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出租房被视为调控房价的好办法。比如新加坡和香港。这些房子不用来出售,只用来出租。在香港电视剧《义不容情》里,黄日华、温兆伦一家分到了廉租房——公屋,全家都高兴坏了,仿佛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他们招手。
直观上看,如果人们有出租房可住,自然就减少住房需求,房价当然就下降了。
然而,这个直观的看法却是错误的。多建出租房,不仅不会让房价下跌,反倒会推高房价。
很多情况下,房子是一种可以带来长期持续稳定回报的资产。当人们预期未来房子带来的回报会上升,比如,预期未来房租上涨,那么,人们就会把房子未来几十年的回报贴现到现在,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上涨。
正是由于房价是对未来几十年的预期回报的贴现,所以,通货膨胀在房价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当然,影响房价的因素不仅仅是通胀,只是说通胀在房价上作用更明显。你买一堆茄子,过几天它就烂了,它无关未来回报的贴现,所以茄子只能反映当下的通胀。并且,由于当下现金支付能力和未来通胀预期之间还有一定缺口,所以买价往往很值,房子的这一特点,被人们认为是可以抗通胀的特性。
房租比起茄子来,其价格体现了稍长的预期,但也主要是反映当下的通胀情况。当然,长租的话也能反映未来的通胀预期。前不久北京万科推出长租10年的翡翠书院,每年18万元,一次性付180万,看起来很贵,但如果考虑到未来通胀,其实也算很便宜了。
另外,自己拥有产权的房子,可以用来抵押,也可以转卖,等等,这些被很多人称为“金融属性”。它们其实是产权里的处置权、收益权,这些对人们来说也非常重要,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
给定新加坡或香港的土地供给,如果在这部分供给里,划出一部分专门建只租不售的房子,看起来帮助人们低价解决了很多居住需求。
低价是低价了,但租房住只是解决短期租用房子使用权的问题,没有房子的处置权、收益权等等。就连使用权,也不是长期的。
由于这些只租不售的房子占用了土地供给份额,具有更多产权、能抗通胀的房子,供给份额就减少了,这是不利于抑制房价上涨的。或者说,在给定土地供给的情况下,只租不售的房子起到的是推涨房价的作用。
简单说,人们买房子,是需要房子的产权,新加坡或香港房价涨得快,说明产权稀缺,而只租不售的房子是在制造产权的稀缺。稀缺当然引发涨价。
假如新加坡或香港换一种方式,允许这些土地建完整产权的房子呢?人们买了这些房子要么是自主,要么是租给别人住,总之,跟只租不售的房子一样,也缓解了居住需求,但,却减少了产权的稀缺性,这么明显的经济学道理,为什么就看不明白呢?
所以说,很难理解新加坡或香港那些官员的思维。当然,官员的思维跟大众的思维有关系。
那些只租不售的房子数量有限,带有一定补贴性质,租到就赚到了,这是看得见的福利,有幸租到补贴房的人肯定是支持的,没有租到补贴房的人也觉得未来有望(尽管他们可能在承担补贴房的成本)。他们没有想过,如果改变这种做法,他们有更多机会买到产权房,这其实是对他们更有利的。
评论
全部评论(227)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