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季|黄淋,炙热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商界青年 2022-08-01 14:20:03
摘要: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让人感受创新之花,让他们的内心不再孤单,让他们觉得艺术原来这么好玩,让艺术教育真正地滋养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黄淋

美育是指美感教育,跨界教育是指跨领域、地区、学科,将产、学、研结合起来的教育。美育跨界成为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

而美育跨界创新教育在市场上尚有空缺,黄淋艺术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培训学校和美育跨界品牌。2015年创始至今已有8年时间,目前已经成为了该赛道的榜样企业。

作为黄淋艺术研究院的创始人黄淋,笑容可掬,极富亲和力的脸庞让人感到亲切。同时身兼多个头衔:中国当代艺术家;美育跨界创新教育家;社会跨界创新探行者;INSEA国际教育协议会员。

黄淋接受大学生记者采访

他将艺术和教育相结合,从艺术出发开展教育探索,又从美育创新回归到艺术。

普及当代艺术的美育梦

“因为我是当代艺术家,所以很想推动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想把艺术带到我们普通的公众身边去,并进入到每个家庭。”抱着普及当代艺术的初心和美育梦,黄淋开启了“黄淋艺术研究院”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始,黄淋用卖作品的钱租了一间课室,当时他准备招一个大学生当助教。令黄淋十分感动的是,来了三个关系好的青年女学生,她们愿意轮流给黄淋当助教。其中一位更是留到了现在,成为了黄淋艺术研究院的教学主管。

但是作为美育圈的新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较弱,成为黄淋起步阶段的困难之一,于是黄淋一边做公众号提升品牌知名度,一边做展览活动扩大受众。黄淋回忆道,起初成员较少,工作量很大,任何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但仍然举办了多场大型活动。“通过这种展览活动和公众号让家长了解到我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带的学生有活力,教育项目的互动感也特别强,小朋友留下来就不愿意离开。”通过良好的口碑传播,来到黄淋艺术研究院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有场在杨家坪步行街举行的活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在步行街中间搭建了四个小棚子,展示了《生活的积木》互动装置以及一些手工互动作品。那是很热的夏天,到了晚上九点半左右,老师们开始收产品,但仍有很多小朋友汇集在棚子里舍不得走。”黄淋回忆起当时,脸上满是高兴。

《生活的积木》活动现场

当被问到是否设想过会吸引这么多小朋友时,黄淋是这样回答的:“我当然是想吸引更多人参与,但我觉得我们不要太在乎结果,抱着呈现展示、大胆尝试和实验的初心,通过实验得到数据的反馈,然后去论证这个项目符不符合公众的需要,能不能真的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不够具有吸引力,我们便去调整,去更新创意以及完善想法。”

除此之外,黄淋整合了很多艺术精英和社会精英,邀请他们来做跨界合作的教育工作坊。每周星期天下午,教育工作坊向社会免费开放,在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里,开展了40余场工作坊活动。“经过这种探索式的教育工作,让我们美育实践成为了活的教育,也让其变得更加开放、包容、自由。有了更多创新的维度,也便有了吸纳人才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黄淋艺术研究院一起推动和生长活的教育。”黄淋说道。

黄淋艺术研究院始终把文化创新和对社会的探索放在第一位,同时黄淋也很庆幸,在形成这个价值观之后,企业团队也非常赞同,并朝着共同的目标稳步前行。

不止团队稳定,他们的教育理念“立志做一个活的教育”也很坚定。从研究院创办至今8年时间里,这个理念永远是企业的底色,一直处于叠加状态且从未改变方向。

搭建创意的文化土壤

“创新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提倡对孩子创造内驱力的不断激发,但这一点必须从老师做起,只有老师有了创造的能力之后,课程才会有所创新,才能搭建好的创意文化土壤,才能带动学生创意、创新、创造。”所以,黄淋艺术研究院的课程也极具创新。

以“都市稻草人”为例,这个课题的出现与黄淋的切身经历有关。出生于农村的黄淋,小时候经常看到稻草人,读了大学之后就一直在城区生活,稻草人便成为了黄淋的儿时回忆。

黄淋就在想,大多数城区里面的孩子是没有见过稻草人的,能不能把他们带入到乡村的记忆里,让孩子们感受乡村的生活呢?于是黄淋想到通过稻草人的角色去做一种文化的连接。由此“都市稻草人”的课程诞生了,让孩子们自己来做稻草人。

“都市稻草人”的课程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过农村的稻草人,我就想把他们两者嫁接起来,做一种艺术的重组和重构,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尝试,所以这个课程很受孩子们的喜欢。”黄淋阐述道。

除了从自身经历中挖掘课程,创意课程的产生还来自于黄淋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神奇的细胞”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跨学科课程。有一天,黄淋看到细胞图片,突然就激发了他想研发这个课程的念头。

