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商业嬗变
本刊编辑部 2020-03-16 14:46:52

开春之际,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为2020年国内经济的第一“黑天鹅”,受疫情影响,国家随后发布了延长春节假期通知。复工推迟、全民抗“疫”,使消费、零售、金融、旅游等诸多行业企业被迫接受运营窘境,今天所面临的状况让很多企业与企业家吃惊。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该如何生存?有哪些问题急需面对?《商界》杂志带来特别报道,从多个维度展开细致讨论,深入剖析特殊时期,企业的生存法则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经济周期危机、产业波动危机、突发性疫情危机,三重危机相加,企业会有怎样的未来,我们不得而知。

虽然此次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但我们应当看到其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比如一些行业正在努力化危为机,前路依然广阔。

我们将持续关注疫情期间企业的生存发展走向,当然,我们也坚信,寒冬过后,必会迎来春暖花开。

经此一“疫”,企业定当迎来春暖花开

2020年庚子鼠年伊始,新冠病毒就来势汹汹,让准备迎接新春的人们猝不及防,陷入高度警惕的状态。

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湖北多地“封城”,全国延长春节假期,各地企业延后开工,旅游、餐饮、交通、娱乐等线下消费陷入停滞。

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各行业的很多代表企业在抗“疫”当中发挥了作用,纷纷站出来捐资捐物,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抗击疫情中走在了最前列。这其中除了国有企业之外,也有大批的民营企业。

据网络数据统计,中粮集团捐赠金额7.52亿元;招商局2.105亿元;三峡集团1.4435亿元。作为地产界的“前辈”,万科捐赠了1亿元。除了国有企业之外,民营企业也毫不逊色。阿里巴巴直接拿出了10亿元的捐赠资金。而后分别是捐赠金额为5亿元的腾讯;3.1亿元的运鸿集团。民企捐款Top10,捐款金额都大于2亿元。毫不夸张地说,在此次的疫情中,民营企业让社会看到了他们的“实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在积极抗击疫情的同时,也有一些忧虑:生产经营停摆,收入和现金流中断,受冲击最大的中小企业能否扛过去?服务业首当其冲,制造业又会受到多大冲击?新冠病毒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产业链、进出口贸易会受到多大影响?本就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遭受此次疫情,会不会进入下行通道,甚至动摇根本?

答案,写在企业与疫情的战斗里,也写在每一位企业家的行动里。疫情虽然严峻,我们对中国经济仍有信心。

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交通旅游、餐饮娱乐,文化体育等行业首当其冲,大幅降温,原本消费火爆的春节,成为近年来最冷清的一个长假。为了减少疫情扩散,各地普遍推迟了企业复工的时间,工农业生产以及服务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一般都会在春节前制定新一年的业务规划,并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期待新一年业务的重大突破。但这场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企业的计划,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疫情管控,导致大多数企业的业务都几乎完全陷入停摆状态,业务停摆则意味着企业在此期间无法再获得新的现金流。

在业务停摆、现金流中止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承担着巨额的员工工资、办公室租金与银行贷款利息等费用,一些产品库存较大的企业,还将面临巨大的库存跌价风险。

如果疫情能在短时期内结束,企业尚可以消化;但如果疫情长时间蔓延,那么企业就很难支撑。这让企业经营者们成为这次肺炎疫情中,除病患者之外最忧心忡忡的一个群体。

从宏观上看,疫情将对投资、消费、出口相关企业带来明显的冲击,短期内这些企业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不生产、无法生产,长期来说这就会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特别是对于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这些行业的小企业来说,疫情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但是,寒冬并不会击垮企业与企业家的信心,春暖花开的日子终究会到来。

从时间维度来看:到2月18日,除湖北外,各地新增病例速度放缓,说明中央以及各地采取的严防死守等一系列防控措施是有效的,全国疫情目前没有朝更坏的方向发展。

从疫情发生的时间段上看,一二月份本来就是生产的淡季,一季度GDP在全年所占的比例在20%左右,明显小于其他季度。如果二月底前疫情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受影响的主要为元宵节后的20天,而因疫情积压的订单通过加班赶工可以得到弥补。

从空间维度看,尽管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都有确诊病例,但疫情发生的地域范围,主要还是集中在湖北省境内。2019年湖北GDP为4.5万亿元左右,在全国经济大盘中所占比不到二十分之一,湖北省的服务业产值2万亿元左右,在全国GDP中占比五十分之一。

如果结合中外历史经验,更容易看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通常是短暂的。

2003年“非典”期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大行业,在疫情解除后1-3个月之后即恢复增长。

2016年,巴西因“寨卡”病毒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当年巴西GDP甚至从持续多年的下跌中反转,重新回到上升通道中。

需要关注的是,这次疫情透视出很多企业发展上的不均衡和诸多短板,这也正是很多企业下一步加强的重点。

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还不到40%,2019年这一数字提高到53%。但其中,餐饮、批发零售等技术含量不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就是这部分行业,恰恰受疫情冲击最为明显。

此外,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的短板如果能逐渐补齐,既扩大了内需,又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对于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是长远的利好。

就在疫情发生后,中央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释放稳定预期信号,对冲疫情影响,保证企业资金链、现金流的接续,维护市场稳定。政策上的种种利好加上企业也在不断探索自救方式方法,增强了所有人战胜疫情的信心。

关于这次疫情接下来的走势,并不能能准确预测,但企业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应对疫情的可能影响,取得防控疫情的胜利,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对于负重前行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当下需要做的则是各就各位,各安本分,积极投入到企业的自救中去,守护好自己的企业,待疫情过去后能够迅速恢复经营,步入正轨,并助力整个社会系统以最快速度实现有序运转。

我们坚信,冰雪消退之日,即是春暖花开之时……


餐饮门店被迫取消堂食业务,不仅意味着普通食客少了在外就餐的选择,更意味着数量众多的餐饮人在一夜之间“失业”:没有收入来源,并将承担高额的房租、人工及前期备货等资金压力。

“哭穷”的餐饮人,是真的穷

“没遇到危机的时候,我们还挺牛的,还说我们不缺钱,现金流足够。危机来了,突然发现现金流根本扛不住,一算账,真的,我们连3个月都抗不过去。”

不久前,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的这番话,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无数餐饮人被裹挟在飓风中。

终端的消费者,只是少了外出就餐的机会;但对于刚结算完去年供应商的货款、一次性发放完员工的年终奖、提前备货、不断支出房租等成本的餐饮人,没有丝毫预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只“黑天鹅”猝不及防地飞了过来。

2020年春节的街头巷尾,原本令人期待的热闹情景未现,反而呈现出一片萧条之势。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报道存在人传人感染的第二天,餐饮股集体大跌,呷哺下跌20.52%,海底捞下跌15%,九毛九下跌20.72%……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开展的全国范围内100家典型餐饮企业调研结果显示,在疫情期间,它们近7成门店关闭,近9成企业客流下滑超过70%,营收平均锐减86%。照此测算,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餐饮收入损失将超过千亿元。

相较于小微型餐饮企业,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通常被认为拥有很好的现金流,因为大量的宣传和严格的品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量和周转,同时餐饮行业几乎不存在应收账款的问题。

以全聚德为例,其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流和营业收入几乎常年保持1:1的比例。当疫情导致店面流水断崖式下跌,这些餐饮企业便面临最大的危机与冲击——现金流源头被切断了。

截至目前,疫情趋势尚不明朗,有专家预测,即便疫情过后,餐饮消费者的恐慌情绪仍需要一定缓冲时间。因此从动态来看,餐饮门店亏损状态仍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虽然外力对餐饮企业提供了诸多帮扶措施,如万达、华润、万科等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商户租金和物业费的减免;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针对性提出将提供融资支持、线上收款等多种金融服务解决企业困难。但一两个月的短期行为,使得餐饮企业仍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危机,有“危”才有“机”。疫情面前,众多餐饮从业者都在“熬”,看似很苦累、很窘迫,但实际上也给企业提供了转变的方向,给企业掌舵人提供了充电的机会。

当足不出户成为消费者疫情期间自保的手段,电商平台业务量迎来了再次增长。如西贝等餐饮企业转而积极开展外卖等业务。

相较以往外卖情况,很多企业开始研发自营外卖程序,以降低平台抽佣;并利用自有闲置人员进行配送,降低运力成本;优化外卖菜单结构,减少库存投入等。

在人员配比上,一些餐饮企业也进行了短期人员招募或采用共享员工等措施,减少人工资金压力。同时,早在疫情开始阶段,一些餐饮企业着手进行了存货分流,如低价进行社区销售等。

疫情对于一些餐饮企业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和突发预案机制。

正月十五,中式快餐领头企业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自拍的一则“手撕员工减薪请愿书”的视频再次打动了千万餐饮人。疫情残酷,但也成为一块考验员工与企业的试金石,值得餐饮掌舵人再次审视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只有平时让员工得到保障、收获成长,员工在关键时刻才愿挺身而出,与企业患难与共。


病毒不是撒旦,旅游业虽遇曲折,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章。

旅游景区遇寒

坐标江苏南通,已是深夜,但携程万人呼叫中心却灯火通明,有一线客服人员已经加班了13个小时……

事情还要从1月24日说起,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文旅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

至此,旅游业基本全面停摆,消费者纷纷开始退订春节订单。携程、同程等在线平台、凯撒旅游等旅行社以及各种酒店的客服电话瞬时呼入量爆炸性增长。为应对激增的工作量,同程艺龙将所有可用的客服人员全部集结到岗位上,全天候处理退改需求。

OTA公司率先推出了“无损退订”政策,但却给线上旅行社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大多线下旅行社的年利润率只有10%左右,“无损退订”让不少中小公司命悬一线。

春节订单大量退款直接正向冲击企业现金流,也就是说,在近期,旅游企业非但流失了收入,还需支付企业的人工、房租、运营等费用。

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高达6.5万亿元,平均每天178亿元,停摆一天所带来的损失都是巨大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旅游是重灾区,已成定论。”

此话不假,中国台湾温泉观光协会理事长张荣南表示,大陆游客没来、来了疫情,现在是台湾饭店业是30年来最惨的一年春节。

昔日人山人海的三亚在今年竟然有了几分冷清,空旷的沙滩上仅仅只有寥寥数人,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品牌总监符苏彬坦言,景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他说:“船只及设备设施维护支出,数以千计员工的工资等均是不小的压力。”

