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思维悖论
摩拜卖身美团,印证了共享单车“兴于资本,止于资本”的命运走向。虽然共享单车在一定程度上让短距离出行更方便,也制造了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但从商业的角度而言,似乎很难称得上一门靠谱的生意。
“免押金”“免费骑”“1元包月骑行”……共享单车的快速崛起来自典型的“流量思维”,通过低门槛甚至免费,获得足够多的用户和流量,进而拿到高融资,确立市场优势地位。这种思路在许多互联网产品服务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共享充电宝、美甲O2O、汽车分时租赁等,都是“流量思维”导向的。
随着共享单车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微薄的租金收入根本无法填补高企的成本缺口。因此,没有了资本输血的玩家只好以倒闭收场,即便是融资情况最好的摩拜和ofo,烧钱的日子也难以为继。
融资—免费—获取流量,很多创业公司认为只要遵循这个模式,即使没有实现盈利,也能成为流量高地,并在其他增值服务方面把流量变现。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流量变现的想法都没能实现。
比如,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主打共享合约概念的健身房,用户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到健身房完成定量的任务,就可以拿回全部押金,实现免费健身。而健身房则试图靠“免费”吸引用户,然后兜售私教服务。但实际上,这种策略并不奏效,私教服务的转化率非常有限。
曾经的明星公司社区001是另一个死于“流量思维”的典型案例。主打社区电商的社区001为了快速培养用户习惯,不惜自建配送团队,走重资产运营模式,用户哪怕仅购买1块钱的商品,也要求免取配送费,1小时送达。盲目补贴背后是巨大的资金压力,社区001还没来得及“挟用户流量以令商家”,就入不敷出,无力回天。
事实上,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传统企业,流量都对生意都具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流量是有成本的,它的主体是人,人们十分乐于获得免费的产品或者服务,可是如何保证客户留存?如何运营流量实现盈利?这才是企业需要重点考量的。
事实证明,如果只能靠免费才能获得用户的服务,其价值一定不大,能够创造收入的服务才能持久。而那些所谓先积累用户再寻找商业模式,或着靠烧钱购买用户习惯的公司都有非常高的风险。
真正能把“流量思维”玩转的还是巨头大鳄,缺乏平台资源和生态圈优势的创业公司与其把流量当做救命稻草,倒还不如老老实实卖产品,卖服务。
估值压不倒一切
创业离不开投资,但当创业者过度追求高估值融资时,难免就陷入“本末倒置”的境地。
红级一时的服饰电商“明星衣橱”就是沉沦于盲目追求高估值的路上。明星衣橱自2012年上线以来,就凭借着“明星同款”的定位,高举高打,两个月就获得1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一年后又获得了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到2014年用户就达到4 000万。
此后,明星衣橱投资明星真人秀《女神的新衣》,借助节目中的明星效应不断提升曝光率,短期内收获了巨大的流量和口碑。在节目播出后两个月内,明星衣橱拿到C轮和C+轮共数千万美元投资。企业估值也从B轮时的1875万美元到C+轮的1.5亿美元,一年不到,明星衣橱估值翻了八倍。
明星衣橱的打法并不复杂,就是将所融得的资金不断投入到新的营销活动中,来换取潜在投资人的关注,以赢得下一轮融资的机会。新的资金引入不久,又被火速投入到下一场轰轰烈烈地市场营销中。
截至到2017年底,明星衣橱共获得7轮融资,总融资额近亿美元,高峰时注册用户超过7 000万,估值达到16.5亿元。疯狂的融资为明星衣橱带来了用户和流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却是,公司的电商业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甚至出现了拖欠工资的情况。
事实上,明星衣橱高估值的背后是天价营销成本和资金链危机,最终因D轮融资无人接盘而深陷泥潭,“击鼓传花”的游戏难以为继。
如今,中国创投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投市场,但创业风气却一度被玩坏。一些初创公司不再脚踏实地做产品,做服务,而是热衷于“B2VC”——融资,烧钱买用户,再融资,再烧钱买用户,最后用一个虚高估值套现退场。
商业是逐利的,但是创业者的心态不应该是只把估值做高再套现。融资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拓展业务,扩大规模,让公司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而盲目追求高估值,忽视公司基本的产品和运营能力,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对个人而言,套现离场也许是成功的,但对商业本身来说,终究是一门无法持久的生意。
创业公司什么时候打破“市场估值”的迷思与执念,就离回归商业的本质不远了。
一切不赚钱的生意都是耍流氓
什么样的生意才算好生意?
关于这个问题的评价标准有很多,比如刚需的产品和服务、低成本和高毛利、用户黏性强和复购率高。但坏生意的标准只有两个:一切违法的与不赚钱的。
具备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任务。凡是不赚钱的所谓创业或商业模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靠谱的。这些年来,很多创业项目以“O2O”“共享”“颠覆式创新”等概念之名,大量制造伪需求,忽悠市场和投资人,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讲故事讲了半天,连盈利模式都没有摸索出来,还谈什么创业呢?
还有一些创业公司,虽然提供的产品服务具备一定价值,也在用户体验方面下足了功夫,但由于商业模式的硬伤和市场的窄众,加上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只能亏损到挂掉。因为靠风口和概念并不能活下去,能盈利才可以。
在很多场合,互联网创业公司谈的都是技术、流量、用户,很少有人去关注成本是否可控,什么时候赚钱以及从哪里赚钱。他们提供的商品不再有一个明确的价格,取而代之的是免费,甚至是倒贴。他们似乎从来都不想赚钱的事,只要有资本兜底,花钱越多越高明。这显然有悖于商业的本质和基本常识。
做生意无非是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怎么收费?好生意不是靠概念包装出来的,也不是靠资本制造出来的,而是靠产品服务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是靠算盘把成本和利润算出来的。
那些成天嚷着要做平台电商的创业公司,日子不比每天都有零钱进账的小卖部获得滋润。而整日闭门琢磨“黑科技”的极客公司,也不比一家火锅馆流水充足。如果平台电商只能靠“补贴”维持纸面上的交易、“黑科技”始终无法“可商业化”,那么它们的生意就是自娱自乐,离关门只有一步之遥。
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思维来证明,一切不赚钱的生意就是耍流氓。你可以在某一个阶段不赚钱,但不能一直不赚钱,否则你做的就不是生意,而是“玩票”。
评论
全部评论(1557)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