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2019”创下价格新高,是一场炒作?
谭亚 2019-06-06 09:36:16

“金车(指黄金车厘子,下同)今天下午紧急采果,不然后面又是下雨天,明晚到重庆,后天您可以吃到。”6月3日中午,胡浩从重庆驱车6个多小时抵达四川汉源,在朋友圈发完动态后,他钻进了果林。

他一手提一个内塞泡沫和锡箔纸的镂空果箱,由一个果农带路,和手拿单反相机的摄影师组成简易的采摘队。树上,一颗颗饱满的果实挂在树梢,连日来的雨水打乱了它们成熟的步伐。而恰好是这场雨,彻底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半个月前,全国多个品种的水果价格创下新高,引发热议。其中以苹果、梨子等为主的果种涨幅最明显。官方解释称,此轮价格上涨源于去年底极端天气对农产品带来的影响。

对“看天吃饭”的特殊农副产品——水果来讲,极端天气像一把双刃剑,它一边循着“周期波动”原理,将内部变化传导至市场终端;一边又像一个执掌镜头的大师,导演着一部奇幻大片。

事实上,抛开天气这些客观原因,在果香四溢的生命周期深处,布满着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的褶皱。水果长在果园,在下树那一刻获得商业生命,但它们的生命周期却越来越“短”,有时不得不和时间赛跑。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由于部分水果供应偏紧,4月份全国鲜果价格上涨11.9%,涨幅较明显。

人人都在喊贵,果农的腰包却不见明显增长。从枝头到餐桌,水果的流通,竟和明星艺人的“出道”经历颇为类似。这背后,是一场身价的奇幻之旅。

“练习生”

胡浩钻进这片果园之前,打了好几通电话给果园老板,还亲自开车来过两趟。“我问老板什么时候才能摘,老板一直说等一等。”6月1日,胡浩坐不住了,第三次开车来到果园。这次他没有离开,而是就地坐等树上的金车成熟。彼时距离它们成熟下树还有最后两天。

时下是国内金车的成熟季,但今年南方颇受雨水关注,几次都入夏失败,金车下树时间一拖再拖。最终果园老板等来的不是载重数十吨的大货车,而是胡浩的小货车。

6月3日下午,胡浩和摄影师钻进果园开始劳动。他和果园老板负责摘,摄影师拍照。被雨水洗过的车厘子看上去新鲜欲滴,金黄色的果身只泛出少许的红,像不小心掉进了腮红盘。

胡浩擅长摆拍,和摄影师配合得天衣无缝,守在一旁的助理打开胡浩的私人微信朋友圈,“直播”了这场采摘。线上5000人同时围观了胡浩亲手摘下这200斤金车,在此过程中有人陆续下单。

采摘完后,它们将被第一时间运回重庆,再以最快的速度运抵消费者手中。

“直播”前,胡浩花了半个月时间在川渝地区的果园进行考察“选果”。最终这“200斤金车”符合胡浩的选果标准被pick。为保水果新鲜,每次采摘都会限量,这批货卖完后,他会再次返回果园二次采摘。

这段时间,海南贵妃芒、广东荔枝陆续成熟,整个5月,胡浩都在飞来飞去,奔赴一个又一个果园,从树上亲手摘果,再分批次运回重庆分销。

果园管理的精细程度、是否用了除草剂 、果树下能否看到膨大剂等化学药剂包装盒......被胡浩盯上的果园,这些都成了参考硬指标。

这场大雨和胡浩近乎严苛的“选果”标准改写了这批金车的流通路径。若从普通渠道流通,它们很可能因产量和产地原因被淹没;碰到胡浩,它们不仅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还得以在树上走完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但并不是每颗成熟的果实都能幸运地走上这条路。针对近段时间的“高价水果”现象,记者调查发现,在单纯的供需失衡以外,在越来越高企的市场价格之下,潜藏着无数双伸进果园的“手”,和一场又一场计算缜密的心理博弈。

水果“经纪人”

胡浩是最早转型做微商的一批零售者,他有4个微信号,每个号都加满5000人,一共有2万粉丝。若单纯从零售价格来看,他走的是高端路线。这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果实,是胡浩一以贯之的最大卖点。

这意味着,首先果实品质过硬,不打任何“催产”药,安全无毒;其次是果园直采,以最快速度运回。所以水果该坐飞机就坐飞机,该乘高铁就乘高铁。流通环节透明,价格“贵”得也明明白白。

事实上越来越多零售商贩开始放弃中间批发商,亲自挑选果园进行直采。和原产地发生更多“联系”,是胡浩们的底气。

与此同时,市面上越卖越贵的水果,冗余复杂的销售成本正在一次次冲破零售端的价签上限,它们越来越不受生产劳动时间的控制,而是通过制造更多元的流通环节为各个层级的“中间商”带去利润。