但另一方面,符苏彬表示,景区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抓紧时间为开放景区做充足的准备,乘着“难得一遇”的淡季,岛上正好实施道路及景观升级工程,移动端电子票务系统、景区官网交易平台等也可以完善系统。

不单是国内旅游产业遭遇重挫,入境旅游业务亦是如此。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全国入境旅游人数为9 166. 21万人次,同比下降6. 38%。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非典疫情肆虐,但仍有部分省市受其影响较小。而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或将对入境游,特别是外国游客信心造成较大影响。巅峰智业创始人刘锋博士预测2020全年入境旅游人数将降至9 000万至1亿人次左右,同比下降约30%~35%。

多家旅游企业表示,疫情时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尽力降低消费者损失,同时也希望政府事后能够出台一系列的补贴性政策。

2003年“非典”之后,原国家旅游局召开了全国恢复振兴旅游经济座谈会,将总额23亿元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60%退还各大旅行社,以帮助旅行社渡过难关。

病毒虽然可怕,但并不是撒旦,我们共同克服过2003年的非典,也会一起扛过这次挫折。寒冬是暂时的,我国旅游业势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绚烂的夏天。


寒冬继续,但温暖继续,寒冷并不是零售业的全部。

零售业:超市业务逆流而上

春节,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按照传承千年的传统,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时期购置年货,以求新年平安顺遂。

然而,今年春节,各大商圈纷纷关闭,年味不再,实体零售业处处受冷。线下服装业、家居业、餐饮业等几乎瘫痪,不少中小经营者直呼打击太大。

工厂生产方面也全面停摆,迟迟无法恢复生产,直接导致订单交付延迟,整个市场都会受到拖累。以电影消费为例,2019年大年初一,我国电影票房收入高达14.85亿元人民币;而今年,这一战绩却过于惨淡,初一当天,票房收入仅为181万元。

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实体经营者的压力,多地地产开发商纷纷推出政策,削减租户成本负担。1月28日开始,深圳各地产商相继推出相应的“免租政策”。

与此同时,零售业也出现了分化,商超业务逆流而上,在疫情下,反而进行了一场自身的变革。

疫情给商超业务提供了一次“升级打怪”的好机会。商超内提供的蔬果为生活刚需,尽管不少商圈都已关闭,但却并没有关停商圈内的大型超市。不少大型商超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当即让一线采购人员全体停止休假,返回产地及批发市场启动全面寻货模式,甚至有采购人员前往国外,采购安全货源。

多管齐下,有超市的蔬果供应量达到了平日里的10倍量,补货频率由每天2次增加到5次。

此外,受疫情影响,不少消费者选择在线上选购超市商品,这也给商超业一次升级线上平台的好机会。

数据显示,苏宁易购主站流量在春节期间同比增长超过50%,苏宁超市线上业务也呈现翻倍增长的迹象。线下门店则利用各类互联网工具,通过14万个线上社群进行产品传播,社群转化率超过25%,其中推客销售额在春节期间同比增长迅猛,并且下单用户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为新用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受到此次疫情影响,2020年的零售业寒冬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危机也是推动零售业发展最好的动力,并非所有的零售业都遭遇了困境。

一方面,百货店、大卖场、购物中心等线下实体零售业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但另一方面,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便利店、生鲜超市等社区商业将会保持平稳的发展,一些有实力的生鲜超市反而会逆势成长,而新零售业态也会在此时机继续快速发展。

零售业尽管遭遇了一场彻底的寒冬,但是春天很快就将来临!


2020年开年之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疫情期内,金融行业将面临阵痛与冲击,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不会改变。

金融科技:线下业务冲击巨大

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疫情列为(PHEIC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WHO声称对我国防治疫情的速度与决心表示肯定,但部分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一些阶段性限制政策,出口未来可能受较大影响。

受NCP疫情持续影响,全国多个省市实行小区封闭管理、外来人员禁行等方案,非必需生产企业停工停产,带来运输成本上升、生产要素流动受阻、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这必然推高债务违约率和银行不良资产率,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加也不可小视。

2月3日,亚太市场明显低开,但接近午盘时跌幅逐渐收窄。其中,日经225指数早盘低开1.43%,最终收跌1.01%,报22 971.94点;韩国KOSPI指数也由早盘时下跌1.53%收窄至微跌0.01%。此外,富时马来西亚、富时泰国指数的跌幅都在0.3%左右。

参考非典和埃博拉对此前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目前,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疫情不会带来市场长期趋势的逆转,一旦风险消退,投资者或将迎来一个进场机遇。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此前在采访中也对媒体表示,出于政策有效对冲的考虑,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基本面并不会因疫情而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疫情势必也会对较为依赖场景运营的银行零售贷款和卡分期、消费金融公司以及部分互金平台带来一定的冲击。

当然,各家银行机构也都在积极进行线上场景同步扩容,进而冲抵一部分线下场景的消极影响,但这将更考验机构的商务、风控与科技实力,特别是线上合作伙伴的现金流将是选择的关键。

同时,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区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金融机构也会加强续贷、展期等。

2月8日,上海出台《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金融方面,提出对相关企业进行信贷投放支持、专项再贷款利率更低、支持鼓励防疫相关企业科创板上市与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与保险补偿功能等措施。

全国第二大制造业城市苏州,也于2月7日发布《苏州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发展金融政策实施细则》。《细则》涉及7个方面并涵盖16项具体举措,如确保企业贷款余额不下降、确保中小微企业续贷不受影响、形成国家地方金融支持合力等。

但疫情期间,金融机构风控审批将会更加审慎,叠加疫情导致的调查、审查、审批等效率可能会有所下降。

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健康、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领域,以及为防控疫情催生的居家办公、网络娱乐、线上教育、电商、智能科技等科技创新领域,融资需求可能迎来快速增长期。

2月10日,多地企业复工第一天,便有中国医药流通企业辽宁成大方圆、以精准影像诊断为主的全景医学影像、满房学院、婴幼儿早期培训企业佳诺教育、自主驾驶导航技术研发商一清创新等企业获得了融资。

疫情期间,严重依赖于网点和人员现场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其线下业务基本停滞。专家预测,这或许会促进金融机构从战略角度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大量展开线上业务拓展,并尽快付诸于实践。

总的来看,2020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会受到疫情持续长短、行业影响程度等相关因素影响,这既取决于疫情本身的发展,也会受各地方政策、一二三产业复苏情况和国际伙伴的态度的影响。除了疫情期间,政府、银行、企业与个人要共同抱团取暖外,疫情结束后尽快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保证降低疫情影响的关键因素。


在“小阳春”,地产行业却被按下“暂停键”……

房地产多环节暂停

每每到春节,房地产行业都会迎来一个“小阳春”,相较平日更为充沛的房源量,当年逐渐趋于平稳的房价,更加快捷的银行审批时间、周期、速度等,对于购房者都不失为一个购房的好时机。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春节期间,返乡置业人员比例也往往达到一个高峰。

俊宇(化名)在置业顾问的岗位上深耕多年,往年这个时候就算休假在家,他也片刻不得安宁。但由于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这个春节,房地产行业却是另一番景象。俊宇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售楼部已经全部关闭,置业顾问与潜在客户仅在线上进行沟通。

俊宇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疫情持续蔓延,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宣布歇业。受疫情影响,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的建筑业在短期内难以集结务工人员,全国范围内短期开工不足,导致行业停牌。此外,多地均纷纷推迟土地挂牌时间。换而言之,房地产行业的源头、开发、销售等多个环节上,均被按下“暂停键”。

目前,多数房企都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依赖销售带来的现金流实现“回血”。然而经历了此次动荡,不少土地储备、资金面不充足的中小企业难免会迎来更加艰难的时刻,只能靠举债融资的方式维持房地产开发业务运转。

中指研究院通过风险测评系统工具发现,存货占比较大的企业;三四线城市布局较多的企业;疫区布局较多的企业都将在此次疫情中遭遇严峻打击。

为及时止损,贝壳找房等平台都开通了线上看房服务,直击部分用户的需求。此外,还有诸多房企通过微信、小程序、网页等方式,启动线上销售服务。

南京溧水的佳兆业悦峰府更是别出新意,推出了线上竞价的新玩法,以单价9 999元/㎡起拍,单次加价幅度为100元、300元、500元,竞拍者可自由选择加价幅度,规定时间内价高者得。为了鼓励更多消费者参与其中,佳兆业更是推出了在线拼团购房的优惠活动,玩法让人应接不暇。

尽管线上沟通不失为蓄客的直接方式,但一套房价值动辄上百万元人民币,置业顾问与客户之间没有建立深厚的信任感,客户很难通过线上看房直接下单。

面对困境,专家有话要说。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指出:“开发商一季度拿地冲动会小很多,首先考虑的是可以开工后,如何加快施工进度和销售回款,拿地并没有那么迫切。”即使开发商有拿地需求,在投资布局、项目周转速度,甚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会重新考虑。

中指研究院研发中心土地云事业部研究总监蒋云峰则认为:“当前疫情给土地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但从长远来看,开发商最关注的仍然是土地,预计此轮疫情结束后,部分地方政府将加快推进力度,为开发商形成新的拿地机会。”


2020年的春节,餐饮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商户亟需找到自救的突破口。

发力外卖自救

2020年,中国餐饮行业度过了一个艰难的春节。

恒大研究院发布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中显示,2020年春节7天,餐饮行业零售额将会有5 000亿元的损失。

往年春节期间,本是餐饮行业的“黄金周”。但是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春节,餐饮业迎来了“至暗”时刻:年夜饭被大范围取消;商场人流量断崖式下跌;餐饮店门可罗雀;年前备足的大量食材无处安放。

这一切的根源是不知何时才能解除的疫情,让每一家餐饮店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在这样的危急时刻,餐饮行业需要找到自救的突破口。

在佐大狮看来,餐饮人最迫切的自救办法就是——关闭堂食,发力外卖。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佐大狮深耕外卖“后市场”,以佐餐产品为突破口,来服务餐饮商户。仅一年时间,佐大狮就已经与10 000+的商户(其中2 165个连锁客户)建立合作,佐餐产品在全国239个城市流通。

如何快速掌握外卖的运营方式,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外卖步入正轨,是每一位餐饮商户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佐大狮选择与餐饮商户共同进退,不仅为餐饮商户制作了公益线上学习课程及指导文件,还为商户提供了免费的外卖咨询服务。

在疫情期间,佐大狮为餐饮商户制定了外卖经营8个大招:

