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要问当代年轻人的休闲空间有哪些?Live House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回答之一。在Live House引入中国20多年的今天,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音乐演出场地,是人们情感的抒发地,更是城市独特的艺术文化场景。大环境影响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Live House也不例外。为此,在商界青年“重庆大学生全市企业家采访季”活动中,我们采访了中国首家Live House创始人,即上海星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重庆寅派动力创始人朱寅先生。
朱寅 接受采访
环境在改变,新的交通线路、新的娱乐场地都印证着时代进步的步伐。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但繁忙之余,总有人会添加观看一场演出的计划。于是,Live House似乎与“生活在别处”相呼应,给了年轻人释放和喘息的空间。大家热衷于到这类线下娱乐场所,融入现场氛围,挥动双手,和喜爱的音乐人以及现场的观众开启大合唱。除了释放、抒发、宣泄荷尔蒙、保持“愤怒”和“自我”,他们的源动力是对流行音乐的热爱。基于此,年轻人满腔热血的能量总能引爆现场,激起共鸣,让音符和集结的青春心跳一起窜动。
如今Live House在中国已是遍地开花,各具特色。据调查,全国拥有上百家LiveHouse,并不断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作为中国的Live House引进的“第一人”,朱寅所运营管理的“寅派动力文化中心”更是获得了首批重庆市演艺新空间的殊荣。持续深耕、创新多元,朱寅正推动着LiveLive House实现“多点爆发”。
“去争取,而不是碌碌无为”
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我们那个时候,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毕业以后统一分配工作,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现在是市场经济,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朱寅先生说,在这大发展期间,每走一步,人生都会有很多交叉点,而转机都需要靠自己去争取。
作为打开中国Live House市场的先锋者,朱寅目前经营着四个演出空间,每年参与1000多场演出。他曾在新天地开设的ARK Live House以及北京的星光现场Live House至今仍是很多乐迷心中的传奇之地。08年开始,以上海牡丹影视传播有限公司之名,他的公司参与执行了包括“Jam Project2008年上海演唱会” “2011年 anisama in shanghai”等动漫圈比较有名的演出活动。如今,他经营的公司上海星在文化集团还在不断扩大着文化娱乐版图。
优秀的成绩离不开长期的沉淀。朱寅先生在成为一个卓越的领航者之前,也经历过潜伏期。
1988年,朱寅放下已有7年工作经验的国企,选择到日本留学。在日本参加商业演出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舞台制作经验。他表示:“这些经历,让我体会到演出是一个传递快乐的工作,也是助推我走向文化行业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日本传统艺术团“鬼太鼓座”,也是让朱寅转向文化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留学结束,朱寅回国到上海任职,不久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朱寅陷入了离职的“低潮期”。但这时,他的日本朋友田耕先生联系到他,希望能协助“鬼太鼓座”实现环中国一周长跑的“长征计划”。为筹措计划的资金,朱寅和田耕先生从零开始,着手联系在中国的日企,并申请批文、联系主办、寻找赞助。朱寅说:“这个计划时间跨度长,沿途也没有正规的支援保障,和我在公司里工作完全不一样。但也正是因为“长征”计划,积累了大量的演艺经验,可以说为我后来创建演艺运营公司打下了长远的基础。”
有选择地突破固有边界的局限,才有机会重塑可能,获得未来。朱寅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改变,并为之做出努力,并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可以说,朱寅实现了人生的成功转型,是人生“跨界”的典型代表。对此,朱寅表示“在我看来,我的人生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去日本留学是,留学结束选择回国也是,而这两个转折点我都抓住了,现在看来结果还不错。同时,这也让我认识到,人的一生有很多精彩,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去沉淀,去发现更多的可能。”
如今网络平台资源众多,信息发达,年轻人接触不同音乐流派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各大高校,社团里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聚在一起并组建自己的乐队。谈起对高校乐队的建议,朱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的经验:“我想告诉年轻人的是——怀抱理想,从零做起。最重要的是,理想是需要规划的,因为课本知识跟社会是脱节的,即便是专业对口,工作以后也要从零做起。”他还说:“永远不要做井底之蛙,从重庆到全国,再到世界,你会看到不同的差距,当看到差距后,目标就会不断调整。年轻人也是这样,要试着把视野放大。”
