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传统实体行业更加举步维艰。不过,重庆桥虹百货公司的负责人叶飞,却把一家传统的老百货公司,做成了重庆行业内翘楚,甚至把业务做出了重庆,做到了外省,让这家曾经濒临倒闭的百货公司,在重庆百货行业有了一席之地。
老师变股东
叶飞是个80后,是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二十年前,他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他从深圳华强北进货,在淘宝上开了个手机店,不仅赚回了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个几万块的盈余。
靠着这几万块钱的本金,叶飞带着女朋友回到老家万州,违背了父母想让他当老师的意愿,在数码城开了一家实体手机店。为了让店铺生意更红火,他主动和万州电信联系,花了800元在对方平台上打了一年广告,结果,一年时间就为手机店带来了12万元的盈利。这让叶飞觉得,自己还是有些经商“天赋”的。
由于女朋友很不适应在万州的生活,也觉得主城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更大。深思熟虑后,叶飞关闭了手机店,回到重庆主城,买房后举办了婚礼。并从手机店的叶老板,变成了体制内从事文秘工作的叶老师。
转眼3年过去,叶飞心中的创业火苗依然没有熄灭,反而在心里烧得更旺。在他家书房的书桌上,放着一本高中时表哥送他的《松下幸之助传》,每次看到这本书,他便觉得,一眼望到头的体制生活并非他所想,他更喜欢以前创业时期激情四溢的日子。
一个下班后的傍晚,叶飞的岳父说,家里有个亲戚,开着一家百货公司,现在经营不善,准备变卖公司股份。叶飞一下子来了兴致:“我觉得百货公司可以,有稳定的供货商和销售渠道,经营的好肯定能挣钱!”
思考了两天,叶飞决定,不能让那几平米的办公室困住自己,他果断递交了辞职申请书,用这些年的积蓄,买下了重庆桥虹百货公司百分之二十的股份——他从体制内的叶老师,变成了百货公司的股东。
开除“皇亲国戚”
一进公司,叶飞就感到危机四伏。
因为经营不善,公司创始人已无意继续管理,让叶飞以股东的身份当了副总经理,全权负责公司事务。可来了公司半个月,叶飞发现,自己在公司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副经理,根本没有员工搭理自己。
要想掌握管理权,只能靠自己。每天,叶飞早早来到办公室,观察每一个员工做什么,尽量去搭讪,尽可能多套出一些公司的信息。他基本不在自己办公室呆着,没事就去员工办公室坐着看他们在干什么。久而久之,叶飞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采购部门的老刘(化名)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涉及金额数万元。
但这件事情要处理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公司的员工几乎都是老总的亲戚,包括采购老刘。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这不仅不能惩罚老刘,还会让这些“皇亲国戚”直接把矛头对准自己,更不利于自己在公司未来的管理。
思索后,叶飞决定继续观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常常去市场了解情况,把财务管理也抓得更紧,做到每一笔账都心中有数。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收集,得到了详实的证据。在铁板钉钉的证据之下,老刘只能卷铺盖走人。
不过,开除了一个老刘,还有老刘的老婆,老刘的哥哥,老刘的儿子,他们仍然盘踞在公司各个部门。因为老刘的离开,他们把怨气都放在了叶飞身上,不仅在工作中不配合,还经常找老总告叶飞的状。
叶飞觉得,必须要重新梳理公司的人员结构。面对入不敷出的局面,叶飞告诉老总,想盈利,必须降本增效,不能再因为不敢得罪亲戚而做赔本买卖。
得到老总的支持,叶飞开始逐步梳理公司的人员结构,该退休的员工就安排他们退休,工作上存在很大问题的员工直接开除。同时,他也在引入“新鲜血液”,不断让相关从业人员面试进入公司。3年时间,叶飞逐渐完成了公司的人员优化。
增长20倍
人员优化只是第一步,如何盈利,才是重中之重。
得益于人员清理,公司多数员工都认可了叶飞管理者的身份,让他在管理上更能放开手脚。
分析了公司近几年的收入后,叶飞意识到,如果公司想要盈利,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客源和进货渠道。
桥虹百货主要靠从各类百货厂进货,然后把货卖到各大超市实现盈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逐渐流失了许多原有的大客户——它们找到了新的进货渠道,不再依靠传统百货公司。
与其赢回老客户的心,不如去挖掘新的客户。经过市场调研,叶飞发现,社区电商开始兴起——依托社区和小区微信群,将社区居民和服务供应商连接起来,直接送货上门。