1.给外卖平台设置与疫情相关的主题海报,需要及时更新。

另外,文案突出店铺外卖的安全性,体现出社会责任感。佐大狮免费为商户准备了多款疫情期间的适用海报,商户可联系工作人员免费领取。

2.设计无接触配送和安心卡。

所谓无接触,指消费者与配送人员不产生直接接触,将餐品放在指定位置,尽可能降低人传人风险。商家测量骑手体温并填写外卖安心卡,按“无接触配送”流程进行配送。

3.减配送费、补贴满减活动,获得顾客青睐。

目前门店会遇到运力紧缺与高额配送的难题,而疫情期间各项成本较高,随着各公司恢复上班,门店需要争抢顾客。因此,在此期间门店可根据年前的商圈顾客用餐时段情况,进行自营销力度分配。

例:中午高峰门店减配3元,平台因运力问题加价,在此可进行增加营销力度保证高峰时段门店仍具备竞争力。在其他时段配送,可减少自营销力度或取消,成交每一单均有一定利润。

另外,减少会员红包数量或关闭会员红包,补贴至满减活动,让店内活动更直观,更能吸引顾客。

4.回访顾客,提高复购。

电话回访下单用户,建立微信社群,增加与顾客之间的交流;适当的抽霸王餐以及红包免单等活动刺激下单;针对性的发精准营销代金券,建议低消费顾客的代金券优惠力度为2~3元,高消费顾客为3~5元。

5.抓准机遇做团餐,创营收。

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和单位会有团餐需求,商家可在店铺内宣传团餐订购信息,同时主动出击寻找有团餐需求的企业洽谈合作。

6.处理过剩的食材储备,及时止损。

通过平价菜站、朋友圈扩散、加工半成品、冷处理等方法快速处理掉门店储备,降低损耗。

7.平台假期歇业延长需设置歇业保护。

8.申请减免房租。

目前过高的房租成本和人员工资是餐饮商户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门店资金周转困难,可与房东沟通减免或者延迟付房租。


加油,中小型服装企业,在这条赛道必将分出胜负。

服装业:迎风驶向线上新赛道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经济来了一次集体急刹车。多数企业被迫骤停。新的赛道,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有磨合也有机遇。

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踩着盈亏平衡线活着,严重依赖现金流。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各行业均受疫情影响,服装业也未能幸免。疫情期间,Nike宣布暂时关闭中国约半数门店,剩余店面缩短营业时间;优衣库暂时关闭了中国270家门店,占中国门店总数40%;H&M暂时关闭了武汉地区的所有门店,共13家……

大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何堪?员工工资要发,店铺租金要交,设备折损依然要承担……

为了谋出路,中小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线上,寻求其他变现机会。

河南服装企业中,女裤品牌逸阳是出了名的“电商高手”。因为疫情,逸阳先后暂停营业全国线下700多家门店,造成损失最高达3 000万元。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服装业深陷寒冬。本来指望在春节大卖一场,结果加盟商原先订的产品有40%还没提货,再加上逸阳公司是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模式,公司2 000多名员工,保障员工工资以及员工安全都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逸阳营销总监周治军预测,如果疫情延续到3月底,就会影响春夏两季的销售,占全年线下销售额15%左右。

好在逸阳品牌在电商渠道的占比高达60%,线上损失远远小于线下,线上销售成为逸阳消化库存的重要渠道。

周治军对2003年非典疫情印象深刻,他早先感受过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他知道,除了现金流,库存是服装企业面临的第二座大山。

未雨绸缪,由于公司平日对库存管控严格,这次损失才降到了最低。

今年订货会一结束,公司便开始做计划单,针对可能补货的爆款产品,他们有意识地减少订单,同时引导客户少订货,1个款式只进1套,卖完再补货。而在平时,客户至少1个款式要预订3套左右。

“如果货品一旦生产出来,客户不提货,损失甚至能达到7 000万元。” 周治军粗略估算。

正月初六,某服装品牌经销商王江在微信群里,连续发送“冬装1折,春装新款低至5折”的消息。受疫情影响,他关闭自己线下100多家门店,将精力全部转移到线上。他发现,像他一样以微信群为主的销售方式从2月份开始越来越多,他们发送促销海报和购物链接在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里,原价500~600元的商品打折后200~300元,消费者下单后由总部发货。

换一种方式买卖,依然有钱可赚。

纺织服装属于传统产业。要说减少人力成本,就得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服装时尚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保持产业链完整性,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降本增效的同时,还能提升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这次疫情,还有很多服装企业正在忙着对接防护服的需求,它们接受政府指派,主动调整生产线,加急生产防护用品和材料,从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

只有张弛有度,才能进退自如。疫情下服装行业全力设法转危为安。中小企业不但有自救的生存策略,更要抓好基本功,尽快走出困境,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反超对手。

服装生产厂家从销售源头开始深入线上渠道,依托原有生产设备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更迭,一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比赛正在打响。


疫情之后,中小旅游企业的种子会洒遍全球,开花结果。

旅游业:静待花开

新冠病毒无情蔓延。

2020年春节,提前准备好的旅行计划,基本全部泡汤。为了控制疫情传播,武汉封城,全国倡“宅”,旅游业似乎按下了“暂停”键。

中小企业哀鸿遍野,正常的产业链节奏被打乱,往年火热的旅游业,如今就像奔跑的人突然绊了一跤,收入停了,成本却还在增加。

面对无力更改的“黑天鹅”事件,尽管文旅部决定向旅行社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的80%,这无疑缓解了旅游行业的部分压力,但“凛冬”之下,企业不能坐以待毙,又该如何自救呢?

对于中小企业自救措施,著名旅游业专家魏小安给出的方子是:歇业、减薪、抱团取暖。

据了解,疫情期间懒猫旅行团队有8成员工休假,每个岗位只留1人值班。其CEO杨景表示“万一有人要订5月以后的产品,还有负责人接待。”在特殊时期值班,不仅是为消费者考虑,同时也是为疫情结束后企业有效运营做打算。

丘吉尔说过一句话,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也许这个危机正是个别企业脱颖而出、跑赢市场的一个转机。

值得一提的是,懒猫旅行比其他中小旅游企业幸运些,它在资金风控方面一直比较严格,现金较充裕,简单来说企业支撑一年没有问题。旅游业属于风险业务型企业,懒猫旅行平时的风险防范做得比较严谨,在关键时期恰好能帮助企业撑过难关。

平时功课做得好,突发考试也不会不及格。

面对疫情,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对于旅行社而言,主题化、特色化的产品将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就算旅游业目前处于暂停期,但有能力的旅行社,依然可以开发自己的产品内容体系,准备好相应的素材。同时,利用线上流量维系客户关系、梳理产品方向,为日后运营做铺垫。

易游天下国旅创始人甄浩认为,提前预售很有效。对于组团社来说要“捂住口袋”,与客人友好协商,争取用会员制和预付产品的形式,少退现金,将更多的现金留在公司。对于批发社来说,要“上下逢源”,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协商,将资金作为预付款减少损失。对于地接社来说,可以采用“延长周期,提前预售”的方式回笼资金。

如果易游天下国旅抓住机遇跟景区、酒店等有效沟通规则,协商出一款产品,让利给组团社和批发商,在这个时间点提供给游客,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来看众信旅游,其公司提前制定疫情过后的产品计划和资源采购计划,布局增速较高的环节打开市场。众信旅游除了旅游批发零售、整合营销,业务触角还延伸至游学、移民置业、货币兑换、购物退税、海外资源运营等与旅行相关的诸多领域,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难发现,这些因素对全年业绩修复将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旅游行业何时解除“冰封”取决于疫情的发展。疫情过后,相信人们被禁锢在方寸之间的脚步会迈向远方,旅游业巨大的需求转化市场,就看谁能提前预判,提前谋划,适时获取,成为崛起的中小企业。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相信旅游业的种子会洒遍全球,开花结果。


疫情之下,东莞几十万家工厂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但是企业家的心却备感温暖。

守护“世界工厂”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新冠病毒疫情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当今,第三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经接近60%。对中小微型企业以及初创公司来说,2020年上半年都将是生死关。

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存活下去?

人工成本、贷款利息、原材料供应、产销、物流……成为压倒中小微型企业的一座座大山。

扛过寒冬,活下去,成为他们最迫切的希望。

“公司的资金流已经严重告急,等3月初再没有充足的货物源,公司将面临倒闭的风险。”东莞某工厂负责人黄莹(化名)对《商界》杂志记者说道。

提起东莞,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世界工厂”这一称号。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东莞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诞生出首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太平手袋厂。当时,有许多世界品牌的产品,都是在东莞生产出来之后,再贴上标签销往世界各地。随着拥入的外资越来越多,贴牌生产的“东莞制造”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有一种说法叫“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东莞也因此得名“世界工厂”。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与黄莹所在的工厂类似,东莞几十万家工厂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受到疫情影响,广东省将春节假期延迟至2月10日,但是在这期间员工工资、房租、设备租金等都需要正常支付。黄莹所在的工厂有5 000名工人,大约3 000人在春节都回家过年了,剩下的2 000人留在宿舍,需要负责他们的吃、住、安全等问题。本来临近开工时大部分工人已经在回工厂的途中,却被黄莹叫停:“现在不能给前线抗‘疫’的战士拖后腿,保障工人的安全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

黄莹算了一笔账,每个月员工正常的薪水支出大概3 000万元,还不包括工厂的房租成本、工人的社会保险费用、税款的缴纳等。工厂已经停工停产大概一个月了,公司无经营收入、何时复工也是一个未知数,工资还得照常发放,这对黄莹来说压力确实很大。

“我们的产品需要供应端提供半成品,就算是工人到位,供应商不供货,物流企业不正常上班,我们依然无法正常销售货物。”黄莹说道。第一季度严重亏损,已经是既定事实。这场疫情之战,中小微型企业顶住压力,保障员工在疫情期间的经济来源,但是谁又来保障他们在这次疫情中遭受的损失呢?而这些压力和损失若处理不当,企业很可能“倒下”,终致员工失业。

幸运的是,在巨压之下,各地政府的举动让企业家心生温暖。疫情之下,各地政府已陆续出台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各地政府扶持措施虽有不同,但大多都集中在金融信贷、租金减免或补贴、社保等板块。

2月6日,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进一步加大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力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优化政府服务等关键环节,提出了5个方面共20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推动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这对黄莹以及其他工厂来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一场及时雨正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黄莹相信凝心聚力,共克时艰,苦难终会过去,春天终会来临!


