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认知天性》:你不是天赋不足,你只是方法不
商界 2021-02-07 14:48:35

这本书原名直译过来叫《成功学习的科学》。原书名真实地反映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书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是根据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才总结出的一套高效学习法。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花费了 10 年之久,首次提出了人类的认知规律与学习之间具有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了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这本书反映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们不仅手把手教你了解认知背后的科学规律,还给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合理建议。

如果说21世纪哪种能力最宝贵,想必很多朋友都会说是高效学习能力。毕竟,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只有掌握高效学习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说到学习能力,想必每个人都能想起几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好像并没有在学习上花多少时间,却总能在考试时名列前茅,而许多每天认真听讲、每天学习到半夜的普通学生,成绩却总是很一般。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好的天道酬勤呢?

别急,听完本书,想必你会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首先,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存在哪些误区?

其次,高效的、有利于长久记忆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最后,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什么?

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去探索学习的奥秘吧!

首先我们先来解读一下第一个问题,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存在哪些误区?

古人说过,“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也倡导终身学习,不管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进步,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那么大多数人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比如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拿荧光笔做着各种记号,考试复习的时候,我们会反复阅读标注出来的所谓的重点内容。我们反复的大声朗读或默默记诵,直到我们觉得已经背下来了。这个时候要是有人路过的话,他一定会觉得:“这孩子可真努力啊!” 但是在考试答题的时候,前一秒得意,这个知识点我背过,下一秒就会发现概念变得模糊了,甚至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呢?我相信大家应该都用过这种方法去学习。人们常识认为,重复训练,就学得好。但最新认知科学实验发现,人们普遍以为有效的反复阅读和重复练习其实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

为了证实这个理论,作者在书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实验。实验要求,在3米之外,把沙包投进篮子里。实验者就把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两组练习。第一组,一直站在3米外练习投篮。第二组,随便他们是站在2米的距离还是4米的距离练习,就是不能站在3米的距离。

结果出人意料,第二组学生投中的概率远远高于第一组学生。

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元认知带来学习假象,我们误以为掌握了知识,其实根本不精通,站在3米练习的学生投不中,其实是他的元认知出现了假象。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对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了解,这种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始终站在3米距离练习的学生,因为元认知的偏差,使他们错误地高估了自己的熟练情况,不清楚自己练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为通过反复的练习已经可以完美的投中篮筐。

有一个词叫做:勤奋的懒惰学习者。就是一种使用低效率的学习方法,花费大量时间努力学习的群体。这个群体往往固执己见,不愿意去尝试和运用更好,但可能会更吃力的方式学习。

实际上,使用反复阅读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偷懒。因为相对于刷题,照着课本反复阅读根本不需要动脑子。

而且反复练习其实是锻炼一种身体记忆,它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举个例子,一篇文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你就会感觉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全篇“顺下来”。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记得快,忘得也快。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如果稍微打乱顺序,记忆就会产生混乱。最终,你会在考试或者需要用到这个知识的时候原形毕露。这个方法只是在浪费时间。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说重复练习这种学习方式没用,只是说它的效率低下,不够科学。在临时应急的情况下,它也是有一定用处的,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学习方法,如此普及的原因。

对于学习者来说,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长久记忆,而不是短期记忆。因为学习知识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某一天它能够解决掉生活中出现的某些难题。但是,如果遇到问题时发现自己想不起来曾经学过的某个知识点了,那学习就没有意义了。

了解了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存在的误区,你可能会好奇,究竟我们怎样做才能学得更好、记得更牢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高效,并且有利于长久记忆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首先,第一个方法是间隔练习。

这种方法可以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所谓间隔练习,就是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成两部分进行,在这两部分之间,保留一段时间的空白,这个做法有助于加强记忆,让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在形成习惯方面也很有效。

为了印证这种学习方法,作者同样给我们列举了一个真实的实验,实验的研究人员,挑选了 38 名外科实习医生参加有关显微镜手术的四节小课,内容是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有一半医生一天之内上完了全部课程;另一半医生则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每上完一节课,都会间隔一周,再上另外一节课。

在所有课程结束一个月之后,研究人员通过一些测验发现,花费一个月的时间上完课的医生,比一天之内上完课的医生表现得更加优秀。一天之内上完课的医生们表现则及其糟糕,不但所有的评估环节得分都低,甚至有 16% 的人根本不能完成手术。

为什么隔一段时间学习,反而更为有效呢?这其实是因为,你在一段长期记忆中,想要存放进新的知识,是需要有一个巩固、消化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记忆会得到加深,并和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习惯。而一次性学习全部的知识,会影响这个巩固消化的过程,导致记忆模糊。因此间隔一段时间学习,要比集中学习效率来的更高。

