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方向,但如何升级怎样转型,并非每个企业都拥有明确的做法和方向。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试点示范标杆企业,恰好为辽宁企业从制造到智造树起范本。
为了加快全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我省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标杆企业评选工作。目前,已评选出22家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标杆企业。
这些企业很有代表性,或为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率先在智能制造和服务经营模式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或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产品设计周期、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或在智能制造新模式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进全省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参考、可借鉴的做法。
有了标杆企业做“向导”,相信我省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发展之路,我省的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
引子
近日,记者走进锦州汉拿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拿电机”)位于渤海沿岸的新厂区,只看见几名工人在忙碌。
“是不是还没开工?”记者有些疑惑。
“这就是正常的开工状态!”汉拿电机生产技术部部长龙江说。
原来,这里的人工操作已经被工业机器人大量取代,20台机器手承担着企业最为繁琐的生产任务,智能化的管理软件在不断给机器手下达指令。
龙江告诉记者,换上“智慧的大脑”后,企业犹如吸入了新鲜空气,散发出新的竞争力。
无独有偶,走进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也看到了类似场景。在马达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设备正在自动运行,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无人化。
记者感到,我省企业中这种智能化的生产场景越来越多,也正在从偶然变为必然,并逐步走向自然。企业家们纷纷感慨,工厂换了“大脑”,市场也变了天地。
无人化:让企业有了接大单的底气
2018年元旦刚过,汉拿电机就迎来了德国宝马北京总部采购团队。这次采购让龙江有些意外,作为专业生产汽车发电机和起动机的汽车配套企业,汉拿电机希望得到国际大客户的青睐,只是不知道主动上门的“宝马”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经过多番沟通,汉拿电机的产品让“宝马”非常满意。可是,汉拿电机的生产任务已经排到2019年,再接大单且标准很高,能否按时按标达产?办公会上,大家将目光投向了龙江,龙江坦然地说:“没问题。”
让龙江拥有这份自信的正是汉拿电机2017年刚刚投产的智能生产线,由机器代替人工,企业产能已经达到目前全年销售额度的两倍。同时,稳定的操作让不良率由原来的十万分之三降低至十万分之一点二。
“智能化是信息化与自动化的融合,智能生产线的基础是自动化。”龙江告诉记者,目前汉拿电机的生产机器人已经达到20台,均来自世界顶尖机器人公司。按汉拿电机人的话说,如今简单的工作才是工人在做,复杂的工作都交给机器人了。
在发电机组装车间内,产品在智能生产线流转,从第一个零件的组装到最后装配,记者仅仅看见了几名员工的身影。
龙江随手指着发电机装备环节说,这条线原本设计了20个工位,智能生产线上马之后,两名工人就够了。
省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汉拿电机的智能生产线,设备来自于直接采购,但是整个生产线的设计是企业与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非常适合产品有特点的批量制造企业,这种模式值得在全省推广。
与汉拿电机一样在机器人生产上尝到甜头的还有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蓝电子”)。作为国内生产移动摄像设备的领军企业,中蓝电子拥有国内首条自主研发变焦马达自动化生产线,是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手机镜头具有尺寸小、加工精度高、测试参数复杂的特点,其加工制造技术主要掌握在外国制造商手中,国内可稳定量产的企业屈指可数。中蓝电子总经理吴发权表示:“我们公司的产品对于稳定性的要求很高,产品多为大批量生产,智能生产线给了我们稳定的保证。”
通过多次智能升级改造,高度智能的生产线使中蓝电子的生产能力实现了从每月50万颗镜头到每月500万颗的巨大提升,良品率达到90%。今年,新的生产线还将上马,届时产能将扩大至每月2000万颗。
高效化:节省的成本助力新项目上马
