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毁了中国的电影?一个高达40亿的造假产业链
王骐骥 2017-01-05 11:35:27

当张国立和任泉开始混VC圈的时候,影视剧投资开始进入创投圈的眼球,令人兴奋的发光。

然而到底投不投影视,我们由《摆渡人》看一下当前的影视产业链。

由《摆渡人》事件看数字时代的影视产业链

2016年12月贺岁档的最大新闻,应该就是因这几天《摆渡人》到底好不好看,引起的一场针对影评人的口诛笔伐。

《摆渡人》是由阿里影业、泽东电影、和和影业联合出品的爱情喜剧片,由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并担任编剧,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大鹏、杨颖、张榕容、杜鹃、熊黛林等主演。

针对这部电影的票房过低,有评论认为,是豆瓣、猫眼上的影评人对《长城》、《摆渡人》等片子打分过低,从而让观众止步,影响票房,进而上升到“影响中国电影工业”的高度。

到底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GPLP君也想扒一扒。

坦诚来讲,GPLP君的确很久没有看电影了,也是看到这个电影的论战,GPLP君走进了电影院,然而收获的却是失望,它没有让GPLP君更多的感动。正如一个朋友近期对一些电影的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人类正在去感情化,只愿意相信数据,变的像机器;机器正在加感情化,尝试走近人内心,变的像人。

或许电影也正如工业化时代的一个产品,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远。

当然GPLP君也随之了解了一下了当前的影视剧产业链,结果发现随着互联网开始深度融入生活,数字时代的消费尤其是影视业开始了升级,尤其是影视行业,整个产业链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那么当前的影视产业链的构成是怎样的呢?

很久以前,评判影视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喜好。但在如今的眼球经济时代,观众注意力、影视作品的好坏,简单粗暴地被量化成了数据:收视率、票房、点击量,这进而这影响到了整个影视业的产业链——影视公司公司毫无悬念地将这些环节注入到工业化的影视内容生产流程中。因此无论打开电视机还是走进电影院,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在数不清的金钱利益链推动下操控了你的电视荧幕。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就说过,“一切皆数”,尽管其所说的“数”与今天的数据有所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所以,在今天也就有了“一切皆信息”,也即数据为王。

尤其在元旦假期这个跨年档,这个数显得更为重要,据说,这几天的消费市场高达上百亿——一旦某个影视剧火了,或者某个电视台的跨年晚会点击率高了,影响的可是上亿的票房或者几十亿的广告赞助。

元旦跨年档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然而,生意虽大,但是却不好做,为啥?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太透明了,好不好,群众不是傻子,起码可以有个渠道吐槽了。

谁毁了中国的电影:一个高达40亿的造假产业链

商业时代,当一切往钱开始看的时候,很多人的内心,尤其是导演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情有可原,然而,如果导演开始被数据绑架的时候,电影业的发展则充满了绝望,这就不仅仅是商业问题,更多的则是道德问题。

而且更恐怖的是,衡量数据的标准假数据。

资料显示,2016年,仅电视剧的造假产业链就达40亿的年收入,中间的水有多深大家可以想象。

而且甚至出现了《叶问3》帮人洗钱的丑事——“发完《叶问3》之后,我得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太可怕了!”

“我现在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电影,还是在帮一群放高利贷的人洗钱。”

上映4天拿下5亿票房的《叶问3》,最终暴露了 “虚假排场”、“票房注水”的真相,甚至通过电影涉嫌帮快鹿集团的洗钱内幕也被媒体一窝端了出来。

真相面前,何其恐怖及骇人听闻。

因此,即便多年来,媒体关于收视率造假一事的报道、争论与呼吁从未停止;然而收视率造假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甚至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收视造假产业链,因为庞大的利益。

这让整个国产电影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揭秘数字时代影视业造假产业链

由《叶问3》到《摆渡人》,即便广电总局出了手,然而造假之风却依旧不止而且愈刮愈烈,谁都再做然而谁都不能承认,因为整个影视行业的造假产业链实在太庞大。

没有人拒绝轻轻一动手就带来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收益。

“躺着就可以数钱”,谁能拒绝金钱的诱惑?谁又肯认真的研究剧本、研究演技甚至拍摄?