凡是有危险的地方,也孕育着机会。在线教育目前既是一种自救的出路,同时也是一种绝佳的机遇。

教培机构:狭路相逢 化险为夷

2020年的开启方式本以为是“爱你爱你”的温暖,却万万没想到“新冠病毒”疫情的突袭,使这个冬天变得漫长且寒冷。

潮水汹涌的时候,没一个人是孤岛。疫情之下,经济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行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行各业被迫形成一个风险共担的集合体。

“活着!”瞬间成了2020年的奋斗目标。

据了解,受疫情影响,全国有40万家教培机构暂停线下授课。显然,线下教育年关并不好过。

疫情成为压死线下教育的最后一根稻草。教育行业的任何一位从业者都明白,疫情使线下教育尤为困难,一方面无法如期开展教学工作,面临家长挤兑退费风波;另一方面,必须按时缴纳办学点的租赁费用以及员工人力的成本。对于重资产的线下培训机构而言,在没有新资金引入以及线上业务开展不顺的情况下,出现大量机构面临现金流短缺等生存危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抱大腿只能暂缓当务之急。尽管不少头部机构开放在线课程平台,ClassIn、EduSoho、沐坤科技等在线直播平台均免费开放技术平台,帮助中小型教培机构完成培训场景,“搬家”到互联网。

但是,教育行业要想永久活下去,就必须转战线上。OMO线上线下运营结合好的企业,才能够在疫情后更健康地生存。

凡是有危险的地方,也孕育着机会。在线教育目前既是一种自救的出路,同时也是一种绝佳的机遇。不过,疫情下在线教育培训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

中小企业,首先需要自己寻求解决方法。绝境之下,以攻代守方能拼出一片天。

东方启明星篮球训练营,受此次疫情影响,线下课程全面停课,转为线上推广免费课程。同时借此机会号召更多的人通过“每日打卡”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获取私域流量。仅2月份已经有超过2万人参与其中。

其首席运营官闫晋认为,在疫情期通过利用线上课程,保持与用户之间的粘性,来提高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同时,企业抓住机会打通线下与线上渠道,将原有的线下篮球教学开发为系统的线上课程。

重要的是,东方启明星篮球训练营能够借此机会思考与优化组织结构、管理流程、服务产品,为迎接以后更多更大的生意做准备。

实际上,无论是线下教学场景模式,还是教学服务运营流程线上化,教培机构线上线下融合都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往线上教育获客难、获客成本上升的窘境,在特殊时期,“不攻自破”。这无形中给中小企业减少部分营销开支。

企业团队,在此环境之下,给予员工更多关怀,凝聚团队力量,一起抱团取暖、转危为安。相信能穿越疫情的企业,未来一定可以活得更好。

眼看,冬天过了。暖春,不远。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中国企业集体面临一次社会责任大考。

中国企业再迎社会责任大考

这是中国企业第二次面临如此重要的大考,第一次是在2008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企业的责任感和公益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捐款捐物,深入灾区积极进行紧急救援,之后又持续不断地参与灾后重建。中国企业的公益理念和实践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也正是因为如此,2008年被称为中国公益的元年。

时隔12年之后,中国企业又临大考。疫情的突发和扩散,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CSR)再次带来挑战。

在这期间,以大爱之心投入到抗疫大战中的中国企业难以计数。中国企业以更加理性的公益行动,在援助过程中表现出的经济技术和资源调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还有对利益相关方的关怀,都令人印象深刻。

更加理性的舆论环境

提起12年前汶川大地震后的公益行动,或许很多人都还能记起一些片段。

比如有知名房地产公司因为被认为捐款数额偏少而饱受批评,以至于不得不追加捐款才使舆论平息;也有某饮料企业因捐款1亿元而获得一片赞誉,产品的品牌影响力随之大涨。

在地震之后全社会开展援助的最初阶段,民众还很看重企业的捐款数额,有人曾对捐款数额大小排列过座次。

但灾难援助最终还是要看实际效果。在那次救灾中,三一重工的现金捐款并不算太多,但他们是最早进入灾区的民营企业,而且是开着挖掘机、汽车起重机等救援必需的重要设备一路前往。很显然,这些设备在救援中所发挥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计量的。

12年后的今天,全社会对企业公益行动的评价更为理性。

人们都已经意识到,捐款数量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在此次对湖北疫区的援助行动中,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对于企业捐款数额的过度关注和简单化比较。在公布出来的某个社会捐赠清单中,某机构给武汉疫区捐赠若干吨大白菜赫然在列,这并没有引起网民的耻笑,而不乏理解尊重之声。

一切救援行动要看效果,只要是疫区人民急需的,为他们及时送达就是最好的援助。

于是,企业就没有了捐款额数字攀比的烦扰,而可以专心思考如何基于疫区人民的需求,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和专业能力,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去实现救援效果的最优化。

专业化援助能力展现新效能

输出专业能力开展援助,永远是灾难救援的重中之重。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救灾,还是这一次湖北抗疫,都是如此。

相比汶川大地震,此次疫情救援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

就以援助对象而言,除了那些不幸被感染的病人之外,还有很多因封城而日常生活受影响的武汉市民,以及虽然不在重疫区,但需要掌握相关健康知识和疫情真相,以避免感染、避免恐慌的全国民众。对于这三类不同的群体,很多企业都以各自的专业技能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援助和服务。

对于被感染的病人,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让他们及时入院治疗。但湖北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床位都有限,于是就有了各地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就有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

写下请战书到湖北参战、奋战在疫情斗争最危险处的医疗队员自不必说,中建三局的7 000余名建设者从1月25日起在工地上开始施工,青年突击队制定了“小时制”作战地图,搭建了工程“大数据”,采取24小时轮班作业,很多人不眠不休备战在施工一线。

2月1日,火神山医院项目场地基础施工全部完成。仅仅10天时间,建设者们就在一片空地上造出了一所建筑面积34 000平米、拥有1 000张床位的医院。

为了保障疫区人民的生活所需,武汉本地的商贸企业自觉承担起保障商品供应的责任。

鄂武商集团所属的购物中心于1月23日起陆续暂停营业,但75家超市门店正常营业。公司落实责任制,成立保供应小组,特殊商品实行日报制度,并做到“六个保证”:保证重点商品储备、保证商品物价稳定、保证门店正常营业、保证购物场所安全、保证商品正常储运、保证人员安全及稳定。公司还承诺:粮油、肉、蛋、奶、冷冻食品等民生商品保供应不涨价。

中百集团加强农产品、民生商品、消毒灭菌商品的供应工作,加大中百大厨房鲜食产品的生产和订货。储备蔬菜1 600吨、水果3 600吨、肉类1 500吨、鸡蛋33万公斤。增强物流运力,物流员工轮班执守,确保门店不断货、不脱销,切实保障市场充足供应和物价平稳。

阿里巴巴的天猫超市和在武汉的18家盒马鲜生对外声明不停业、不涨价、货架不空;饿了么外卖配送费不涨,外卖不停,让尽可能多的武汉市民不出门吃上热饭。

值得一提的是,在为湖北疫区人民输送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方面,顺丰、菜鸟、京东等物流企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1月24日,天猫超市联合菜鸟、顺丰正式上线位于浙江嘉兴的全国口罩应急“心脏仓”,所有进仓的补货口罩不用进入分省市地域仓再发出,可以直达到各城市消费者手中。1月25日,京东物流启动应急方案,开通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救援物资的特别通道,将各类物资尽快送达武汉。

而对于湖北之外更广大范围的民众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加强自我防护、避免感染,以及及时了解疫情信息避免恐慌。在这方面,一些高科技公司大显身手,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发出了一些极为实用的防疫“神器”。

疫情发生之后,App及时上线“迁徙地图”和“发热门诊”两大功能,用户可以实时了解疫情的进展,掌握春节期间人口迁移的动态,如果身体不适,或者有发热的情况,可以及时搜索发热门诊地址,及时进行治疗防御。

由百度研发团队提供的多人体温检测技术也已应用在北京海淀区清河火车站,这个系统基于多人脸检测及跟踪等技术,解决了戴口罩戴帽子等人脸信息缺失难点,实现了非接触式的多人体温快速筛选。该系统能够对单通道200人级别的单波次旅客进行实时的快速检测,温度测量精度高达±0.2℃,极大地提高了客运区域多人体温检测效率,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

1月30日,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移动出行服务产品航旅纵横紧急上线“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同航班自动通知系统”。如有同航班的旅客确诊感染病毒,航旅纵横将实时推送提醒信息,及时应对。

非常时期总是会有一些错误信息甚至谣言四处传播,比如吸烟者不会感染、双黄莲能抑制病毒等。很多媒体机构,包括一些自媒体,及时提供准确的疫情信息服务,让人们了解真相,不为谣言所惑。

在人们减少外出的情况下,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如在线问诊、线上教育等趁势而起,的确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满足了一部分市场需求,但这些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要在疫情结束社会恢复正常状态之后接受检验。

企业更加注重利益相关方维护

与汶川地震相比,此次疫情的另外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疫情的负面影响已经远不止于疫区之内,而是波及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为了杜绝传染,人们不得不尽可能闭门不出。仅此一点,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客流锐减、消费大降、再加上普遍延迟复工,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对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来说,压力更是沉重。

即便是你实力强大,暂时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但很有可能你的某个供应链伙伴正面临困境。如果任这种状况持续,那么迟早有一天供应链伙伴的困境会传导给你。

因此,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主动采取措施为自己的利益相关方减负。万达商管集团1月28日宣布对全国各地所有万达广场的商户,从1月24日至2月25日内的租金及物业费全免。还有很多企业纷纷出台相应措施,保利商业、华润置地、招商蛇口、银泰集团、龙湖集团、富力集团等也都实施了类似的租金减免计划。

员工是企业必须重点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很多企业都采取了必要措施。比如暂停员工去武汉出差,两周内去过湖北,或者是回湖北探亲,甚至是在湖北中转过的员工,可以在家办公,直到平安度过14天的医学观察期。阿里巴巴对原定返乡探亲后来又取消计划的武汉籍员工,一次性给予10 000元的额外补贴。

这些都是很好的员工关爱措施,但企业管理者眼下应该思考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复工之后,如何确保员工及作业场所的安全?如何控制风险,将疫情的不确定性对业务的影响降至最低?万一工作场所出现疫情,当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应对?

