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轿车,大约由1万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组装而成。就算是一个螺丝帽供应商未能及时发货,这辆车也下不了生产线。
1万个零部件,就可能涉及到成千个供应商。而新特汽车成立不到1年就能实现量产,这间接展示了它在供应链打造方面的成绩。
在新特的供应商列表中,不乏一些行业影响力较强的供应商,如博世、西门子、3M等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又如电驱动、中航光电、中信戴卡、思锐部件这样的国内零部件翘楚企业。作为一个如此年轻的品牌,新特是怎样圈拢这么多业界大佬的?
正如新特CEO先越在接受《商界评论》专访时所言,“其实供应商很现实,就看你有没有量,有量肯定就配合。”言下之意,产量是品牌对于供应商最大的话语权。
新特显然有这样的话语权。8月31日,新特DEV 1在成都国际车展正式上市。同时,其官方表示,DEV 1已通过线上线下预订了4.2万台。这样的生产规模,对于一个传统车型来说也不算是一个小量;而在新能源单款车型上,其也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在2018年前7个月的全球销量。
白纸黑字的订单数据,给供应商带来的是交易上的信任。这种信任,才是上下游合作最靠谱的话语体系。
若非如此,单纯的“产量论”也难以解释新特的合作。早在今年1月25日,新特就聚合了全球供应链,与超过150家供应商签约。而这时,新特成立不过140天,它哪里来的产量?
与供应商产生连接,逐步实现相互信任的过程尤为重要。去年11月,新特与摩拜单车达成合作;今年1月,一汽轿车正式对外发布了与新特签约的公告。稳定的B端业务,以及近70年造车经验的加持,令不少供应商开始观望新特的动态。
先越也默认了这一观点。据他介绍,让供应商们关注、信任新特,见证新特的成长,是整个团队一直以来都在做的工作。新特在研发前就专门成立了小组,针对性地去搭建供应链体系。
先越告诉记者,新特团队早在车辆设计时,就给供应商支付了一部分费用。他希望先将供应商拉进来,把各自利益捆绑在一起;然后邀请供应商参与新特的研发,和各项发布会。
总之,新特就想供应商参与到它的成长过程中来。当看到这个新生的品牌一步步壮大时,供应商的观望态度就会慢慢转变。而供应商真正将品牌视为可信赖的朋友时,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反应便自然会提速不少。
评论
全部评论(287)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