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折腾、不安于命运,是所有企业家的共性,与马云、冯仑、俞敏洪等成功企业家一样,袁学武在成为企业家之前,也曾经是一位人民教师。
与这些日后成长为行业巨头的企业家们相比,袁学武的教龄和学校职务都可谓更胜一筹。19岁就已大学毕业的他,选择了留校任教,24岁就已成为母校西安理工大学的团委书记,五年后,不到三十岁,就已成为了该校水利学院的院长。
在西安草滩印包产业园区,数百平米大的会客厅里,铺满红毯,袁学武戴着金边眼镜坐在会客厅的沙发上,神态祥和,温文尔雅,虽已弃教从商二十多年,但他的神态、举止,依旧像一位大学教师,此时的他正回顾着自己二十多年的创业历程。
1992年,袁学武辞去令人艳羡的大学学院院长职务,借钱筹办了一个仅有八人的小印刷厂。由于经验不足,一年内,赔了个倾家荡产,本想靠着卖掉厂子及设备还债,但却无人愿意收购。无奈之下,他只身来到了深圳找工作。几番奔波,依旧无果,袁学武重新回到印刷厂,决意背水一战。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现在,他一手打造的全国第一个印刷包装国家产业基地,年产值高达40多亿,也让他由此成为了陕西印包行业的龙头老大。他本人也成功当选为陕西中小企业协会会长,从一名大学学院院长成功转型为一名中国民营企业家和中国印包行业的领头羊。
下海:从厂子亏损到扭亏为盈
1992年,一个点燃无数人梦想,充满机遇的时代悄然来临。
商海风起云涌,许多人选择下海经商。当时,市场经济尚未打开,很多人仅凭着倒买倒卖的简单小生意,就能实现一夜暴富。此时,身居象牙塔内的袁学武,那份不安之心被唤醒。
三十岁之前,他的人生事业可谓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他也因此成为了朋友、同学眼中的模范人物,乃至成为了家族、学校的骄傲。
当他向家人、朋友、学校领导表明了下海决心后,他们难以理解,反对声一片。但他不顾家人和学校领导、同事的劝说与反对,毅然决定下海。
袁学武认为,当时选择下海是恰逢其时,是正确的,但选择与自己当初所学专业及工作经验无关的印刷行业,现在看来,有些盲从。
本想与几位学印刷专业的高中同学大干一场,做印刷设备研发。但因家人的反对,几位同学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万般无奈下,袁学武不得不转变思路,一个人做起了易上手且经营成本更低的印刷加工。
他用借来的钱购买了一台印刷机,招了八九位工人,租用废弃的教室作为厂房,从此走上了经商之路。
创业初期,异常艰辛。为看厂子,袁学武每晚睡在车间。冬季,车间寒冷异常,印刷车间又属易燃区域,袁学武只能做一个简易小煤炉取暖;为省钱,便购买了便宜的有烟煤。
每天早晨醒来,车间烟雾弥漫,煤烟熏得他头晕脑胀,甚至有次因煤烟中毒而差点丧命。至今想来,袁学武仍心有余悸。
身边的朋友看到他生活如此艰苦,劝他放弃,继续回到学校工作。面对捉襟见肘的生活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创业之路,家里人也开始埋怨起他了。
由于初涉印刷行业,经验不足,当年年底,他不仅将借来的钱赔光,同时还赔了十几万。
袁学武现在还记得生意失败,流落深圳街头的那一幕:跑完深圳招聘会后,每天漫无目的,四处走着。在公园里,他认识了一群来深圳乞讨的老乡,跟他们聊天中,学会了做人要放得下脸面。于是,他就厚着脸皮回到西安,重整旗鼓。
回到西安后,为了厂子能够生存下去,他通过熟人介绍,承接各种印刷业务。甚至,跑回母校,找领导帮忙,承接下了学校的部分印刷业务。
随后,又通过熟人介绍,他认识了陕西省教育出版社的社长。当时,教育出版社也遇到了一些难题,而他主动帮助教育出版社解决难题,社长被他的诚意打动,并愿意和他共同合作开办印刷厂,于是,他又在教育出版社获得了稳定的业务。
摸爬滚打两年后,印刷厂的业务量趋于稳定,厂子实现扭亏为盈。
1997年,公司正式进行书刊印刷的专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这为袁学武增加了不少信心。于是,他利用所赚的钱购买了原国营草滩农场车队的15亩场地,将厂房迁至北郊草滩,并招录了150名员工,扩大了厂子规模。
有了自己的场地后,袁学武总算松了口气,终于可以不再用为租借厂房而四处搬迁了。
为了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袁学武购买了先进的印刷设备。经过努力,公司又获得了500多万元的年加工费,并准确地将自己的核心业务扩展至中小学教材印刷。
1999年到2003年,是印刷行业的黄金时期,袁学武抓住机会,扩大市场和品种的占有率。2003年,袁学武的书刊印刷产值已经位居省内前列,品种占有率已达10%。
在企业蒸蒸日上之时,袁学武却看到了行业危机,毕竟书刊教材市场有限,而涌入该行业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随后面临的将是恶性竞争。他开始未雨绸缪。
取经:创建全国第一个印刷包装产业基地
如果说,1992年,改革开放,让他抓住机会,选择下海。2004年,草滩划归西安经济开发区,政府要在此成立生态产业园的政策,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机遇。
当时,在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印刷包装行业还停留在生产技术低下的家庭作坊阶段,找到一条西部地区印刷行业发展的特色道路是当时袁学武最想做的。
在此情况下,袁学武主动找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相关领导,提出能不能在草滩搞印刷产业园的设想,这一建议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并希望他尽快拿出可行性报告。
为了做出一份细致全面的可行性报告。袁学武买了联程票,花费半个月时间,赴广州、深圳、温州、上海、北京的产业园“取经”。