“智能化的范围很广泛,实现一座生产车间的智能化,如果单纯在生产线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高效率生产必须体现在整个企业运营的多个环节中。”省工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这一观点在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飞民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据沈飞民机总经理助理屈广浩介绍,沈飞民机之所以能成为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标杆企业,主要是由于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工作进行得非常扎实,生产成本被严格管控,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组数据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抽象的信息管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2017年,沈飞民机引进并使用了智能物流管理体系,缩短物流周期,年节省费用1500万元,物流人工成本降低了22.5万元;无纸化办公,年节约办公成本100万元。
在沈飞民机原本堆放材料的厂房内,一条新的生产线正在奠基,这条专门为 MA700飞机研发的舱门生产线,今年年底即将投产,该生产线是沈飞民机在总结了原有数字化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建设的智能生产线。投产后,这条生产线将把原本只能单个生产的飞机舱门,升级为同时生产6个,实现夹具等生产设备的多次重复使用。6种舱门共线生产的模式,将原本60个技术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减少至20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智造”所带来的效率提升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吴发权表示,中蓝电子此前的生产线为半自动线,采取摆料手动、组装人机结合的方式,只能组装500万像素3P以下的镜头,组装效率是每片部件0.83秒,人力需求5人/线,良品率在85%左右。而现在的全自动线可实现自动取料、组装,可以组装800万4P以上像素的镜头,组装效率是每片部件0.625秒,人力需求下降到1人/线。
在锦州,汉拿电机有两个厂区,一个是位于创新路的老厂,一个是毗邻笔架山的新厂。
老厂区采用一字形生产线布局,生产路径长,直线型设计每个人只能顾及一个环节。
新厂区上马智能生产线,变成了U形布局和环形布局,一个人能兼顾几个环节,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再加上抽检自动化、生产设备自主回调等环节的提升,汉拿电机的生产效率整体提升了30%。
龙江表示:“我们会很快上马一条新的发动机生产线,将老厂区的产能尽快调到新厂区。”
优质化:让企业抓住市场新机遇
智能升级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自身需求,更重要的是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抢占市场,高质量的产品才是关键,而这些都要求企业要尽快给自己装上智慧的‘大脑’。”吴发权说。
在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市场上,中蓝电子摸到了市场的脉搏。2016年5月,东北第一条1300万像素以上的高阶手机镜头智能生产线在中蓝电子总部的车间内诞生了。该生产线上搭载了超精密镜头模具加工线,解决了模具偏差导致的球面相差; 搭载了微米级定位精度的自动化组装线及送料系统,解决了人工组装容易出现的光轴偏心问题,提升了生产质量和效率;搭载了全自动测试设备,解决了参数多导致的人工测试周期长问题。
自带“大脑”可以自己生产、自己测试、自己反馈的生产线,为中蓝电子赢得了三星、华为、OPPO等手机品牌客户。
优质不仅能赢得新客户,还能守住老客户。对于沈飞民机而言,为波音公司这样的国际大企业做配套产品,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屈广浩表示,波音等公司的产品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新材料的使用、新工艺的要求不断提升。
在沈飞民机的生产车间内,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家伙格外引人注意,这就是沈飞正在进行试验并即将投产的自动钻铆机,每个飞机组件上都会有数以千计的铆钉,之前这些都要由人工来完成,效率低而且误差率大,而一点小错误就将导致整个零件的报废。通过自动钻铆技术,可以直接完成钻孔、抛光、铣切、铆钉等多个工艺,且产品质量稳定,误差率极低。
屈广浩表示,部分产品对于参数的要求非常高,可以说,部分要求已经是非数字化生产线不行了。
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创精密”)的新厂房里,三台“工作室”静静地工作着,这是富创精密去年投产的智能生产线。这三台看似憨厚的大家伙却是打造完美细节、柔性制造的高手。
富创精密负责人金倩表示:“我们是为芯片生产企业生产设备零部件的企业,对于生产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精度,让生产线更智能。通过新生产线的智能抛光机械手,对产品进行大面积的精细抛光处理,提升了产品性能,解决了工件在抛光阶段的生产瓶颈,实现了产能的翻倍。”
评论
全部评论(18)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