不过,许多社区电商平台通常不具备商品库存。这让叶飞看到了新的商机,他决定,把社区电商平台也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直接给社区平台供货。
社区多如牛毛,想要一个个谈下来几乎不可能。叶飞就顺藤摸瓜,直接去找最“火”的几个线上社区平台负责人谈合作,比如“美团优选”“兴盛优选”。在和社区团购平台沟通中,叶飞发现,这与超市平台供货完全是不一样的销售途径——他可以从社区平台提供的供货单上,清楚看到消费者的变化和喜好。他总结后发现,在“碎片化消费”时代,老百姓在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通常把实惠放到首位。他结合与社区团购平台合作获取的信息,更多选择了国货而非“大牌”。
有了新的消费认知,叶飞除了传统大型超市外,还加大对电商、商超、连锁便利店、县域批发等销售途径的布局。对便利店,他倾向于选择包装小巧的商品,符合其快速周转的特点;在县域合作中,他优先选择当地有影响力的地方经销商。
就这样,凭借精准的商业判断和执行策略,叶飞成功搭建起覆盖多区域、多层次的客户网络,客户数量达到上千个。
在他的努力下,这家创立30多年的老百货公司的销售额迎来质的飞跃。到2020年,公司的营业额已经是叶飞当初接手时的近10倍,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从原来的不到十名员工,拓展至近四十人。
冲击变转机
2018年后,互联网时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代,拼多多、阿里巴巴、美团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to B(面向企业)”供货平台,让实体超市的进货价格进一步降低。作为一个中间商,桥虹百货的销售开始出现明显的下滑。
面对困境,叶飞沉下心,决定想办法稳住基本盘。拼不赢价格就拼服务。叶飞开始着手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互联网平台比服务,比效率。平台公司订货一般要十天左右才能送到,而自己保障订货第二天就送到客户处。
没想到,没等叶飞在互联网的冲击中站稳脚跟,疫情来了。2020年初,众多实体公司关门歇业,消费者都被困在家中,日化产品的需求量也进一步提高。叶飞也面临着停业的选择,这时,他想到了另外一层:如果这个时候关门,线上平台物流停滞,超市很快面临断供,被封控在家的人们无法买到生活用品,势必引发新的恐慌。
在众多同类公司关门歇业的时候,叶飞把员工召集起来:“现在是非常时期,我知道大家想回家的心情,不过,我愿意给大家更多的工资,希望大家这段时间,都搬到公司来吃住,继续保持公司渠道的运行,不让客户断供。”
叶飞本以为,不会有多少员工愿意留在仓库继续工作,但令叶飞没想到的是,很多员工都愿意与叶飞一起度过这次难关,保证合作客户线下供货。
而正是因为员工的配合与支持,叶飞才在疫情中找到了生机。更意外的是,这次生机,竟成为了公司疫情后的转机。
在疫情封锁期间,实体超市在网上各大平台订的货迟迟无法送到,加上疫情期间生活用品消耗量又大,在即将面临断供的时候,曾经的老客户们都纷纷找到叶飞供货。疫情结束后,实体超市开始明白,并不能一味依赖互联网平台。本地的百货公司有自己的车队,自己的产品仓库,关键时刻,还是本地实体经销商更加可靠。
基于此,众多原来的客户重新和桥虹百货恢复贸易往来。叶飞也趁着这次“劫后余生”,继续加大客户网络的布局。他了解到,很多大学校园因为疫情期间封锁,学生大量滞留在校内,导致当时多家校园超市东西直接被卖光,只能关门。如今,尽管物流贸易已经恢复,叶飞看到了校园经销超市渠道的价值——多数大学一般建设在城郊,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大部分生活用品都在校园超市购买。因此,疫情后,他加大校园、社区的服务经销网络布局。2021年,公司成功打通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校园经销商,为校区内的天猫超市供货。像这样的校园经销渠道,叶飞团队已打通几十所学校,让公司在疫情后也稳住了脚跟。
从踏入百货行业十年时间,叶飞依靠自己的商业之道,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变革风浪中平稳落地。如今的重庆桥虹百货已经从重庆做到省外,销售体量也扩大至原来低谷时期的几十倍,成为重庆百货行业的翘楚,叶飞也利用每年的分红,掌握了公司全部股份。然而面对这一切,叶飞仍不敢骄傲。他深知,在时代冲击下,行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公司一定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转型,才能在行业洗牌期中存活下来。
“现在,我们只能做好眼前事,才能有机会走好未来的路。”叶飞记得,松下幸之助在自传中曾说过一句话——尽力比成败更重要。(文/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 杨莎莎 指导老师/郝树静)
评论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