疫情总会过去

在这场还未结束的社会责任集体大考中,中国企业已经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加强大的专业技术、资源调配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利益相关方的深切关怀。

疫情总会过去,相信我们不久就会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我们肯定不希望类似的疫情再一次发生,但我们应当为它的再一次发生做好准备,这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不容回避的重大责任。

在抗击疫情的这段时期,比尔·盖茨几年前的一次名为《为下次传染病作好准备》的TED演讲在微信里流传。

在演讲中,比尔·盖茨说:“我们的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下一场疫情,比埃博拉病毒的危害更严重。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很好的反应系统,我们可以利用所有发展至今的科技。这非常重要,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足够“硬核”,也足够暖心。

支援武汉,中国企业的“硬核”方式

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整个全社会,或将成为2020年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医院、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和媒体纷纷在线,极力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很多企业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足够“硬核”,也足够暖心。

我们赞赏那些拿出大把真金白银的企业家们,毕竟在爬坡过坎的经济环境中,账面上的现金流直接决定企业能存活多久,这很可能是续命钱。不过,这里更想称赞的,是那些以落地行动来支援的企业,因为有效率有效果地捐赠对于武汉前线,于中国经济更为可贵。

电商零售:国美健康品类不涨价

1月21日紧急筹措6 000个口罩,在武汉市内18家国美门店设立一次性口罩自取处,向市民免费发放;1月22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下口罩等健康类商品可能出现需求增长的情况,国美承诺:“国美自营健康类商品、国美商户健康类商品不涨价。”1月26日下午,国美首批捐赠物资100台洗烘一体机抵达援助武汉疫情的医疗队驻地,缓解医疗队工作期间洗衣、干衣的困难。

另一家电商零售企业苏宁于1月26日启动第三轮捐赠计划,定向向新建的武汉“雷神山”捐赠200万元物资。此前,苏宁物流已将第一批10吨(500桶)消毒水由江苏送达湖北武汉,并于1月25日将第二批40吨消毒水由安徽启程发往武汉。此外,苏宁还联合A.O.史密斯联合捐赠价值100万元的消毒空气净化器,分别涉及武汉9家重点医院,通过家乐福配送中心于1月25日晚紧急送达。

京东则在1月24日向武汉市分批捐赠100万只医用口罩及6万件医疗物资,包括从武汉本地仓库就近捐出洗手液、消毒液,以及京东健康提供的感冒咳嗽日常药品和预防类药品以及多种针对呼吸道疾病的抗病毒类药品。

互联网科技:百度提供AI 华为5G保障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更多的互联网和科技服务作保障。1月28日,百度根据政府部门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部署和要求,基于百度AI能力,构建智能外呼语音机器人进行批量一对一电话呼叫,可应用于情况排查和通知回访等场景,比人工效率提高数倍。

华为宣布向武汉市慈善总会账户捐赠3 000万元人民币,用于疫情防控。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的5G网络建设工作中,华为作为技术和设备提供商正全力支撑运营商的工作。此外,华为还成立了一支由服务、研发、供应链等团队组成的特别保障组,确保湖北卫健委视频会议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360公益基金会向湖北省及武汉市捐赠价值1 500万元医用物资,360集团还提供网络应急安全服务,360安全专家团队承诺7×24小时在线,积极响应政府防疫需求,随时随地提供全方位安全服务,保障防疫相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世界顶级游戏制作及发行公司Wargaming(WG)也宣布,捐赠1 000万美元,通过360公益基金会落地执行,用于中国境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专项救助。在国内医疗物资产能不足的情况下,WG还将发动全球资源,帮助国际采购,1 000万美元将优先用于境外采购医疗防护物资。

在传统家电企业方面,美的集团也向湖北疫区捐赠1亿元人民币,指定用于采购紧急医疗物资;同时,美的启动全球采购平台,发挥海外渠道优势,24小时协助采购紧急医疗物资空运国内。这是美的继1月24日、25日向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捐赠所需全部家电后的第三波捐助行动。第一批300套新风+无风感空调已于26日运抵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348台热水器、135台饮水机也于1月27日发出。

创维集团向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共支援1 000台50寸病房专用电视,100台65寸大屏显示电视,400台创维空气净化器。创维此次支援的病房专用电视均支持语音操控,可作为监控、远程对话设备使用,用于医护人员跟病人远程沟通,减少交叉传播风险。

在线医疗: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等平台在线问诊

在线医疗是近两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行业,日前,平安好医生联合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开通“抗疫电话义诊专线”,为公众免费提供新型肺炎咨询、疫情防护指导服务。有千名专业的医生取消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假期,回到了工作岗位,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平安好医生还成立了抗击病毒指挥中心,为全国人民提供免费线上问诊服务,并向全国多个省市持续送出1 000万只口罩。

丁香园综合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权威发布渠道,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动态更新页面。截至发稿时,该动态信息页面浏览量已超过6亿人次,为广大民众及时提供了最全面的疫情相关动态和防护知识。

另外,在京东健康的在线问诊平台上,共有超过2 000位医生参与义诊,在支付宝、淘宝“问专家”等平台,义诊活动累计访问用户数已近40万。

交通出行:滴滴上线医护人员专属服务 上汽紧急生产救护车辆

滴滴出行1月27日宣布,虽然滴滴App已在武汉暂停服务,但滴滴的技术工程师团队紧急开发了仅供医护人员线上叫车的功能。目前,2 438名一线医护人员注册滴滴的手机号已录入系统,他们可以通过滴滴App叫车,200名司机将提供用车保障,该功能只针对医护人员开放。

另外,超过30万辆的美团单车在武汉等湖北所有已运营地区向医护人员及其他各类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免费;神州租车也无偿向全国参加医疗救援的机构和媒体提供用车。

车企方面,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亦成立了应急防控保障车队。在司机保护好自身的前提下,全力配合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曹操出行运营中心和客服部门也成立了专项调度小组,24小时配合疫情防控用车调度。

上汽MAXUS汽车有限公司还接到了来自工信部的“特殊订单”,从1月24日起至2月5日要生产负压救护车60辆,提供给重点地区。负压救护车要在普通救护车基础上,增加一套负压装置,用于患者呼出的空气通过吸气终端吸进装置,经过消毒之后再排到车外,防止污染传出,同时保证带有传染病毒的气体不会在车内循环,也避免了二次污染。

餐饮配送:盒马保障医护人员三餐 海底捞送自热火锅

春节期间,饿了么口碑、飞猪、盒马在全国各地业务正常运营。1月26日起,盒马为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武汉第六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300份早午晚餐,午餐晚餐均为两荤两素,另有米饭水果酸奶等。1月27日起,盒马又承接了浙江卫计委支援武汉的团队150份中晚餐加水果以及矿泉水。

美团买菜全力维持22家武汉站点的正常运营,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承诺不涨价,努力保障春节期间市民的三餐食材供给和服务。目前美团方面正在紧急联系品牌餐饮商户,加班加点保障供给,为武汉市第五医院、武汉市汉阳区人民医院等医护和抗击疫情的一线人员免费提供每天1 000份的外卖餐品。

在线下餐馆方面,还有像海底捞这样的企业,不仅通过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款物共计500万元,支援防控,还捐赠价值200万元的自热火锅产品,为医护人员提供方便热食。

文化生活:字节跳动6.3亿元购《囧妈》 B站捐赠纪录片

因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大影院近期都宣布暂停营业,字节跳动则宣布自1月25日起,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及欢喜首映App免费播出电影《囧妈》,字节跳动与版权方欢喜传媒签订了不低于6.3亿元的版权授权协议。在全国上下一心抗击新型肺炎的时期,字节跳动购买线下热门电影版权放到线上放映,丰富了普通民众的“宅生活”,通过另一种方式做出了贡献。

1月25日,哔哩哔哩(B站)宣布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 1 000 万元。同时,为丰富武汉等湖北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B站还精选了《但是还有书籍》《未至之境》《历史那些事》《璀璨薪火》《川味3》《500元的幸福》等多部优秀纪录片,赠与湖北电视台播出。 B站首页还开设了“抗击肺炎”频道,除了各地区疫情最新发展动态外,专题页还将为用户呈现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深入一线报道的疫情实情和专家解读疫情相关的预防科普。

1月28日,爱奇艺宣布向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捐赠1 000万元,同时还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捐赠精品电视剧播出版权,支持抗击疫情的工作。

医药健康:药企24小时待命 加班加点供应医疗物资

医药企业羚锐制药成立支援疫区工作小组,向武汉和信阳捐赠总计500万元的口罩、消炎抗菌药品、消毒液、食品等物资和现金。春节期间,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持续在国内多方寻求符合资质的供应商,筹集口罩、消毒液等物资。目前已捐赠3万只口罩、价值13万元的消炎抗菌药品及17万元的姜茶。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力求第一时间将物资送达抗击疫情一线。

日化企业纳爱斯集团驰援2 000万元捐款,并捐赠价值1 000万元的消毒、除菌、清洁产品物资。纳爱斯方面表示,已于春节期间加大产品供应力度,争分夺秒不惜一切代价调集全球资源,尽最大努力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加快加大疫区消毒除菌产品的供应。

此外,浙江药企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浙江省红十字会向武汉等地捐赠价值1 000万元的金笛牌复方鱼腥草合剂,支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保健酒品牌劲牌捐赠5 000万元中药配方颗粒预防药品及人民币5 000万元,支援湖北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商界传媒发起的“企业驰援行动”,希望帮助更多生死边缘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为中国商业的繁荣贡献绵薄之力。

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17年前,中国经济的上行趋势并未因“非典”疫情而转向,但当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回落。

今天,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极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60%。无论对大、中、小微企业来说,2020年上半年都将是生死关。

民营企业是支撑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它们一旦倒下,将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巨大冲击。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的一句“西贝账上的现金撑不过3个月”,更放大了创业者们的绝望情绪—连西贝都这样了,我该怎么办?

