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的讲话中提到:“我想中国人可能会更加开放,或者说对于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说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但是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数据会让使用者收益,同时他也愿意,他们才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个用户,我的内心被他的话语刺痛了。李彦宏是如此诚实而委婉,但我还是听出他对核心用户的核心利益熟视无睹的态度,那种独角兽公司在绑架用户后,戳着用户痛处对外人炫耀的意味透出了我的手机屏幕。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正在经历“经用户授权的隐私被利用”丑闻,CEO道歉,市值缩水,面临2亿美金罚款之时,我看到的更是科技巨头面对用户隐私的两种态度,谁该被口诛笔伐一目了然。
互联网时代之下,隐私的边界早已经被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更加数字化。一个人的日常轨迹很容易被勾勒,其性格特点也非常容易被分析,一定程度上,大数据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不仅限于信息的获取与检索。虽然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用户的我心甘情愿地奉上我的敏感信息。APP和网站们的使用须知让我不得不同意他们获得我的一些敏感信息,即使他们可能并不需要——一个计算器软件获取我的通信录权限是要做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我需要使用隐私去交换服务了?
实际上,中国用户们早已经越来越重视隐私问题,离我们最近的就是2018年年初支付宝账单事件,以及最近爆出的“大数据杀熟”事件。我们不能违背时代大潮,重新住回深山老林。笔者认为,并不是像李彦宏所说的“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和运用用户数据为之提供更好的服务之间寻找平衡点”,而是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加强。
因为,不知何时我们自己的隐私数据将成为指向我们的武器。我们更不能将自己的隐私泄露的风险赌在某一个机构的道德和人品上。那些随时随地的骚扰电话与垃圾短信已经足够让我们警醒。
如键盘侠一般破口大骂毫无意义,我只希望在这样的时代之下,科技巨头们对用户有更多的尊重,对于数据的使用能够让广大用户安心。同时,两会期间委员们提议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能够尽快提上议程,让大数据朝着正面的方向进步。
最后用富兰克林的话作为结尾:“任何牺牲基本自由以换取短暂安全的人,最后既得不到安全也得不到自由。”
评论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