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
新药研发“VC+IP+CRO”模式,为创新药项目提供各种资源要素和孵化平台。
关键词
研发、独角兽、医患一体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大健康产业也正在被赋予更多的内涵,转向健康服务和健康生产两大领域。目前,医疗健康产业正获得人们和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的认可。
2007-2009年资本市场的热点是外包,如药明康德拿到融资并上市;2009-2016年创业板开启,资本追逐传统药厂和器械公司;从2012年医改开始,连锁专科医疗服务、民营医院、移动医疗成为市场赢家,如凤凰医疗;2014年精准医疗又创造出新热点,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完成资本整合;2015、2016年,新药研发则成为焦点,如信达生物。而2017年,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国内共发生了455起投资事件,涉及金额超过473亿元。
缺少研发的独角兽
在这个领域,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全球排名前列的小分子医药研发服务企业,药明康德2017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78亿元和12亿元。它为客户提供化学药的发现、研发等一系列临床前各阶段的服务及相关配套支持,进而为客户提供原料药、临床候选药物的生产工艺改进、实验室小试和中试、商业化生产等CMO、CDMO业务。作为首家独角兽公司,以商业模式画布的形式进行简要分析,大致如图。
但药明康德从历年其研发费用与营业收入占比来看,2015年为2.9%,2016年约为3.5%,2017年约为3.9%。从近3年研发投入来比较,其研发营收占比平均每年仅提升约为0.5个百分点,在行业当中并不算高,远低于同行昭衍新药及药石科技接近9%的研发比例。
这也就是独角兽光环带来的明星效应,当所有二级市场的聚光灯打在药明康德身上的时候,其身价自然水涨船高。然而,一年以后,药明康德能否保持这个独角兽热度不减,这是一个问题。
创新技术赋能医疗变革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并非新鲜事物,但过去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大多局限于信息提供、用户挂号、轻问诊等内容。由于无法沉淀线下,真正激活医院、医生等资源,许多投资人曾一度将这个领域视为“烧钱不赚钱”的行业。
不过,近年来,由于医生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的铺开,互联网无疑为医生提供了高效的医疗服务通道,所以“医生IP”成为了医疗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诸如段涛、于莺、崔玉涛等医生,通过在互联网平台的耕耘,形成了不弱于医院的医生品牌。
医生品牌的出现,打破了原先以医院为核心的医疗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医生人才的流动,并带来了民营医院、医生集团、民营诊所等繁荣现象。
同时,行业在过去两年也经历了一个清洗期。由于线上流量资源瓜分基本结束,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注销的移动医疗公司高达1 000家,目前幸存下来的不超过50家。
据统计,2018年1月至5月,国内基层医疗领域融资火热,同比增长57%,融资金额超65亿元,同比增长44%。在这期间,平安好医生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而包括微医、健康160等企业,也都传出将在香港谋求上市的消息。
但不可置否,诸多行业内的明星企业都正在往线下发力。“互联网+医疗”业务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各项业务发展的前提一定是围绕医疗健康本质。
未来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将是一个全面竞争的概念,所谓的互联网医疗巨头最终都要做闭环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即线上有服务、线下有诊所或医院,再加上商业保险和其他形式。更何况,截至目前,行业并未出现真正的巨头,这意味着所有玩家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都不得不往这条道路去靠近。对于行业内的企业而言,未来依旧挑战重重,任重而道远。
评论
全部评论(390)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