一位做了10多年水果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水果区别于其他农副产品的显著特征就是中间商。尽管现代零售模式号召大家慢慢告别中间商,但水果这个细分领域却似乎不行。

“水果比较娇贵,种植区域分散,全国市场的供给本身就是一大难题。”这位老板分析说,把货车开进基地的批发商,也就是“赚第一道钱”的这些人,开口就是几十吨。

任何一个果园或基地,不论种植何种水果,基本上都无法在短时间内配齐一车货。首先人力物力要在短时间内采摘,办不到;其次单个果园无法消化如此大的订单。

于是就出现了“水果经纪人”。据了解,这是近几年活跃在基地和批发商之间的掮客,他们从货车批发商处拿到订单后,负责组织若干果园同时采摘,在规定时间内凑齐这一车货。

这个过程将完成商品的第一次加价。之后,货车批发商会将这些水果运往批发市场,一般来说,这里会是区域性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里面活动着大量二批商、三批商,其中包括大型水果连锁店、大型商超的采购人员,和次级大型农贸市场的批发商。

在集散中心内部,还设有“仓位租赁”。一些不易储存、对外部条件要求严格的水果将被暂时搁置在此,等待次级批发主的到来。“批发仓也要赚钱。”这位水果老板说,水果这种特殊的商品,每一次落地都会完成一次身价的晋升。

炒作

不论是水果批零,还是生鲜农副产品的流通,任何行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来支撑。

像胡浩这种有意识打造个人IP的“自媒体”果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很少有人做水果生意超过5年以上。不管是卖力拍照、努力想一些接地气的文案,还是疯狂加好友吸纳粉丝;不管他们跑基地有多勤,和一手的水果货源离得有多近,他们手头流通的量和传统经销渠道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和几个转型做水果直采电商、线上新零售的果商聊天得知,围绕水果的短命周期,将痛点转化为核心卖点,“主动削弱渠道价值”成了他们的一致选择。他们绕走传统渠道,宁愿将中间商的利润拿来反哺果农,也要让消费者吃到更有含金量的水果。

然而事实上,绕不走的水果“中间商”在整条供应链上的话语权远比这些新入场玩家想象中的更强势。对分布在全国多个水果产区的果园和零售端的果商而言,要找到彼此,极度依赖中间商的撮合。

种好种差,最终的目的都是把东西卖出去。分布在行业金字塔底部的广大果农,是水果经济这条食物链最低端的人群。他们数量众多,缺乏行业议价权。胡浩们的定量预售新型渠道找到他们的同时,他们更多要依靠的还是传统流通渠道。

而这些痛点,恰好为跋涉的供应渠道预留了十足的“想象”空间。果农辛勤种植出来的水果,已经越来越偏离“生产劳动值”的经济学原理,更多“人为”加设的利润环节通过供应链的重构和设计,强势绑架终端价格。

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资本的进入,近年来在水果零售业增加了几分“奇幻”色彩。受产地气候、整体市场环境等影响,一些水果在某个特殊时期的价格相应拉高,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资本看来,这是趁机炒作一番的一个再好不过的由头。

“游资更喜欢易保存的水果,比如苹果,它们会找到质量比较好的产区进行大量收购。”据一位经营了15年水果生意的老板透露,资本一刀切地买走水果后,“会要求农民在第二年减产。”

这位老板进一步分析,这些游资会根据亩产价值来买断果园来年的种植权,让果农“休息”一年。这样一来,被资本囤走的水果自然就涨价了。

“苹果保存2年没问题。”他说,被买走的苹果直接进入距离终端市场一步之遥的冻库。此后,中间商会根据市场反应来“投放”供应。

上个月,席卷全国的水果涨价潮引发广泛关注。时令水果、反季水果均“高烧不退”,苹果、梨子贵得吓人,单价一度冲破10元大关。

官方称,是去年底的寒冷天气冻住了产量,供需失衡引发了此番价格上涨。

而事实上,水果这种特殊的农副产品,即便有物价部门核价,但由于种植区分布较广、较分散,流通的物理距离太长,不均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调节到均衡之间的“时间表”,却并不可控。

除了游资挟果以令市场外,一些终端卖场“人为”推高水果附加值,也加重了水果在最后一公里的奇幻色彩。

通过品牌包装,人为“扮靓”、设计消费层级,水果从生活必需品渐渐向消费身份的象征过渡。

“市场上最普遍的红富士从山东、河北这些种植大户出来时不会超过2.5元一斤,但终端会卖到10几元。”上述水果老板感慨,现在想买到8元以内的红富士都很难。同行们随时都关注着这轮涨价行情,每个人都在内心打小算盘,缺乏渠道议价权的小型果商们既不敢贸然进货,又不得不为痛失的行情感到遗憾。

