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说|商学院能培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吗?
张平 2022-08-25 10:56:57
摘要: 专注于商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商学院,在填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口时,似乎尚有改善空间。

引子: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存在战略定位模糊、管理缺乏系统化、领导团队不成熟和产品服务不稳定等问题,使其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存在更大的挑战,这其实对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经营面临变量越大,就越需要仁智勇俱佳的经营管理人才。然而,专注于商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商学院,在填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口时,似乎尚有改善空间。

商学院是为培养商业经营管理人才而存在的。一般认为,全球第一所商学院是以财务教育而闻名的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随后,美国陆续出现众多商学院,为工商业界输出了大量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二战之后,因为全球经济发展需要,在美国商学院的引领下,欧亚等国的大学陆续建立起自己的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不断培养自己的经营管理人才。

诚然,商学院的持续创新为企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培养出的职业经理人,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实操能力(尤其是MBA、EMBA等在职教育),都对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尽管商学院数量庞大,中国约有一千余所商学院或经管学院每年向社会输出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但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仍然缺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这到底又是为什么?难道商学院的毕业生都去往大型企业,或者都去往其它组织发展?显然不是。根据笔者多年来大量接触企业的经历来看,即便商学院毕业生去往中小企业,也难见有相对其它专业的明显优势和巨大发展。

商学院,尤其是本科教育层次的商学院为什么就培养不出中小企业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问题令人困扰,但又不得不让人深思。经过长期观察和体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商学院的价值导向与中小企业不匹配

从办学理念和定位来看,几乎所有的商学院都不是针对中小企业培养人才的,因为其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迎合和匹配大企业的需求。当然,从价值取向上看,这也符合商学院“嫌贫爱富”心理和“趋利避害”倾向。

众所周知,传统商学院的人才培养依据通常都是以职能为导向,重点培养所谓的专业管理技术人才,而非综合的经营管理人才。例如,商学院开设了大量的专业,其分别对应于企业各工作职能部门,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当然,这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大工业时代高度分工的大企业占据主流,机械化的科层式组织结构大量存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是“螺丝钉”式的,商学院开设相关的职能专业其实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素养,也更有利于就业。

时至今日,大量的企业招聘,仍然是以专业为导向的,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分工协作的模式是常态。然而,纯粹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现在和未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中小企业市场风险大,业务不稳定,分工又相对模糊,这就要求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多成为“多面手”,且要更多以能力为导向而非纯粹专业导向(招聘多社招少校招,重经历、重能力,专业界限在淡化),因为他们必须更务实,要求做出很高的综合绩效(具体参见笔者文章《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什么不一样?》)。

正如德鲁克所说,中小公司无法承受"大管理",即大量的管理人员、管理流程和数据,但却需要一流的管理。它必须精确地组织高层管理,因为它无法承受复杂的高层管理结构。他们不但要有战略导向和市场意识,还得有专业基础和综合能力。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管理,和大企业相比(大企业岗位都是细分的,如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般招聘、培训、绩效等岗位都会细化),中小企业可能很难去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细分,还要加入其它职能,如战略、行政、法务、文秘、公关、财务等等。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市场变化加剧和社会新需求大量出现,更多的中小企业还会不断涌现,为适应新业务转型和组织敏捷度,企业组织结构和分工协作日趋灵活,比如事业部制、矩阵式、网状组织及虚拟组织等持续变革,这对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由此可见,办学理论和定位上的不匹配,导致商学院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无论是就业心态上,还是综合素质上均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商学院的教育模式与中小企业不匹配

如前所述,商学院在价值观、定位、专业导向等方面已然忽略了中小企业需求。除此之外,从教学体系来看,传统商科教育基本上忽略了学生应对中小企业发展必须的商业经营思维、市场创新意识、领导力和行动力等“仁智勇”综合素质培养。商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推进、师资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错位的问题。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尽管学生能学到一定的商业知识和管理工具,但商学院的课程、教材、案例、实践等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的确不匹配。