“低调,但永远走在时代变化前半步”
关于星在文化,百度词条搜到的是:一家文艺演出策划运营服务提供商。
但在小编看来,星在文化的内涵远远比词条丰富得多。从熟悉运作流程、管理流程,到深入这个行业,对于星在,他有着自己的定义:星在是一家用心服务并低调、国际化的公司。
提到星在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朱寅用两个字总结:服务。
“这个社会太浮躁化了,有着大把大把的网红,大家盲目追踪微博热点。但星在文化作为一家服务供应商,一直很低调,我们相信沉淀下来认真做事,星在的优质服务就能得到口口相传,就能积攒起好的口碑。如今,星在也用骄人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理念。”
疫情压力下,星在文化也不懈怠,为了等疫情结束后给观众更好的服务,整个团队达成一个共识——“练内功”,利用这段特殊时间,做好场馆维护修缮,以及场馆灯光音响设备升级换代。“做好服务其实跟低调做人是同一个道理,在我们公司,员工需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理念,演出管理岗位综合素质很高,需要具备复合型工作能力,因为演艺服务是一体化的、成系统的,一个好的员工既能白天联系合作方、搜集材料,晚上还能到表演现场维护秩序。所以我们公司员工少,但是‘少而精’。”
关于国际化,朱寅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永远走在时代变革前半步。这是朱寅眼中的文化创新和公司发展着力点。
星在文化如今在做原创音乐剧和线上运营,尝试更多元化的文艺与商业实践,并不断创新升级。“因为大环境影响,上海已经4个月没有演出了。在这个困境下,我们仍然坚持做产品升级,甚至是做原创音乐自产自销。目前我们在重庆的寅派动力演艺空间只是一个2.0版的文化空间,在成都我们已经建立起了3.0版的专业综合性演艺场馆——成都麓湖水上剧场,硬件设施设备一流,兼具‘剧院+Live House’功能。”据了解,朱寅的团队将在重庆也引进这样的3.0版场馆,既是不拘约束的实验舞台,也是一个更加包容的互动平台。这样的3.0版本,目前国内鲜有,星在正努力践行者“走在时代变革前半步”的品牌理念。
“要抱团取暖,聚合发力”
在中国Live House中,做得成功的品牌有MAO、成都小酒馆、VOX、疆进酒、ON THE WAY等。这些品牌主理人如今都在各自的城市立足,并扩大了音乐影响力。
如今十分火热的Live House,在进入中国的道路上并没有顺风顺水。一些少有江湖地位的Live House都经历了鲜为人知的“辛酸泪”。表现较为明显的是:部分城市消费水平的不足所带来的文化消费力羸弱。Live House在北京和上海有充足的文艺青年群体数量和文化消费习惯,但对于三四线城市的Live House来说,城市人群的文化消费力不足,因此这些Live House的品牌代理人大都生存艰难。如何灵活地逃离生存困境、把Live House“养活”,成了这一行业经营者共同思考的命题。
朱寅提到,目前的Live House只能是一种文化形式,还谈不上商业模式。因为大多数场馆还没有形成产业链。的确,Live House是为原创音乐人和乐队提供演出的中小型现场演出空间,这样的演出空间虽然具备专业的乐器和调音等演出设备,但不同于国外的是,它只在节假日或者周末才有足量的观众,对于商家来说,成本耗费很大,投入高,收益低。
星在文化是如何避免这种窘境的呢?答案是尝试更多元化的文艺与商业间的实践。不同于其他公司单纯地等待对方演出的业务联络,星在文化选择主动出击,建立起文艺生态和本土原创音乐力量。例如,星在旗下的寅派动力就尝试过跨界合作,与摄影艺术家合作重庆开办文艺风的摄影展,面向一些追求特立独行的、喜欢文艺题材的年轻群体。同时还针对这些人群进行丰富的产品设计,形成“周边效益”。
而当下,朱寅还谈了他对于引进音乐剧的思考。
“全世界有四大音乐剧重镇,一个是百老汇,一个是伦敦西区,一个是韩国大学录,还有一个就是上海。2018年有一个电视选秀综艺节目《声入人心》,推出了一批中国最优秀的音乐剧人才,音乐剧通过电视节目的推广,开始得到普及,并深受年轻群体的欢迎。而上海拥有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人才,给音乐剧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土壤。”
无论是Live House想要继续发光发热,在市场谋得一席之地,还是引进音乐剧,开拓新的市场,都是需要行业间聚合发力的,“我觉得一家公司做得再强,在中国还是要抱团取暖,聚合发力,要跟行业里面的高手一起做。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本行。”这是朱寅对于星在文化的期待,也是他对于整个行业的期待。
他还特别提到,重庆是一座有底蕴的城市,也跟国际接轨,上海和重庆都是从码头文化发展起来的,都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放远来讲,大家抱团,做的东西更加贴近老百姓,服务质量更高,出品率更高,中国的音乐产业就能越做越好。”
文化,是一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软实力体现。朱寅一直在摸索,对这个行业始终保持期待和热情。“有过困境,但从没有过品牌焦虑”,他笑容洋溢,自信满满。
实习记者:谢运婷
实习摄像:唐晶
实习摄影:朱晓梅
评论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