说完了间隔练习,我们再来介绍第二个有助于高效学习的方法,穿插练习

所谓穿插练习就是在日常的学习中交替学习两个以上知识点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两组大学生计算一些少见的几何体体积,然后让他们解答练习题。两组大学生解答的练习题是相同的,只是顺序不同。第一组学生先解四道楔体体积的题,再解四道球体体积的题。第二组学生则是一道楔体体积问题、一道球体体积问题混合穿插解题。

实验结果显示,练习中,先解同一类型题目的第一组学生,他们的平均正确率高达89%,而穿插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 60%。但在一周之后的最终测验上,结果大相径庭。第一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骤降变成了 20%,第二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则较为稳定,变成了 63%。

这表明,虽然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混搭起来的学习方法效果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更有效,因为它既能提高人对同一种类问题的归纳能力,也能改善大家对不同种类问题的识别能力。

了解了穿插练习,我们再来介绍一种练习方式,多样化练习

多样化练习有助于让学习者的思维更加开阔,让他们学到的知识突破暂时记忆,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用这个学习方法,可以将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举个例子,运动员经常会选择去其他国家训练或者到高原训练,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运动员的潜能,让心肺功能得到极限锻炼,这样做之后,再参加比赛时,通常成绩都能够有较大水平的提高。

这种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原来,多样化练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一系列答案的选项中,筛选出一个最正确的解决方案。如果你能够快速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那么你在陌生的情境中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这三种方法会让我们把学到的东西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更为实用。

前面的内容我们说完了实现高效学习的学习方法,相信大家都有所感悟。然而除了学习方法之外,作者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也同样重要。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呢?书中给出了两条建议:

第一, 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们总说学习,但其实,学和习是要分开讲的,学就是让我们建立新的认知,而习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这就需要不断的重复让知识慢慢成为习惯,显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只有经历过学的认知受损和学习的重复内化,我们才能让学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能力。知识不是力量,只有让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才会有力量。

一切以轻松方式进行的学习都是伪学习,仅仅就是做出个学习的样子。但凡有效的学习都是伴随痛苦的,例如看视频和读书相比,读书就更痛苦,读书和写作来比,写作就更痛苦,从有效程度来讲,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远比另外两种方式有效的多。

医学上有一个定律叫“沃尔夫定律”,是一个关于骨骼成长的定律,它告诉我们人体的骨骼如果长时间接受外部的压力,就会增大骨密度和坚硬程度。反过来,它如果受到的压力减少,骨头的密度和坚硬度就会降低。

这个定律同样可以运用到学习上,当我们的认知受到压力,遭遇挑战,甚至是受到创伤时,强健的知识体系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

所以,当你觉得学习很困难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是在进步。

第二个需要我们端正的态度是: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起考试,我们总会想到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生时代,我们最痛恨的,恐怕就是考试了。但是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

如果将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细的链条,把知识比喻成一颗颗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将珠子一颗颗串上链子的过程。重复阅读虽然提高了串珠子的速度,却没能将珠子固定在链条上,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不断地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考试就是在打结。

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那么你会发现,其实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

考试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它通过题目的对错。直观地告诉你,目前你掌握了什么知识,什么知识你还没怎么搞清楚。这样你就能简单地判断出,之后,精力主要要放到哪个方面。二是回忆之前学过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大脑再次巩固记忆的过程。

美国西点军校里有一句享誉世界的名言:“态度决定一切!” 学习也是一样,必须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才能做一个好学之人。只有不怕吃苦,认真学习知识技能,正确对待考试,才能勇攀知识高峰。

到这里,这本《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的重点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 重复阅读、刻意练习等常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低效率的。因为这些学习方式无法产生长久记忆。

第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以及内容多样化练习,是关于学习的三条普适性原则,能够帮助我们长久的、高效的学习知识。

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学习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永远伴随着痛苦。而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有效方式。

本书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效果才变得更牢固。这句话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了。简单来说,就是较为轻松的学习方式,效果一般不是很好。有些实行起来比较困难的学习方法,才更有效。

那么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本书的副标题《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误导性挺强的。因为作者一直在强调学习是需要花费大量心血的。但是按照作者的说法,心血并不会白费,因为反复咀嚼的过程,会让理解更深入,记忆更牢固。

通过收听这本书,相信你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学习方法,也能对考试、知识、记忆有一个新的认识。

13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商界  读书会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725)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