安逸与辛苦之间,大家都选择了前者,也就断送了未来。

在所有造假的手段当中,中国人的赌及投机心理尽揽无疑。

据专业人士透露,目前收视率造假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二是“直接篡改数据”。

“污染样本户”是其中最常见又老套的手法,有些造假方会通过私人侦探尾随调查人员或在网络上开高价以获取样本户信息,信息到手后便开始游说贿赂——通过持续提供金钱和礼品让样本户在固定的时段收看其节目。而相对收敛的做法则是在样本集中分布区周边布设有关电视剧的广告以影响居民的观看口味。

相对“高级”些的手段则是直接篡改数据。2015年腾讯娱乐曾报道,只需支付单集3万左右的价格收买数据公司内部人员,就可以让收视上浮15%-20%,卫视排名也能提升2-3个名次。而通过黑客等手段干扰样本户家里上传到服务器的数据,亦可“偷”得收视率,即将测量仪输出的数据由A台变为B台。

更恐怖的是,比起数据的变化,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专业造假机构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和数据公司加入到造假阵营中,或成为卫视造假的帮凶,或直接沦为造假的主犯。

某节目制作公司负责人表示,“如果调查下当前活跃市场的制作公司,你就会发现有几家之前都是做数据发家的,这些公司的节目制作水平有限,但其出品的节目无论在哪个平台播,烂成什么样,收视都不差。其中,有些数据发家的制作公司,为了洗干净之前‘做数据’的背景,重新与比较有实力的节目制作公司合作。一个负责幕后操纵数据,一个负责制作,如此‘强强联合’下,挣到不少钱。”

制作公司和数据公司的结合,让“造假主体”扩大,并成为非常凶猛的一只队伍。

很多电视台在和影视公司签署电视剧购买合同时,都会附加一份“对赌协议”——该剧在播出时必须达到协议中保证的收视率数值,片方才能从电视台拿到全部的购片款。否则,会按照协议比例进行相应扣钱。

如此一来,为了能够顺利拿到尾款,影视公司势必会想尽办法让电视剧的收视率提高。而数据造假,似乎是看起来最为便捷的途径,以至于2009年AC尼尔森(全球市场调研公司)离开中国收视率调查市场时,其CEO斯蒂夫·施密特撂下一句:这个市场太复杂了。

或许,最让这位CEO头疼的是中国收视率调查市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对于电视台而言,收视率一头牵着业绩考核,一头连着广告投入。不少电视台以及广告投放仍是“唯收视率论”,收视率越高,不仅业绩越好,而且接到大广告投放机会的可能性也越高。而对于制片方和供片方而言,“收视率对赌协议”是绕不过的“心结”。对于数据提供方而言,污染收视数据也是为了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全国各电视台各大城市的所有收视率,几乎均被央视-索福瑞垄断。

有人说,假收视率、假票房、真水军,这一真二假三兄弟是中国影视业的原罪和毒瘤;有人说,从事影视行业,首先就是要“敢于”造假,这个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道德的沦陷我们很难进一步考证,然而,影视行业的水之深我们只能表示看不懂。

比如,此前电影票房造假也就单纯追求高票房,大不了片方和发行方自己掏钱买票房。

现在的影视业则已然升级,在数字时代与时俱进——本应是电影投资最终利润来源的票房,已提前预支成为投融资盈利的“赌本”,电影还未上映之前投资方就已就通过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向社会融资,同时通过再投资购买电影票房收益权或者收益权投资基金,约定保底票房金额,如果超出保底票房,社会投资即可获超额收益。

最后一句话,投资影视,三思而后行。

2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产业链  中国  高达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110)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