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加速推进
商界新媒体 2018-11-26 12:45:44

引进中国电子信息联合会山东研究院、国家海洋自然环境试验站、机器人与先进装备技术等高端平台

11月中旬,高区管委与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组团南下,参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圳校友会的战略合作对接会,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快项目和成果引进步伐。

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是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三大平台之一,围绕网络空间安全、海洋电子与智能装备、无人智能系统三大领域,已经引进了中国电子信息联合会山东研究院、中国赛宝(威海)研究院、国家海洋自然环境试验站、威海可信计算研究中心、山东神舟研究院、云上高科无人机研发平台等12个高端平台。

“10月24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启动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创建仪式举行,这标志着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项目推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我市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依托工信部综合研究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哈工大创新创业园等创新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

该中心按照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共建共享、辐射带动的原则,集聚政府、高校院所、骨干企业的创新资源,着力构建“1+3+N”创新格局,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产学研合作的密集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据了解,目前,“1+3+N”创新格局中的“1”,即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一期工程2.7万平方米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施工正在加紧进行,年底可完成基础施工。“3”为工信部综合研究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创新资源,三大平台竞相建设,齐头并进。

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已建成“暖温带海洋大气环境试验站”;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一期工程2.3万平方米大楼即将交付使用,2600平方米的创客中心已投入使用;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5.3万平方米的中心大厦中试车间正在进行设备采购,6.7万平方米的孵化厂房已建成。

随着建设的快速推进,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正成为全市科技创新领域的航标,发挥着引领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灯塔效应”,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大动力。

在双岛湾科技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研发大楼挺拔耸立,格外显眼。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已获批省级制造业(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由威高集团牵头,与国内8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山东高创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创新中心的实体公司。目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瑞邦生物等7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及学科带头人签署了联盟组建协议。创建了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先进治疗、高值医用耗材、健康器械、智慧医疗等6个研发中心。

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引进了12个高端平台,成立实体企业7家;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已建立了机器人与先进装备技术、中欧膜技术等4个研究院,正在筹建新材料、新型汽车等4个研究院,正在组建企业11家,预计明年12个研究院全部建成。

“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既是活跃在产学研一线的创新主体,更是共享开放的行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到目前已建设各类研发服务平台10多个,设立实体企业20家,龙头效应和引领效应开始显现。”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项目推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介绍,当前,我市正在结合南方先进地市经验做法,研究依托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优势的基础上,以“事业单位+公司制”模式运营,做实“1”,更好实现创投、研发、孵化等多重功能,做强“3”,更好发挥三大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做活“N”,更加灵活组建一批研究所(院),把区域创新中心打造成统筹全市高端平台建设、承接高端人才进驻、吸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基本载体。

按照规划,到2020年,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1+3+N”体系形成并高效运转,入驻创新机构10家以上,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00项以上,产业化项目、孵化企业100个以上。到2025年,申报成为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发展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研发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区域创新中心。

(扫码添加公众号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1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创新  电子信息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