,成为前期制约其销量的最大难点。为了解决产能问题,余承东一直在四处奔走,10 月份,余承东亲自前往赛力斯重庆工厂,现场监督车辆生产。

过去一段时间,没有人比余承东更得意。当然,也没有人比手持 Mate 60,握着问界 M9 方向盘的他更有资本去得意。

2024 年 5 月 10 日,余承东的职位正式更新,从终端 BG CEO 变更为终端 BG 董事长。同时还担任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 IRB主任”。

也就是说,得益于华为新品手机的热卖,同时也证明大洋彼岸的打压彻底失效。余承东仍是手机业务的一把手,但可以从众多具体的事务中抽离,将更多精力放到新业务上去了。

最近一段时间,余承东甚为低调。最为明显的是,“遥遥领先”已经听不到了,老余口中的措辞越来越克制。

近期现身时,从他疲惫尽显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华为身处当下的新能源车内卷中也并不轻松。在北京车展期间,雷军、魏建军、尹同跃、李想等各家车企掌门人现身,还有周鸿祎、张朝阳等互联网大佬亲临展馆,吸引了不小的流量,余承东直到后面几天才低调露面。

在手机领域,小米和华为都拥有极为庞大的粉丝,两拨人互打口水仗多年,目前来看,这一情况正平移到车圈。小米 SU7 和智界 S7 已经初步交锋,但在车圈,王者林立,必有一战。余承东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如今,这个顶级网红开通了抖音账号,依旧能言敢怼,而前方等待他的,不仅有鲜花与掌声,更充满了荆棘与危险。

正如他在华为终端 2024 新年致辞开头提到的 :“勇敢者先行,不经黑夜,不到黎明,通向胜利的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接下来,余承东,又要投入到新的战斗当中了。

44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余承东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16798)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