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创新,谈方法
丁保祥 2016-07-05 19:36:14

现在国人都缺少安全感,怕穷,怕病,怕活得不如别人。然后,创业的军规、自我完善、人际沟通,还有各种“创新的法则”等话题就流行了起来……

创新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什么都可以和它挂上钩,但它最需要的是“落地”。还记得初中政治课本里曾这样提到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并没有理解好这句话,自己也始终没能够找到“不竭动力”。创新无非就是求变化,求进步。在商业领域,如果再加上各种抽象的解释,就让人费解了。

从标题来看,《创新的本能——类比思维的力量》,似乎有些“刻意”了,低估了这本书内容的影响力。它不需要用“创新”这样的字眼来强化与创新的联系。《肖申克的救赎》曾被翻译成《刺激1995》,电影内容挺刺激的,但它其实并不需要用“刺激”,去表现自己有多么刺激。这样的字眼反而让电影显得平庸。

有没有发现,我用了一个“类比”?

用话语给别人下毒

用一万个字去描述女人的性感,也不如梦露的一张图片更有感染力。用文字表达有时候很无力。

这本书有点意思,谈到了如何让表达变得更有力。书里谈到美国的政客们如何包装自己的观点,以引导美国民众做出决策。里根总统的团队把俄罗斯比作“树林里的黑熊”,把里根比作拯救村庄的猎人;奥巴马把进入阿富汗描述为“一场正义的战争,作为最后的手段,为自卫而适当发动的战争。”

人们不会为梦露而去发动一场战争,但可能会因为某些口号而去拥护一场战争。政客的表达都喜欢掺入某种毒药,在无形中让人慢慢中毒。

这本书,谈的就是“类比”这种毒药。前半部分聊谈吐表达,如何用更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表达去影响别人,影响舆论。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盗窃、抢劫、诈骗、伤人等犯罪行为,只要重复三次,罪犯就会被判无期徒刑。

这种判罚是一位父亲推动形成的,他的女儿被重罪惯犯杀害。他借用了棒球比赛中的一个规则,叫“三振出局”。棒球不同于篮球、足球这种团队项目,它更强调运动员要对自己个人负责。“三振出局”的口号触碰了人们关于棒球、规则、公正和个人责任的文化联想。这种类比与人们的正义感形成了共鸣。

这种通用透明的游戏规则被美国社会所认可,那么与其大道相通的法律是不是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定呢?一个类比的口号,刺激着人的内心,推动了美国法律的改变。

在国内也有很多类比的说法,比如“钓鱼执法”,就形象地描述了一种行为现象,令人难忘;“匠人精神”则让锤子手机关联上了精益求精的品牌元素;“生态系统”则让乐视讲的商业模式故事显得更加深奥。

小布什说:“美国保护本国国民的安全不需要他国的批条。”他本可以说:“美国不会向他国寻求许可。”但是有了“批条”这种形象的表达,会唤醒人们求人审批的痛苦感,唤醒人们对小时候各种条条框框的排斥感,从而激发出人们对战争的拥护。

来自屠宰场的汽车生产线

通过“触类旁通”产生品牌联想,使人过目不忘,这是类比在自我表达中的功效。当然,类比不只是嘴上功夫,它还可以在商业实践中产生“创新”效果。

在现代,提到工业流水线生产,许多人都认为是亨利·福特发明的。实际上,在18世纪,英国的陶瓷工厂就已经在用生产线了,而且福特汽车流水线的开发者也并不是福特。

一次偶然的机会,福特汽车的一位机械师跑到了芝加哥的屠宰场。食不厌精,他感受到了人类在食材加工领域的效率。在那里,每年有百万头猪或牛被宰杀。动物们的躯体被吊在空中,沿着固定的轨道在移动。在吊车中,动物被分解,被切成片。每个位置的屠夫各自都有固定的工作。

这位机械师很敏感:把分解动物的流程逆转,不正是组装汽车的流程吗?然后,福特就有了第一条汽车领域的流水线。

在20世纪初,通用电气的研发团队中,有几个特殊的人。一个是来自美国中部的新闻记者,一个是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食品商,还有来自威斯康星州的渔夫。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专家说,这种混合型的研究团队会有更好的研发效果。最成功的实验室是频繁使用类比的实验室,各种类比可以让他们产生很多头脑风暴,更快地拿出解决方案——混搭的模式可以让类比思维更活跃。

在今天,仿生学不也是一种类比思维吗?类比鲨鱼的快速游动,我们得到了鲨鱼皮游泳衣;类比猫头鹰的无声飞行,我们得到了噪音更少、阻力更小的飞机。

类比思维也不只是应用于商业实践与生产研发,还可以用在各种领域。一粒沙藏在哪里最不好找?当然是藏在一堆沙子里。所以,二战时,盟军的轰炸机会在空中撒出大量金属片,以干扰德国军队的雷达。面对雷达上一堆的小白点,德军不知道有多少轰炸机,也不知道该去截击哪一架轰炸机。

就如同和尚收徒弟,他们常常会谈到某个小和尚有没有慧根,也就是悟性。这也是在强调一个人触类旁通、归纳演绎的能力。而创新,也是我们从日常的现象中,去总结规律,然后再用规律去寻找类似的现象,创造新的方法路径。

创新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可以用这些方法:类比模仿、发散求异、借用组合、逆向操作、改变要素等,答案无可厚非。不过,类比思维可能会是创新的起点,其他几种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推演。

2005年,乔布斯到斯坦福大学给毕业生做演讲。演讲中,乔布斯提到自己是个在大一就辍学的学生。他在大学里只认真听了一门课——书法课。他学到字母之间的间隙该如何变化,学到了如何让印刷体更美观。这些东西可能并没有什么用,但在他辍学十年后,苹果电脑上字体的设计,正是受到自己当年学习书法的影响。而今天苹果iOS系统的美观界面,也正是从当年的形态进化而来。

我们积累的很多东西,在当下可能都暂时无用,但会在未来某一瞬间、某个场景下,迸发出力量,形成“类比”思维的效果。本书的作者认为,类比是与世界对话、与世界交流的艺术,揭示事物之间的连接,制造新的关系。它能去掉复杂,找到减淡。完美的类比,可以使事情尽可能地简单。

各种思维方法,如果我们不去演绎和应用,“就像一层油,洒向了深沉广阔的人类大海。”没有应用的决心,这本书就不用读了,读了也是“然并卵”。

18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创新  方法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117)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