其一,前文得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要求高,是典型的“多面手”,这就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安排必须具有多元性,它必须做到专业技术课程与通识人文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等的有机结合。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识人文课程、实践课程、心智淬炼的重要性甚至往往大于专业技术课程和理论课程。而这些,国内很多商学院往往做得不够;

其二,商学院的教材除部分由官方指定以外,其它的教材更多都是以传统体例编排为主,几乎都存在着重理论体系轻应用导向(尤其是综合问题导向)的问题,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学生尚可,但对大量的应用型大学商学院学生而言,其价值值得商榷;

其三,案例教学历经百余年,但商学院主体的案例仍然以传统的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案例较为欠缺。即便商学院开发了部分中小企业案例,也或多或少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

其四,从实践来看,主要有学校模拟实训和社会实践组成,而这些实践的选择更多要么是大型企业导向,要么是中小企业场景感和体验感不足(实验室模拟等如果对于场景的投入度和代入感不足,其实培养的多少都是机械式操作或观摩心态),要么缺乏有效的指导而任意发展。

其次,教学推进过程来看,整个教学过程相对被动,依然指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虽然很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知识、技能、行为能力等几大板块,但现实的操作层面,所达成的效果着实有限。因为商学院大量的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且班额通常较大,所以课堂形式上主要还是以讲授式为主。当然,近年来,课堂形式上也有一些类似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的创新,但总体来说,离真正的商科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拿MBA来对本科层次的商科教育作个比喻,其实,课堂教学更多的就是解决各种BA(Business Analysis,商业分析),无法训练特定场景运用特定理论解决特定管理问题的能力。商业分析尽管重要,但它不等于管理,但好在还有分析方式,能够引入师生参与。最怕的是大量理论的灌输,它逼迫出了不少所谓“不听话”、“逃课创业”等的经营管理者。

其实,商科教育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在课外带着BA思维去真实场景的体验。MA(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做中学)的重要性远远要大于纯粹的课堂分析,这也是有学者一直认为经营管理是一门结合科学和艺术的“手艺”的原因——经营管理者都是边打边学边悟出来的。事实上,不躬身入局,无折腾的体验和无痛苦的领悟,就不会有真正的经营管理人才出现。否则,我们只能培养出一批“眼高手低”的“旁观者”和“分析师”,这恐怕也是商学院学生不受中小企业待见的主要原因。

最后,师资结构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目前,商学院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即:学校对学校的学术型教师(硕博以上)、企业到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各有优劣:学术型教师专业素质过硬,偏重科研,但缺乏实践动力、经验和领悟;双师型教师有企业实战经验,实际案例丰富,然而专业理论和系统思考有所不足。

总体来看,以上问题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而真正的问题其实是观念和心态问题。

其一,无论上述何种教师,内心深处其实对中小企业的认同度和接纳度都值得商榷,有的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歧视,这其实与其受教育和工作等相关经历有关。很多知识分子有求大求稳心态、依赖型思维,认为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低、市场风险高等,居高临下审视和分析(评价)中小企业的“精英”心态较多,主动融入实战和贡献的意愿不足,直接影响到商科教学效果和学生心态。当然,这也是商科教育改革的关键和难点;

其二,因为传统上教学和实践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加之职称晋升、圈层互动及认同等对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要求,教师若找不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和支撑点,他们更会对中小企业理论和实践避之不及。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若无主动创造接触的欲望,他们便几乎与中小企业毫无交集,导致两者长期处于绝缘状态。

以上种种问题和障碍,亟待我们的商学院管理以及商科教育破题。

作者:张平,新商科大学集团商科教育主任助理、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助理兼淬炼·国际商学院院长。重庆移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高校,系2022ABC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原CNUR)“中国民办大学第一”,坐落于重庆合川和重庆綦江,定位于“信息产业商学院”,采用国内独一无二的“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教育”模式,培养“数字经济时代高情商经营管理人才”即信息产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拥有在校生约30000人。

150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40354)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