“取经”之路以广州为起点,并一路北上。为了彻底弄清这些产业园的经验和发展模式,袁学武每到一处,都会以投资商、客商的身份,详细了解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他至今都难以忘记在北京“取经”时的情景。那时,刚过春节,下飞机后找不到产业园地址,直到凌晨十二点,他不得不在路边的某个小镇旅馆住了下来。北京郊区,寒风呼呼地刮着,木板门和破窗被风吹得咣咣作响。那一晚,他难以入眠。
调研回到西安后,他赶紧去了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查阅了所有有关中国印刷的资料,整理出了一套建设印刷产业园的思路和可行性报告。
报告在吸取外地产业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
首先,明确了以开发区提供产业平台,省市部门推动,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打造产业基地。
其次,提出了通过产业链招商的方式,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基地生产、加工、运输、研发、售后一条龙服务。
最后,提出了为园区企业打造产业服务平台。为解决中小企业园区门槛高、单独建设生产厂房成本高的问题,他计划投资3.6亿元用于中小企业厂房及产业服务项目建设。随后又投资5150万元,先后在基地建设面积20500平方米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电子信息平台和物流配送平台。
可行性报告提交西安经开区管委会,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2005年,作为陕西省印刷“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规划用地6000亩的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成功奠基。
他现在还记得,当初在西安草滩建产业基地时的情景。规划用地地处荒郊,没有公路,杂草丛生,草比人高,地内还有一大片桃园。袁学武亲力亲为,带施工队除草、挖桃树、开路。
经过七年发展,2012年6月,西安印刷包装基地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全国第一个印刷包装产业国家基地正式挂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产品的文化产业将成为主打产业。袁学武不局限于印刷包装产业,而是引进了涵盖出版传媒、创意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图书发行、物流配送等上百家产业,走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形成了文化产业园的格局,
园区大都是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袁学武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和担保公司建立合作,提升产业园区的投融资服务。截止2014年,已经为入园企业融资2500万元。
卖厂:互联网浪潮下的改革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开始对传统企业形成冲击。2016年,淘宝年交易额突破3万亿;小米手机打破传统的实体店营销模式。传统企业业绩逐渐下滑,传统的印包产业同样面临业绩下滑,诸多印包企业倒闭,传统企业家出现集体焦虑。
此时,袁学武和诸多传统企业家一样,面临着企业转型。从2015年开始,他将打造互联网印包产业平台和创意设计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两项最重要工作。
传统企业很多是卖家思维,闭门造车打造产品,然后再市场销售,但互联网思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袁学武认识到了当前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子商务包装需求及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主流。因此,创意设计很重要。为此,袁学武成立了西部创意设计联盟,引进了创意设计公司。
2015年10月起,他先后成立了艺术品复制公司、3D印刷公司、高端彩印公司、众创空间和创意孵化基地公司,将西安印包产业基地打造成集品牌策划、创意设计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随着创意设计的进一步深入,他已感觉到,靠单个的团队已经无法完成创意设计的转型,只有寻求国内最优秀的团队合作,才能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为打造互联网印包产业平台,这一年,他将自己辛苦二十多年做大的印刷厂关掉了。对此,他的解释是为了让入驻企业打消自己依靠互联网平台垄断数据的疑虑。
卖掉厂子后,他立即与中国网库集团合作,共同搭建互联网平台,打造从设计、生产、加工、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互联网平台。
当前,全国的互联网包装产业平台已达上百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商海拼搏半生的袁学武又开始迎接互联网的新挑战。
他有信心打赢这场互联网改革之战。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经营思路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也相信,终有一天,他会将自己的成功模式引向全国。
评论
全部评论(11)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