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卷中,陶瓷以其独特的质感、造型及图案,展显着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书法则作为汉字美学的极致体现,传达着书写者的情感与哲思。早在新石器时代,陶艺与书法结合的雏形就已出现,人们在陶器上刻划上各种符号来记录信息。至大唐,“陶瓷书法”声名鹊起,“长沙窑”作为典型的代表被众人所知——通过在瓷器上书写褐彩文字、五言诗句来展现大唐气象、民众情思,使得器物更加富有文化韵味。
如今,文化的传承之路仍在延续,在重庆的街区,有这样一家古色古香的陶艺店——“三陶主义”,店主王彬毓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做好看、实用、有文化”的陶瓷为经营理念,巧妙地将陶艺与书法结合在一起。他在精美的陶艺品上挥毫泼墨,书写着软笔书法,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与思绪。
以陶载情 以书传意
王彬毓与陶艺结缘,源自于其专业领域的学习。在大学期间,他的专业与雕塑紧密相关。陶艺是他在雕塑时材料上的一种选择,而书法则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向往。“尽管我的字或许写得并不是特别好,但我对书法的热爱却从未减退。”王彬毓坦言。随着他在陶瓷制作上的越做越精,他对书法的热爱逐渐在作品中显现。
他试着将书法的东西加到陶艺创作之中。谈及书法与陶艺结合最吸引人的地方,他认为在于其承载和传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例如,我想送人一个陶瓷杯子,如果光做陶艺,表达会稍显不足;若只写字,又觉形式单调。那我更愿意把书法写到陶瓷上面。比方在杯子上书写“平安”二字,可以使我的心意更加鲜明地传达给对方。无论是表达爱意还是其他情感,这种书法与陶瓷的结合都能让我的心意得到清晰的表达。”
双重艺术的碰撞 寻找创意的火花
谈及书法与陶艺结合的作品创作时,王彬毓表示,这两者更像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与手段,而非束缚他创意的框架。就目的而言,如果作品是为了销售,他会更加注重陶瓷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选择使用更稳定的颜色和字体以确保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如果作品更偏向于艺术性,他则会更注重书法在陶瓷上的独特表现,如墨迹的晕开、边缘的不规则变化等,追求这些不确定性的元素带来的艺术效果。
谈及书法与陶艺的融合创新时,王彬毓给自己定位为“学生和探索者”,致力于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王彬毓提到,书法与陶艺的结合并非今天才有的,自古以来陶瓷上就可见书法的痕迹。他在古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与时代结合,力求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书法也好,陶艺也罢,皆为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与工具,承载着他们的的灵魂与情感。王彬毓选择将书法与陶艺巧妙融合,正是希望通过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而细腻地传达他内心的所思所想。“希望别人看到我所表达的这个东西之后可以感受到我的情绪,比如说是在艰险中的决心也好,或者说对人类本性深刻反思的沉重也好,我觉得这个是有意义的”。
(成品展示 受访者供图)
与现代技术融合寻找新出口
王彬毓坦诚指出,陶艺在良好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历史上,陶艺被视为匠人的手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书法则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仍然难以深入欣赏书法的内在之美,而陶艺则因过度迎合市场而不断简化,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推动书法与陶艺的结合时,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合适的途径和渠道。例如,鼓励学习书法的人尝试接触陶瓷艺术,提升陶吧的制作水平,以及利用新媒体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宣传。王彬毓还建议,在结合书法和陶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引入现代设计或科技元素,借用电脑软件进行书法字形的设计,再通过实验将其呈现在陶瓷上,以节省成本和精力,借助这种技术来激发创作灵感。或者加入创新元素,以更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众文化中的精髓,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陶艺与书法的结合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我们深信,在一代代传统艺术传承人的坚守下,这门古老的艺术必将焕发新的活力。陶艺与书法将以其独有的魅力,照亮中华文明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后来者在这条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撰稿人张妍 黄珊珊;指导老师/黄欢
评论
全部评论(251)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