可是为什么想通过细胞来研发一个艺术课程呢?“因为细胞的色彩很美,同时它有很多很奇特的造型,既有丰富的色彩又有奇特的造型,恰恰这两者就足以去激发孩子的艺术想象力,同时通过这个课程又可以了解到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然后在生物方面延伸到对身体健康的一些讨论,同时包括身体的组织结构学习。”黄淋回答道。

通过这个课程,黄淋还研发出了有关绘画、空间搭建的课程,组成了一套极具关联性的课题,能够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像这种创意课程有很多,全员老师都会参与课程的研发,整个团队的创新能力特别强,我们每一年都源源不断地推出很多创新的课程。”黄淋和他的团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新创意,在这种氛围的加持下,创新的土壤可谓是十分深厚。

据悉,黄淋艺术研究院的墙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艺术创新作品,有艺术家的,有老师的,也有大量来自学生的。

从教育端回到艺术端

“现在比较可喜的是我们又从教育端回到了艺术端。目前,我们正通过短视频创作去推动艺术的普及和艺术品的销售,同时也在思考怎么让艺术和艺术教育处于一种相互滋养的闭环状态。利用当下的互联网和自媒体,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2021年底,黄淋团队开始了短视频的创作板块,开通了视频号“黄老师说艺术”。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抖音上就吸纳了4.1万粉丝。

据悉,视频以黄淋老师为IP,以探访美术馆博物馆、展览、艺术家工作室为具体内容。关于视频的内容与定位,黄淋表示,在初试阶段,其实并不是探访艺术家,而是探访美术馆博物馆,或是一些有艺术氛围的场所,后来才聚焦到了探访艺术家。按照黄淋院长的说法:“是真正聚焦到了艺术的内核。”

黄老师说艺术短视频 探访艺术家余童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老师说艺术”视频号受到了诸多受众的喜爱。对于此,黄淋表示:“通过探访艺术家的工作室,可以原生态地呈现艺术家的生活状态、思考状态和创作状态。拍摄环境很真实,采访的问题也是随机且具有真实性,恰好这类真实场景的视频更能让受众感到贴近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做视频的这段日子里,黄淋表示收获颇多。“因为密集型地与这些艺术家们交流,他们的思想、作品、工作状态,都在激发着我,予我更多的灵感。”

目前,黄淋团队正启动他们的第二号——美育号。“黄老师说艺术”是推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视频号,“美育号”则是推广“活的教育”的视频号。

对于未来,黄淋表示:“我们会重新激活艺术生态,推动艺术的普及,让更多的受众能够关注到当代艺术,同时搭建一个艺术流通与售卖的平台。本来我是从当代艺术进入到当代美育里面的,现在我又从当代美育回到当代艺术里去,让艺术生态和教育生态形成了闭环。同时我们正在把优秀的艺术资源再次导入教育资源池,从而让教育的影响力反推艺术的普及。”

成为一种能够被传承的教育形态

当被问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美育跨界领域后是否有危机感时,黄淋的眼睛散发出期待的光芒。

“因为一直在不断创新,所以我们是走在赛道前面的。同时,我们的定位是要引领赛道,未来的企业越多,我觉得正好。因为进来的企业更多,生态也就越丰富。目前整个社会的需求基数很大,成为行业头部,占领先机,未来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

黄淋艺术研究院创办至今已有8年,黄淋表示收获颇多:“其实在我看来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一种人生的历练和滋养”。

每当黄淋带领团队研发教育课程时,都会涉猎多维度的知识,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查阅资料,这让他在知识层面收获许多;在与人链接方面,黄淋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在面对学生和老师时,他会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同时也处于一种被不断滋养和持续输出创意的状态。

目前,黄淋艺术研究院的推广和发展,主要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设办很多的校区。在黄淋看来,传统方式是一种很重资产的方式,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会花在运营管理上面,而忽略了创新这个最核心的工作。

对于未来黄淋艺术研究院的发展,黄淋也有自己的希冀:

“我设想的是‘活的教育’理念可以成为一种被传承的教育形态,不管黄淋在与不在,仍会有很多年轻人把基于美育创新的‘活的教育’传承下去,传遍国内外,让这种好的教育真正拥有文化内核,能够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它不需要依靠商业的逻辑,就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主动去追逐它,不断去生长它、完善它。”

“活”的教育第四届全国美术教师特训营

比起对利益的追求,黄淋和他的团队更加注重对教育的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将“活的教育”贯彻到黄淋艺术研究院的方方面面。相信,这种纯粹和真诚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到黄淋和黄淋艺术研究院,从而共同带动艺术教育的更上一层楼!

实习记者:刘倩

实习摄影:唐晶

0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