这无疑又加重了市场的疑虑。

生死时速

载重数十吨的大货车离开果园后,鲜果们集体进入平衡“速度与成本”的另一场奇幻之旅。

由于产地分散,水果们需经过长途货运抵达枢纽站,再撑到零售终端。离开枝头后,它们的正常储运成了中间商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个过程必须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

以苹果等常规水果为例,它们在原始状态下极易腐烂,从产地到销地,路程遥远、天气复杂多变,采用物流“贵族”冷链运输是最佳方案。

但事实上没有人会为了这些在产地只值几毛钱到2元钱不等的水果动用如此巨额的物流成本。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中国果蔬的冷链流通率占比仅2成,抛开蔬菜单看水果,这个比例更低。

于是“特殊保鲜”成了业内心照不宣的普遍选择。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果园拉货装车的大多数国产水果都被“提前”采摘,根据不同水果品类来选择相应的“成熟度”。部分水果在枝头上仅6成熟时就被摘下,它们将在运输和仓储的过程中完全熟透。

这一招不仅解决了鲜果在路上极易腐坏的问题,同时也为中间商们的价格调节创造了时间窗口。

冗长的中间环节、多元化的操作空间,鲜果下树后就进入身价提速周期。在果品流通行业,一切应有的秩序正在慢慢建立,但游戏规则的生成速度暂时动摇不了长久以来板结而成的行业壁垒。

看似稳定实则异常“脆弱”,这条水果供应链本身是物流业一个小小的分支和存在,但它拥有的强势的指挥权却紧紧扼住市场的命门,成了影响终端市场消费的经济晴雨表。

在一趟又一趟的采摘、储运、批发后,部分果商总结出一个经验,在流通成本不会出现多大波动时,与其增加进货量、徒增劳动强度,不如减少供应,直接上涨终端价格,其所产生的收益会更明显。

C位出道

大文豪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曾分别在自己的作品《家庭幸福》和《樱桃园》中,用樱桃园的荣枯来见证女主人公最美好和最落寞的时光。作为果中“贵族”,樱桃一直雄踞水果鄙视链顶端。

经过这些年的试种和技术升级,在国内越长越大的“樱桃”(也可称“车厘子”),和进口车厘子分庭抗礼,共同收获水果消费界的高端食客。吃得起车厘子或樱桃,逐渐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但车厘子“唯我独尊”的地位却遭到挑战。

两个苹果15元,一个新疆梨9元,一个西瓜80元......越来越多水果在市场暗涌下“养成”,站上C位出道的舞台。随着苹果、梨这些普通品类水果价格的上涨,越来越吃不起的价格封死了人们通往水果的自由之路。

以流通广泛的广西蜜桔为例,从产地出来时不会超过1.5元一斤,消费者吃到嘴里的价格却普遍是6-10元。即使在路边游摊,它的价格也在5元上下,且大多为仿种或变种,其甜度和口感差距明显。

动辄4倍、高的达到6-7倍的差价,水果“C位出道”的身价养成将导向一个怎样的市场终局?

事实上,水果批零这套传统操作流程如果是“大象”,那么当下不少或跨界或同业转型的中小平台的建立,就是挑战大象的“鼠标”。据了解,一些社会资本正在涌入水果直采电商平台,它们一头连接独家果园资源,一头面向C端直客。

颜先生和朋友筹措200多万元,四年前从餐饮行业跨入该领域。这几天,他正在朋友圈通过小程序等各种技术手段,吆喝即将上市的农家胭脂脆桃,用拼单、团购这些价格大棒直捣消费者心窝。“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7000亩脆桃基地的大场景图片来了”......颜先生不擅文案创作,只能从简单的感官刺激上去吸引吃货。

任何一个黑暗的时代都有孤勇的燃灯者。越来越多类似的自建平台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直采、速度配送、新鲜环保,这是它们向传统流通渠道劈去的三板斧。不论价格还是品质,前者在消费者面前都展现出了更多诚意。

从枝头到餐桌,水果走出了N条路,而最近的那条却被人为地走出歧路。既让果农满意,又让消费者满意,自己还赚到钱了,面对“娇气”的水果,这种理想的商业模式能否跑通?不如让吃货自己来说。

其实,一招鲜早就失灵,“赢家通吃”也将越来越难。今后,品牌、广告、价格、产地这些信息的传导,对终端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在消费水果这件事上,用户体验、晒单、个人点评等等环节,正在抢夺市场话语权。

漫长的奇幻之旅吞噬了水果的新鲜,冗长的供应链加价挡住了通往“水果自由”之路。然而其背后,却是一个不断崛起扩张的万亿市场。

据统计,2017年全国水果的消费额达2.7万亿元,仅次于餐饮;2018年,该数字超过3万亿。

在这场消费狂欢面前,没有人甘愿当哑角。至于谁能把“歌”唱到吃货心坎上,全部都在这些吆喝细节里。

1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水果  价格  物价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25)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