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放牛娃成纪录片"牛人"
林楠 2017-03-20 16:58:19

曾几何时,陈宏只是重庆铜梁一个小山村里的放牛娃。怀抱着对文学的追求,这个放牛娃一路从乡村走到部队,最后成为一名电视人。20年前,他选择了电视纪录片这个冷门的行当,历经执着奋斗,20年后,他已然成了北京有名的纪录片“牛人”,一部《共和国风云》为他赢得了“五个一”工程奖。

放牛娃爱听故事 小学就开始用作业本写小说

上世纪60年代初,陈宏出生在重庆铜梁的一个小乡村。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十分匮乏的年代,陈宏几乎每天都得外出放牛,读书也是有一天没一天。

然而,陈宏儿时的想象力全部来源于这段时光。外公年轻时走南闯北,有着丰富的阅历,知道很多故事。他常带着孙儿一边放牛,一边讲故事。“讲了成百上千个故事,几乎没有重复过。”陈宏回忆。

在外公的影响下,年幼的陈宏产生了对文学最初的单纯向往,头脑中构建出一个个故事。从小学开始,他就总是想方设法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并尝试着写小说,就这样一直写到了中学。

陈宏明白,要想真正实现心中的文学梦,一定要走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去。高中时,他想去复旦大学做旁听生学文学,于是独自背着行囊启程。没想到,才从铜梁到重庆主城,就遇到了意外,钱财不慎丢失,只得返回老家。陈宏第一次追逐文学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怀揣文学梦当兵 将站岗经历写成小说获得人生第一笔稿酬

转眼到了1983年,20来岁的陈宏决定去部队。“父亲是从部队走出来的,所以我相信,部队是诞生文学的沃土。”带着写出优秀军旅作品的初衷,他第二次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部队。

去部队的时候挑着一担书,陈宏显得尤为特别。连队指导员见他带了这么多书,恰好连队缺个图书馆,便试着问他愿不愿意捐出来。没有纠结,陈宏便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书悉数捐给了连队,让连队上下对这个重庆来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回忆起部队的生活,陈宏难以忘怀自己第一次站岗。那一晚,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北疆凛冽的冬夜和狂吼的北风,并写下了当兵以来的第一篇文章《第一班岗》。令他颇感意外的是,这篇1000字的小说在乌兰察布广播电台播发了,并给他寄来了6元稿费汇款单。陈宏非常珍惜这一笔文学收入,一直保留着汇款单,舍不得取。

为了继续留在部队,陈宏自学了高中三年的数理化,在报考军校时考出了全团第一名的好成绩,21岁时顺利进入石家庄陆军学院学习。

军校毕业后,陈宏先后在内蒙古某部队、北京军区新华社军区分社、北京军区某团政治处等单位担任新闻干事,频频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发文章,年年被评为军区先进新闻干事。

转业到北京台做新闻 打造《房改纵横谈》等多个知名节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领导建议陈宏转业到地方电视台工作。陈宏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尝试用另外的方式继续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

告别部队进入北京电视台,陈宏经历了短暂的痛苦期。从军校生活报纸的通讯员到专职的新闻干事,从新闻通讯到报告文学,字词句的推敲琢磨一直伴随陈宏的生活。可一到电视台,原来烂熟于心的字词句突然就变成了镜头和影像。

“毕竟拿笔和扛摄像机,是两码事。”陈宏说,要一夜之间从文字思维转向影像思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过一阵裂变的挣扎,一阵无限惆怅的感伤,直面现实的陈宏领悟到,在诗的激情与哲的深邃这个层面,用镜头完成的影像与用笔完成的字词句,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

在北京电视台,陈宏很快适应了环境,并迅速崭露头角,制作了《北京您早》栏目。1993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涌进北京的人口越来越多。从写小说中练就的观察功夫,使陈宏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改革的必要性。兵马未动,调研先行。他马上着手查阅相关资料,走访有关部门、业界人士、资深专家,请教房地产发展方面的问题。

很快,他确定了选题《房改纵横谈》,并邀请了当时学术界与管理界的权威,座谈北京乃至中国的房市。此节目一播出,引起业界及来自观众的强烈反响,被领导建议调整到《北京新闻》播出。此后,上下两集《房改纵横谈》占了《北京新闻》原有两天的报道。

随后,陈宏创办并负责了两个栏目。一个是日播专题栏目《社会大观》,即后来的名牌栏目《七日七频道》 和《今日话题》,一个是周播栏目《大社会,新生活》。这两个栏目共有的关键词是社会,因此,陈宏率队到街道、社区挖取鲜活素材,一下子砸中了人们的痛点,收视率节节攀升,收视率最高时达到31.8%。

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 希望通过电视呈现家乡风土人情

即便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陈宏内心始终想要做一些更纯粹的东西。有一天,他在食堂吃饭,看到角落里,一个穿着磨破皮夹克的中年人正默默吃饭。他问身边同事,这是谁?同事告诉他,这人是拍纪录片的,刚回来。

巧合的是,当陈宏走到大厅,又看到另外一位拍纪录片的同仁,听闻是在神龙架拍摄时摔断了腿,但依然在拍。陈宏不禁反复问自己,拍纪录片这么清贫这么苦,他们为什么还要拍?最终,他想到了答案:纪录片是最直接、最真切,也是最丰富最感人的载体。

此后不久,他向单位申请投入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在团队里,从题材选择、素材搜集、寻访学者到文案撰写、片子制作,陈宏事无巨细全程负责。

之后的5年里,陈宏创作的《新中国外交》《海峡风云》《潮涌东方》等十多部纪录片都是重大题材。1999年,北京卫视首播了30集纪录片《新中国外交》,这部纪录片以丰富翔实的资料,首次全面、系统、深刻地再现了新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事件。第二年,这部纪录片更名为《共和国风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当年的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这一年,陈宏34岁。

2004年,陈宏的人生又迎来了一个转折,从北京电视台转战中国教育电视台,被任命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助理兼节目中心主任。这让他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先后组织拍摄了大型系列纪录片《我的太阳》,该片2004年至2007年共推出四部250集,并获得中国十大纪录片奖及西班牙国际影视节特别奖;他创建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型活动暨纪录片制作中心,创作了大型政论片《青春中国》、大型文献纪录片《陈毅》、大型纪录片《奥运留下什么》。

200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旗下的中线传媒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陈宏担任总经理,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

如今,陈宏继续在电视行业续写着自己当初的梦想,他说,是家乡给了他闯世界的动力。“重庆人的情谊有三个层面,交朋友讲情义,做事情讲道义,干革命讲主义。这是我精神家园最重要的东西。”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t.kanshangjie.com/r4

“我在任何地方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自称重庆崽儿,这让我有自豪感。”陈宏表示,只要有机会,他愿意参与家乡电视节目建设,把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呈现给世界,让世界认识重庆。

2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陈宏  纪录片  放牛娃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10)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