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天都要开车上下班,为什么不顺便搭载一个同路人,分摊油费;如果你有一间空房间,为什么不将它租给来这里出差或旅游的人;如果你有多余并闲置的工具,为什么不将它租给其他有需求的人……
承载着提高物品利用率,优化配置资源的美好理想,共享经济横空出世,并衍生出了共享出行、共享住宿、共享办公、共享物品等商业模式。爱彼迎、优步、滴滴、摩拜等共享经济代表性企业,一时间炙手可热。
共享经济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闲置的资源,另一方面填补了市场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需求的不足。它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技术进步的结果,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解决了信息匹配和支付的问题,也降低了共享的成本。
但代表着商业进步的共享经济却遭受着巨大的伦理挑战。
被称为“共享经济鼻祖”的爱彼迎,其入住者打扰社区邻居的事在美国时有发生,也有不少租客毁坏房子,或者利用房子从事非法活动的案例。
据美国媒体报道,2011年,一名房东通过爱彼迎把房子租给了一个陌生人。结果这个人砸破了她锁起来的橱柜,偷走了个人证件和贵重物品,然后故意毁了整个房子的内部装饰。租客离开后还发邮件嘲弄房东,说“谢谢你的招待”。2017年,两名来自杭州的用户在爱彼迎上预订台湾民宿入驻后,发现浴室和卧室内装有针孔摄像头,隐藏在烟感器里,并进行了偷拍。虽然爱彼迎设立了全天候客户热线和安全管理部门,但作为一个平台,对于用户的控制力和约束力相对有限。
不只是爱彼迎,怀着“让出行更美好”的初心,优步、滴滴对出行领域进行互联网改造,有效匹配了出行需求与闲置运力,但乘客出行的安全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今年8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一位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之后,滴滴宣布顺风车业务模式重新评估,在安全保护措施没有获得用户认可之前,无限期下线。顺风车被外界认为是滴滴最契合共享模式的业务,但因为审查机制的漏洞以及平台约束力不强,顺风车安全问题频发。优步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美国媒体报道,在过去4年中,优步接到过上百起性侵和性骚扰投诉。
在一系列的安全事件中,关于“共享经济之痛”的叩问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在商业利益面前,共享被异化—乘客以为是在打车,司机却在追求“社交”;租客以为是住宿,房东追求的则是“邂逅”。
事实上,这些共享模式的成立都应该基于一个前提:用户之间默认彼此是安全的,不会伤害对方或者被伤害。因此,在追究共享平台渎职失职责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推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平台共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既然此前平台约束力有限,那加强监管势在必行。但另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更强的约束力会让真正的共享渐行渐远,优步、滴滴平台大量的全职司机已经让其变成了互联网出租车公司。”
可无法回避的是,当一家公司因为用户规模扩大,要为一大群人的商业行为负责任的时候,建立规范的服务守则,是减少麻烦、降低不确定性发生的最好办法。因此,为了做好风险控制,共享出行平台就必须将司机当成雇佣者,而不是松散的合作伙伴。同理,爱彼迎也推出了自有品牌公寓以及审核更加严格的优选房源体系。
作为伴随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新业态,共享经济需要的不是理想化的浪漫,而是一套基于技术和制度,360度无死角的安全信任体系。
评论
全部评论(530)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