商界传媒集团持续关注着这次疫情对经济的深重影响,实体商业几乎完全停滞、客户与订单流失、现金流压力紧绷、复工和生产无望……

但危机当头,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做出了表率—西贝等企业通过外卖减小疫情对业务的影响,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开始了高效率的线上办公,一些头部房企已经开始了“直播卖房”的尝试……

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优秀企业的自救手段,《商界》建议中小企业:

1.有条件线上办公的企业,应该及时与员工沟通,选择适合企业的、高效的线上办公平台,开展正常的工作。

2.需要提供部分服务的企业,应该及时调集足够的防护物资供给前线的员工,让前线员工更安全、高效地工作,对其他员工应安排线上办公,或轮换上岗。

3.业务相对多元的企业,应该将人力物力集中到受疫情影响不大,可以提供现金流的业务上。

4.完全没有条件开展业务的企业,应及时止损。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与股东和投资人及时沟通对策,积极参与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沟通合作自救,缩减各项开支,甚至完全中止公司运营等。

5.危急关头,企业家最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自己企业的优劣势,只有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商业模式更先进的企业,才有资格活下去。

《商界》杂志的母公司商界传媒集团同样面临着疫情带来的挑战,为了应对困难,我们被迫将今年《商界》二三期进行合刊,但同时也推出了紧跟疫情动态的线上线下内容,以及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危机的“企业驰援行动”。

创刊25年以来,《商界》始终坚持深入报道,服务优秀企业,积累了包括大量投资机构和大量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资源。我们希望用“企业驰援行动”,帮助更多生死边缘的中小企业,为中国商业的繁荣贡献绵薄之力。本次活动由商界传媒、财中金控、前海梧桐众享资本联合发起。

商界传媒在本次行动中免费向中小企业提供如下服务:

1.对接资本机构;2.对接行业内产业链、渠道企业;3.传统媒体及新媒体传播服务。

在《商界》的倡议下,已经有数十位投资机构、上市公司高管加入。

商业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善其身,我们由衷地希望早日战胜疫情,恢复中国商业生态的繁荣。


新冠肺炎造成的外部冲击严重扰动了短期宏观经济轨迹,但这并未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疫情防控里的经济账

在风险社会,新冠病毒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传染病,而是一场公共社会危机。它似乎在昭示:任何时候,我们熟悉和珍爱的生活方式,都可能会为一些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而终结。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人民在勠力同心、坚定战疫之余,也逐渐清楚地认识到:新冠病毒不仅会让人的肌体发生呼吸衰竭,更会让社会短期经济发展陷入衰退。

对经济体来说,疫情是一种外部冲击,扰动经济走势,打乱社会秩序,使经济系统和重要经济变量偏离既定轨道。

在疫情爆发早期,短期的经济发展成为一种控制疫情、保障人民健康的代价被支付,封城、延长假期,千方百计防止局部危机演化成为整体危机;而战役进入相持乃至全面反攻阶段时,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就成为了化解风险的共同着力点。

迅疾而至的外部冲击

今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情之危急、发展之迅猛、牵涉面之广,对比SARS有过之无不及。疫情的发展尚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经济企稳的内生性动能被阶段性压制是毫无疑问的。

从经济增长的底层动力来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

新冠肺炎对消费的影响是肉眼可见的。消费者紧闭家门足不出户,商铺集体歇业,跨区域交通也被受限制,让消费的服务与供给能力断崖式下降。

受此次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尤其是交通、旅游、住宿餐饮、线下培训、零售、会展等行业,这些行业恰恰是中小企业的聚集领域,也是吸纳就业的“海绵”。如果不在短期内解决疫情,失业问题很有可能会接踵而至。

以电影市场为例,去年春节档取得58.59亿元票房,2020年春节档却几近颗粒无收;去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业完成10 050亿元销售额,今年很多餐企囤下的食材白白浪费;去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 139亿元,今年初的旅游市场一片黯淡;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数量降幅超8成,大量航班因疫情熄火……有专家预测,春节后的短短7天,电影、餐饮和旅游3个行业的经济损失就达到了10 000亿元。

也有很多人寄希望于疫情结束后的报复性消费反弹。然而,这是并没有太多根据的乐观,消费的止跌回升并不能覆盖掉前期的损失。

各地的严防死守,让经济处于半瘫痪状态。很多国内的投资项目也被按下“暂停键”。春节本就是返乡高峰,延长假期、复工复产被推迟,企业的生产、投资都会受影响,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还有部分尽调无法进行,企业投融资计划搁浅,港股IPO节奏被打乱,据说京东、百度等公司的港股回流计划也因故押后。

世界卫生组织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项世卫组织对流行病发出的最高预警,势必打乱跨国贸易的节奏。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记忆: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2003年春季广交会成交额仅为44.2亿美元,只有16 400多位客商到会,远不如2002年春季广交会到会客商逾12万人、成交额168亿美元。

总体来看,一段时期的消费低迷、投资乏力、贸易降低以及失业率提高是客观存在的挑战,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将承担较大压力,恐会影响全年表现。

敏感但不脆弱

新冠肺炎疫情是时代的新考题。同样是冠状病毒,同样在春节前后发动突袭,它不仅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唤起了整个民族关于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的集体记忆。

但今天的局面同“非典”发生的时代不能完全类比。

17年后,中国拥有了击退疫情更足的底气:比之2003年1.4万亿美元的GDP总量和1 000美元的人均GDP水平;2019年的GDP总量达14万亿美元,人均迈上10 000美元新台阶,整整翻了10倍,公共卫生体系和体制建设也更加完善。

但焦虑也由对比产生。2003年正处于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黄金时期,投资热潮下,经济波动的自我修复能力配合政府的“救市”,并未使经济陷入困境。

当下的中国,面临内部结构调整和矛盾释放、外部世界经济和贸易下行、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提升以及中美经贸摩擦等不利环境,增速放缓、债务压力沉重、中小企业生存状态不佳,逆周期调节尚在进行时。

从时间窗口来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这是全面复兴的最关键时期,这是一场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斗争。

经济失序不仅不能成为新冠疫情的次生灾害,反而要成为打赢疫情阻击战的支撑与托底。

正是如此,政府和企业不再在“延期”与“复工”间摇摆。分城施策,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正如发改委的表态:没有经济保障的防控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达到战胜疫情的目标,最终受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越是望向历史,我们就会越坚定:近几十年国际上大的疫情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两个季度。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比任何时期要强,我们抵御重大灾害的能力也比任何时期更强。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经济表现可能敏感但不会脆弱,新冠肺炎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这场暂时性的外部冲击,不会改变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无法撼动经济基本盘。

走出阴霾 重塑肌体

抛开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企业的命运随着疫情高低沉浮,忧虑正爬满无数中小企业家的心间眉宇。他们的挣扎渴望被关注,他们的困难值得去纾解。

诚然,疫情是企业思考转型的时点,摆脱路径依赖的良机。但眼前的问题是,疫情终将结束,可企业能不能等到它结束?严峻的形势下,部分企业的倒闭和小范围的群体失业,已经出现了征兆。

面对大考,中国可以使用哪些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来抗疫情、促增长?

疫情爆发后,政府快速反应,财政金融协同精准发力,在2月初密集推出多维度的政策工具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疫情防控是第一要务。截至2月13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805.5亿元,实际支出410亿元,力度大、行动快,试图发挥集中动员的体制优势,打一场速战速决的阻击战。

为了稳住经济,一整套开闸放水、减负降费的“礼包”接续而来。人民银行送上“及时雨”,在宣布超预期开展市场公开操作,2月3日和4日两天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7万亿元,保持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设立3 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规定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同时,政府出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措施,助力企业穿越“火线”:例如减税降费、调低社保缴费基数、提供低成本融资等等,上海更为中小企业出台细则,由房屋所属国有企业免除2020年2-3月的租金。

从中央到地方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强力保障抗疫前线的救治和物资供应,也将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

如此支出,财政赤字率必会上扬,但套用前财政部长金人庆在防治非典时的那句名言:“财政减收终可数,经济发展难限量。”

为企业减负就是为发展蓄能。

2019年,企业债务违约金额达到1 165亿元的历史新高,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3.22%,标志着我国企业将进入一个整理资产负债表的紧张时期,将有一批民营企业被迫收缩版图甚至破产重组。

对日子早就不好过的民企来说,疫情的到来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会成为压垮个别企业的稻草。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会不会演化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小微企业的不良占比较小,另外银行业拨备覆盖率达到180%以上,有充足的资源应对不良率上升。”疫情是暂时的,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来看,不会对金融造成大的影响。

政府在不断“提气”,企业家也在“争气”,大家都憋着劲熬过2月份的萧条。病毒逼着社会治理体系的成熟、企业的成长和优胜劣汰。积极展开自救、正视困难又满怀希望,是企业家该有的思想姿态。闯关夺隘,化蛹成蝶,经济的韧性恰恰来自于每一个不服输、有闯劲的经营单元,处理公共风险需要政府与市场、企业、个人等形成合力。

新冠肺炎的爆发是中国稳健发展之路上的插曲,无需妖魔化灾难,疫情带来的磨难值得铭记与反思。

熨平经济波动之后,大国将锚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适时调整财政和金融政策,规避短期经济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同时重塑信心,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孕育新的投资机会,让复兴之力充分涌流,尽情释放。

大国是从无数磨难中走过来的,我们应该从残酷的教训中习得更多。

2003年的“非典”,让人惊觉完善公共卫生系统和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性。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又一次大考,重新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议题涵盖重大的经济意义,但又绝不仅限于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它促使着人们去反思目前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存在的漏洞、去探讨如何建设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去思考如何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大型企业都曾是中小微企业,呵护危机中的中小微企业的意义不仅在于稳固国民经济的根基,也在于孕育国民经济的未来。

纾困中小微企业 经济战“疫”固本筑基

文/程实,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影响将深远而漫长,疫情对每一个中小微企业都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经历十余年的产业变迁,不断壮大的第三产业成为中小微企业的主战场,而批发零售业、旅游业、住宿餐饮业等却恰是对疫情防控存在直接风险敞口的领域。面对突发风险,中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的双重劣势又使其难以招架。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中小微企业吸纳了全国约80%的就业,贡献了近70%的营业收入,渗透于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它们的生存危机直系经济,关乎民生,亟待政策应对。

中小微企业成为疫情冲击的主体

中小微企业具“轻资产”与“劳动密集型”属性,不可避免地成为疫情冲击的主体。《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按营业收入、从业人数或资产总额大小,在各个行业以不同的标准划分出大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2018)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主要分布于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商贸业等疫情风险敞口较大的行业。其中,私营企业比例高达85%。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私营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是国有控股企业的2倍有余,而人均营业收入却仅为国有控股企业的一半,可见私营企业主要采用“轻资产”与“重人力”的经营模式。新冠肺炎具有强传染性,从消费端看,疫情防控引致地人流减少,让“春节效应”显著的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等备受冲击。而从生产端看,武汉封城及全国各地延迟复工,则加剧了中小微企业入不敷出的矛盾。

经营与融资双重弱势让中小微企业难以抵御突发风险。经营层面,中小微企业不具有规模效应,单位成本较高,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财务状况存忧。从占据中小微企业85%的私营企业经营情况观察,每百元营收的成本与费用均显著高于国有控股企业。由于私营企业规模较小且流程简化,为降低资金成本,大多采取“款到发货”模式,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回收期长期处于低位。但自2017年以来,国民经济整体降速,私营企业业绩显著承压。资产负债率由2017年末的52%上升至58%,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回收也显著放缓,回收期由2017年末的28.8天上升至2019年的44.6天。

在疫情造成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境下,中小微企业现金流面临压力测试,而融资不畅让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处境变得更为艰难。Wind统计口径下,2019年全年民营企业信用债净融资额为-1 454亿元,而同期国有企业信用债净融资额接近4万亿元,更多的小微企业甚至没有发债或者借款途径。按照AndyZhang(2020)中对于4月中旬疫情进入尾声的估算,在房租与人力的巨大成本之下,现金流料将难以支撑营收告竭的中小微企业到疫情结束。

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直系经济,关乎民生,亟待政策应对。从就业、产业、贸易以及创新等多个维度均可验证,正遭遇生存危机的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诚然,中小微企业应开展自救,在因疫情而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与习惯中寻找新的商机。疫情来袭伴随着产业变迁,也正催生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机器替代等全新业态。但是,现存的大多中小微企业却有资金链断裂的燃眉之急,没有政府的紧急救助,它们的短期生存危机或将扩散成长期经济风险。

经营层面开源节流,融资层面短期发力

建议政府对策也从中小微企业的经营与融资两大弱势入手,帮助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借鉴“非典”时期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措施,建议政府对策充分考虑中小微企业的紧迫需求,并依据轻重缓急对症下药。

第一,经营层面开源节流。为缓解疫情来袭对中小微企业造成的经营压力,建议政府从收入和成本两方面切入。收入端,建议政府重点扶持直接受冲击的相关产业。受疫情影响,政府机关的差旅会议等费用将大幅缩减,财政上可相应减少行政费用拨款,将其用于中小微企业援助。例如,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建议政府通过发放市民福利等途径,提供餐饮、住宿、旅游等消费券,刺激相关产业迅速复苏。

支出端,建议政府及时关注中小微企业遭受的三类损失,并实行定向补贴。第一,由于新冠肺炎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列入PHEIC(国际关注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出口企业将承担额外的检疫成本及新订单需求下降的隐性成本,建议政府对此类成本进行覆盖。第二,租金是中小微企业的高额固定成本,也将直接恶化企业现金流。万达集团对万达广场的商户2月的租金实行减免,但是房企和业主同样承受成本与现金流压力,建议政府对主动减免中小微企业主房租的房企实施政策鼓励和适当补贴。第三,对于交货期在即的企业,延迟复工将影响生产,或需承担延期交货的巨额赔偿,建议政府依据具体订单情况给予补助。

第二,融资层面短期发力。根据上述分析,短期资金支持是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重中之重。央行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中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已显著高于日本、法国等主要经济体,但贷款结构有待改善,且融资利率居高不下。LPR机制改革后,虽已出现小幅降息,但利率传导机制尚未完全畅通,短期内LPR的下调难以直接降低企业贷款加权利率。因此,除对中小微企业定向降准、降息之外,建议政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专项应急基金,通过申请审批等规范流程,向处于财务困境的中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性贷款,并短暂放松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借贷的资本监管要求。

长期来看,让中小微企业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还需更长效的机制改革,建议着重提升银行的风险定价与识别能力,顺应于企业生命周期客观规律衔接好不同融资模式。


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较快重返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之上。

疫情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文/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非预期性的冲击,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本质上是外生的、局部的和暂时性的,它无法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也难以改变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

从一般理论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场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在本质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引起大型经济体出现经济发展趋势性的偏离。

在重大疫情发生时,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往往会受到“人员流动的限制”“社会舆情的混乱”“治理的失灵”、悲观预期的上扬和资源配置扭曲的加剧等影响,也给餐饮、娱乐、交通运输以及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带来较大压力,进而影响经济的运行。但是,这些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种要素及其生产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发展基本面和大趋势。

纵观近百年历史,没有哪一场大疫导致大型经济体出现停滞,经济一般在疫情消退后1个季度左右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1918-1919年的美国大流感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当时,美国有数十万人死于这场流感,但这也没有改变美国的长期增长趋势,大流感结束后,美国经济增长率快速向潜在增长率回归。相比而言,中国当前的应对能力和经济基础要远远强于20世纪初的美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波及范围和死亡率也远远低于美国大流感。因此,这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和发展趋势。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对当前的疫情冲击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较快重返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之上。

中国经济的韧性首先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能让我们在常规时期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创造中国奇迹,更能让我们利用举国力量快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使中国经济社会秩序尽快恢复正常。二是中国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为未来恢复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巨大,疫情给需求和供给带来的对冲击只是局部性、暂时性的,无法撼动中国市场自我良性循环体系。四是中国拥有丰厚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短期冲击不会改变中国作为第一大劳动力市场国家的地位。五是中国政府强大的经济调控能力和足够的政策工具箱,决定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可以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产业规划、区域布局等政策,全面协调各种资源配置,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趋于潜在增长水平,做好“六稳”工作。

当前科学的疫情应对举措和恰当的经济对冲政策,为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恢复国民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提供重要保证和支持。当前,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出台了多项政策和举措,在稳定预期、恢复重要物质生产与调配、扶持中小企业、稳定金融市场、整顿市场秩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可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地补短板、强弱项,进行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更有利于化“危”为“机”,提升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快速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之中。因此,只要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深化改革和提升治理能力,我们必将在疫情之后迎来新的发展。


疫情下,如何做好融资?

疫情对上半年融资的影响

文/王冉,易凯资本创始人

除非年前已经基本谈定了SPA(至少要完成了全部投资人尽调),否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创投企业上半年融资的影响就是……几乎肯定会把上半年的事拖到下半年。

这么说,基于几个基本的判断:

一、大多数投资人会在2月初开始远程办公,2月10 号那周或者17号那周真正开始上班。由于中国绝大多数地方此时的天气并不适合在户外见面,戴着口罩谈投资也会很影响沟通效果,因此能让他们真正有安全感和愿望(也包括打消被创业者嫌弃的顾虑)开始大面积约见创业者可能要等到下面3个条件具备之后:

1.湖北之外新增密切接触者人数和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人数需要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如果长假回流防控顺利,这个假设估计很快可以实现;如果不顺利,也许要到2月下旬。

2.全国(包括湖北在内)的新增疑似确立了显著下降的趋势并且每天的新增疑似不超过一两百人,湖北之外(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基本没有新增疑似。如果防控顺利的话,这个假设估计要到2月下旬甚至3月上旬才有可能。

3.死亡率累计(累计死亡人数/累计确诊数)在最近统计的基础上(湖北3%左右,其他省份0.2%左右)不会有显著上升。这个看起来机会应该比较大。

二、所有的投资都需要尽调。大规模启动第三方现场尽调的前提条件会更加严苛一些。

1.除了前面提到的增量指标之外很有可能还会看存量指标—全国在诊人数(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出院人数)需要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这个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很有可能要到4月甚至5月或更晚。

2.由于参与尽调的机构有很多是跨国公司,同时要看国际卫生组织(WHO)以及各机构全球总部对于中国疫情的判断。这也会增加时间方面的不确定性。

三、即便没有疫情,一个正常的融资交易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平均也需要4-5个月,普通的尽调通常也需要1-2个月(特别早期的项目可能会短一些)。因此无论怎么看,所有原本计划节后启动的融资,由于疫情的原因真正能够对外启动很可能要到3月,交易完成几乎肯定要到下半年。

四、 如果疫情防控非常不顺利的话,那影响的就不只是上半年而是全年了,一些投资机构全年开天窗也是很有可能的。要知道,投资机构在疫情没有得到充分控制之前暂停投资是没有太大压力的。

那么,那些原本计划节后启动融资、希望在6月底之前拿到钱的创业公司应该怎么办?

首先,想办法开源节流,创始人要把健康现金流和最低现金储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事实上即便没有这次疫情今年也会是现金流之年,现在只是疫情把现金流的重要性又放大了10倍而已。健康现金流意味着每个月入大于出,健康现金储备意味着如果没有收入至少可以撑9-12个月。如果做不到,该收缩收缩,该搬家搬家,该裁员裁员。活着才能等到春回大地,活着才有未来。

其次,尽快找现有股东开始沟通,寻求救急办法。他们是同一条船上的战友,只有他们才最有动力确保你不被冻死在这个疫情肆虐的冬天。提前把应急的过桥或者可转债谈好,成本高一些也没关系,一定要确保他们的钱立等可取。

第三,用好疫情时间,尽量把融资的准备工作通过远程办公的方式提前完成。这样一旦大家可以不用戴着口罩见面,马上就可以按下启动的按钮。

第四,如果你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除非万不得已,在生意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前不建议启动融资。因为两边围绕不确定性的立场会差距很大,创业者会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大型意外,很快自己的公司还是会回到原来的增长曲线上;投资人则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看法。

这里也顺便提醒一下那些受疫情影响较大、节前已经完成了融资谈判但还没有完成交割的企业:抓紧抓紧抓紧;同时做好重谈一些条款的思想准备,因为你今年的增长预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反过来对投资人也说一句,今天的形势其实也蕴藏着很多的特殊机会。在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就是一个全中国带有普遍性的特殊情形。

一大批优质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消费者服务领域的企业)都会遇到巨大的现金流压力,都需要雪中送炭,而国有商业银行受机制所限难以快速出手,这个时候其实正是市场化的股权投资者和可转债投资者的天赐良机。没被Uber和Wework打下来的估值这次很可能会被冠状病毒打下来。这不是发国难财,也不是趁火打劫,而是抓住机会做对被投公司和LP都有帮助的双赢交易。

总之,如果我们在去年年底展望2020年的时候会说“明年会很难”,那么现在只能说,当时的说法还是有些乐观了。


整体来说,本次情况非同寻常,需要企业更加重视。企业一定要系统上重视计划、预算、执行、检查等等基本功,把账算清楚、谋定而后动、事事有检查、项项成闭环。

制造业的自救攻略

文/黄治国 ,原美的学院创始人

毫无疑问,这次巨大的外部事件,强烈冲击着各行各业。很多人关注到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这是短期最明显的。但中期来看,制造业的风险更大。

制造业面临的冲击,和服务业还不一样。服务业的载体是人,疫情期间无法提供服务,交易停滞,但是疫情一结束,可以马上恢复。制造业的载体是货,短期内,之前的库存还可以撑一阵子,但是因为疫情期间停工无法生产,之后会带来一段时间断货,断货又会带来客户和供应商的迁移,中期影响比较大。一定要重视。

疫情下,对于制造业的影响,不仅仅是销售端的交易环节,很多可能从生产环节就要出问题。尤其是中小制造业要怎样“救命、治病、养生”?

救命

救命,就是活下去。对于制造业而言,如果员工、供应商没了,可能很快就死了。所以在企业内部,你可以立即做这些事情:

首先统计分析员工的到岗情况。如员工中有湖北、武汉籍较多的现象,就要有预案。而如果这其中涉及到企业的关键人员,要更为重视。是马上启动其他招工招员来补充,还是调整内部生产经营?不能拖。

其次,对延迟开工、停工的影响进行测算。一是因假期延长可能造成的影响,二是继续停工会造成的影响。这其中的重点是成本支出、订单交付等情况。成本要考虑如何控制、订单要考核梳理。有特殊情况必须要与客户进行沟通,避免违反商业条款而引起额外风险。

此外,还要做一次全方位的压力测试。包括短期、中期,而且以销售下跌为前提做预测。比如:现金流怎么样?销售周期怎么样?成本变动怎么样?利润率的变动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一旦出现销售下跌而成本、费用不能控制的话,对企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建议,就是要敢于壮士断腕。敢暂停、甚至砍掉亏损或者需要长期培育的项目,减少、暂停与提升效率无关的固定资产投入。壮士断腕,会很痛,但是活命更为重要。控制成本、减少投入、保障现金流,有一点是一点。

那供应端呢?哪些事情要立刻做?

同样,先排查是否有重点疫区的供应商(或者供应商的供应商在重点疫区)。这是对企业的供应链会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要马上有替代方案。

同时,加快采购计划流程优化。如果在接下来的9个月、10个月或下半年(要根据疫情的情况)实现恢复性增长,则要求企业有更快捷的供应链管理,否则即使到时有机会,内部运转效率低的企业也不能抓住。

而对于很多中小制造业来说,是要根据前端销售情况及时调整生产,减产能去库存。在这一点上,是宁可不生产,也不能生产出来后变库存。

在此关键时期要多与供应商协商,形成命运共同体。比如在物料确认、仓储、付款周期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空间,尽可能改善现金流的压力。

这些能救命的方法和手段,应该马上就做,越快越好。先保住命。

治病

员工和供应商,是制造业的源头,是命。但是对制造业而言,源头控制住,货还要能流出去,钱才会流回来。这是治病。治病,就是好起来。

那么在销售端,怎么做?

先进行一次全面、详细的销售盘点,重点关注这些方面:

1.评估销售区域与“疫区”的重叠度。重叠度越大,那么风险、压力越大,要迅速进行调整;

2.评估外部销售渠道,对受影响大的渠道,要进行调整;评估商品的销售流速,调整产品加价倍率。这个时候,越高的产品加价率,销售将实现得越慢、库存将累积得越多;

3.关注库存,如果库存超过一定的界线,要迅速清理(打折、买断,最好是多捐赠……);

在销售端,风险时期,要敢于调整渠道结构,除非直接利好行业,否则都要有长期准备,一定不要指望短期内恢复。因此,总体上要采取收缩策略,对前期经营不理想的渠道、门店及时调整,断流止血,宁可少要销售额,也不能不盈利。只要能力在,等环境变好,恢复起来会很快。

收缩策略,是“节流”,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开源”?

有可能的话,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B端市场。在疫情下,C端市场受影响是显然的,短期内也难以快速恢复,即使疫情按计划可控,乐观估计,商业人流的全面、正常恢复恐怕也得到5月份以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B端市场相对较好操作(虽然B端的需求也可能会受影响),企业可发力如工程市场、企业市场、团购市场等等;第二,线上销售。线上相对线下,受影响的程度会小很多。

而为了能更快把货流出去,把钱流回来,组织内部也可以进行一些暂时性的变革。在企业内部一些项目上,可以考虑内部创业、承包制、全员营销,激活组织、共担风险。这个时候,和自己的员工一起,共渡难关,共克时艰。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养生

养生,就是让身体更健康。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其经营能力,抗风险能力才会更强。“以内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时候听起来更有意义。

那具体怎么养生?可以在这三方面着手:

第一,产品转型或升级。这次疫情,相对利好的是医药健康类,如有这方面的客户,存在利好因素,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消费者对健康安全也更加重视,企业可考虑在产品上如何增加健康属性,加强相应的研发。

第二,提升经营效率。这次疫情,总体来说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大趋势,因此更多的是竞争、洗牌。这也是倒逼企业转型的节点。可以全方位对内部运转效率进行评估,真实地看看自己企业的经营能力与效率。比如:人均销售、人均利润、库存周转、现金周期,以及组织结构、干部数量等等。

中国各行各业的人效并不高,人工成本压力非常大,这一情况必须改变。制造型企业要不断推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效率是对冲经营风险的关键,过去很多企业不关注这些数据、不重视经营效率,在风险时期,效率低下的企业将首先出局。

第三,优化管理尤其是干部管理。结合这次疫情及各方面影响,企业也要在干部管理方面有所借鉴。一定要保证干部队伍的专业性,去除官僚主义。这也是美的、华为、阿里这些优秀企业极其重视的。

最后希望疫情尽快结束,也希望各企业都能挺过去。


中国的外贸宏观趋势如何,中国外贸会何去何从,这应该是所有外贸从业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疫情对于外贸行业的深度影响是什么?

文/朱秋城,宁波市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跨境电商3.0时代》作者

作为2020年开端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包括中国外贸出口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实在过去的2019年中国外贸已经经历了不确定的一年,再加上2020年疫情的影响,中国的外贸宏观趋势如何,中国外贸会何去何从,这应该是所有外贸从业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15年资深外贸人士和财经作家,我的基本观点是,疫情对于中国外贸短期影响肯定是很大的,但是从长远来看,2020年中国外贸总体是平稳和利好的。

2020年疫情短期内对于中国外贸的影响是什么?

这次疫情发生正好是2020年的春节,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中国外贸短期内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疫情短期内影响了海外采购商的采购心理。

虽然国际卫生组织对于中国政府的疫情控制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但是客观来说目前海外的采购和零售消费者,采购心态、采购心理、采购行为确实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波动。

具体表现是目前跨境电商零售平台的退款率在持续提升,理由就是爆发在中国的疫情。虽然世界卫生组织也强调,疫情不会通过国际物流传播,但是消费采购者的心理往往是非理性的。同样因为疫情的持续,部分B2B客户也对采购中国货物持保守谨慎和观望态度。

二、延迟开工给中小外贸企业带来的生产经营损失。

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迟,外贸制造业普遍不能按时开工,很多外贸企业在2019年订立的外贸合同和采购意向很可能因为开工的延迟而受到损失,预计一部分经营情况不健康的外贸制造业会面临生存压力甚至倒闭。

三、外贸企业营销渠道受阻。

本来春节过后外贸企业马上要迎来展会季,包括中国广交会、华交会这样的重要展会,很多内贸易企业也会参与各种各样的国内展会,因为疫情的持续,预计2020年国内外贸企业的展会营销会严重受阻。

2003年经“非典”后广交会的成交数据从2002年春交会的168亿元下降到33.12亿元,因为疫情带来的数据下降,是令人震惊的!

四、疫情持续下对于出口船运的影响。

整个外贸行业对于这次疫情被列为PHEIC(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有一定担忧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近期国际船运的影响。

目前全球已经有一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商船、船员、货物进行非常严格的商品检验检疫,如果中国商船有船员发烧的情况,中国的海运货船会被特别对待,甚至直接取消进入港口。

五、出口的商品检验门槛会持续提升。

疫情持续下很多国家对于中国出口的商品检疫门槛在持续提高,这在加大贸易风险的同时,又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外贸的出口成本,这对于一部分中小外贸企业来说,又会是一个经营压力和困境。

不良海外采购商利用商品检验检疫手段扣押中国货物,恶意压价格。例如浙江某企业最近出口一船货物到菲律宾,货到目的港后,当地海关和采购商以疫情的缘由,声称清关有问题,强迫中国出口企业低价销售,如果疫情持续估计这样的案例会增多。

疫情对于中国外贸出口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虽然疫情持续下中国外贸出口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我对2020年的中国外贸出口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因为中国经济在2020年已经具备了非常强大的抗冲击力和韧性。

首先疫情肯定会在非常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就目前来看,中国外贸完全有能力去抵抗和消化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风险。

从“非典”时期的外贸数据看,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8 400亿美元,2004年达到11 547.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5.7%,数字可以反映出,“非典”疫情对外贸的影响总体是有限的。同样我们再来看看2019年的中国外贸出口,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外贸出口的总值是31.54万亿元,我们非常有理由相信2020年的外贸经济趋势是利好的,甚至会有非常大的增量提升。

经过多年的外贸产业结构优化,2020年的中国外贸结构已经非常有优势,比如以出口结构来看,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科技的外贸出口比例高速增长,2018年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例是30%,2019年是39%,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优化的外贸产业结构不会因为一次短期的“黑天鹅”事件而受到大的影响。

对于2020年中国外贸出口的建议和想法

一、政府、平台、制造业企业应该更及时沟通和传递积极的信息给国际采购商。目前很多采购商取消订单,持观望态度,核心还是对于中国目前高效率防控疫情缺少信息了解,如果政府通过媒体及时沟通,企业通过视频、照片,及时跟海外采购商证明交货能力,电商平台提供信息保证,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打消海外采购观望心理。

二、资金链压力是重中之重。目前的疫情让中小外贸企业都面临资金压力大、银行贷款还款能力差等问题,针对目前的危机,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成立专项资金,延长银行还款时间,给予优质外贸企业授信和融资渠道,这是真正解决目前中小外贸企业困境最实际的方法。

危机面前更应该诚信经营,恪守企业家的诚信品质,履行承诺。越是这样的危机时刻,作为一个中国出口商,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国际信誉,排除万难去履行我们的国际合同,真正去取得客户信任和认可,这才是我们长久的商业之道。

93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疫情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4941)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