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南坪里这条老街,藏了30多年的烟火重庆
赵方敏 2018-01-03 14:43:31

城市里,南滨路边铜元局,一条保留着周日赶场习惯的老街,安放在钢筋水泥的高楼中。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像一把老锁,唤醒城市记忆,灵动着乡愁。

铜元局老街的赶集如同老胶片,将市井生活一张张显影、定格。

老街已老,城市的更迭,让它不久就将换上新颜。

简陋的市场与远处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走进老街,听听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嘈杂却不纷扰。老街的故事老街人最清楚,身临其境记录并保存这份原汁原味。

鹅卵石路面让人仿佛回到了70、80年代

生活的必需品都能在这条几百米长的老街上寻觅到

秦三的茶馆

老街不过长两三百米,但星期天赶场的老街,却超出了它的“界限”,来自各处的小商贩沿着老街的出口,能把地摊延长到旁边的路边,足足百来米远。清晨就开始下着雨,在一片撑伞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赶场开始了。

老式风格的市场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诉说着它当年的辉煌

早上六点,老街的一间茶馆是最早开门的店。两间旧旧的临街门面,左边是两张桌子的茶馆,右边是稳扎在地上的大酒坛子,这里既是喝茶的馆,也是打酒的地。

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与超市里闷头购物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里的生活更真实。

手拿推车的小孩好奇地看着大人们讨价还价

门面没有名字,问茶客们这店叫什么,他们指指老板“秦三茶馆”。72岁的胡大爷是这里的常客,大清早赶来,掏出2元,招呼一句:“老三,打杯茶。”一会从南坪大江村坐着公交车来的老冯也到了,“老三,茶。”

秦三在这里经营着2元一杯的茶馆,同时也兼搭卖散装白酒。

“他是我从小看到长大的。”胡大爷得意地指着对坐的老冯,老冯的背立马挺直起来想辩解,瞬间又默认,偃旗息鼓了。

卖酒的秦三

“从老街80年代成为卖菜市场开始,我就在这里。”秦三本名秦运华,他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老街也是铜元局最老的农贸市场。当年周边居住多是铜元局电工厂的员工,为了方便工人们周末采购,90年代大家自发把星期天定为老街赶场天。“这下热闹了,每逢周日,除了老街本来的摊铺,还会有散摊户来。以前赶场的是以工人为主,现在是融侨片区搬来的人、搬出铜元局的旧人,还有想过赶场瘾,从远处来的人。”秦三说,他在茶馆是六进六出(早上六点来,晚上六点走)。

2元一杯的茶水,让附近的老居民在此呆上大半天。

夫妻档菜摊

7点半,老尹菜摊迎来第一个顾客。老尹是璧山人,他3米长的菜摊,是个夫妻摊,他与老婆各守半边摊子,一守就守了20年,在这座城市安置新家。

50岁的菜贩老尹当天生意不错,赶集快结束时显得很悠闲。

“大葱、香菜、洋葱、豆芽、豌豆尖都有,都有!”老尹的老婆一边招呼着买菜的顾客,一边眼观六路,买菜的人还没有靠近菜摊,老尹的老婆就会立刻招呼挽留,挽着袖子、一条带土围裙、一双带泥水的雨靴,配合得极其快速。

新鲜蔬菜明码标价,当然还是给顾客留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老尹的动作也很麻利,买菜的顾客要求南瓜去皮,老尹抡起半边南瓜,“歘歘歘 ”小刀片在这双老茧的手上,几秒钟杂技般去皮完成交货。旁边是称重器,他嘀咕着:“你的青椒2块6,给2块5嘛;他的胡萝卜9角,来找1角。”说话间,收钱补钱,早准备在秤旁的零钱硬币,在老尹手里出入:“买菜都是几块钱的生意,从以前准备分分钱到现在角角钱的‘钢镚’(指硬币)。”

闪闪发亮的小钢镚在没有支付宝的小贩手中显得十分重要

带信号的藤椅

顺着老尹菜摊往回走,临街的副食摊边,挂着一块方寸大小的硬纸板广告,毛笔书写”剪发六元“。顺着摊边小路走进去,一根凳子放在门口。旁边老屋,70岁理发师刘吉兰正在给顾客剪头发。

70岁理发师刘吉兰正在给顾客剪头发

一件白色大褂的工作服,衬托出短卷发,领口的一条珍珠项链显得珠圆玉润,随着手里的剪刀移动的运动鞋,瘦小的老人显得十分灵活。

理发师刘吉兰给顾客剪发时使用的藤椅已经修修补补使用多年

老顾客姓吴,趁着赶场天来理个头发,多年来的默契。八点钟看见了门外放着的藤椅,表示刘吉兰已经开门做生意了。“前年春季后,一年多没看见这条凳子放在门口,每次赶场都来看一眼。”老顾客起身,照照镜子,递过6块钱,道谢离开。

70岁的理发师刘吉兰已经在此剪发48年

“那一阵摔断了手,在家休养。只要不生病,早上七点半开门,10点半市场人少了就关门。以前的老顾客都搬家离开这边,但时不时回来赶个场,随便理头发。”刘吉兰在这里待了48年,退休前是原南岸饮食服务公司员工,单位早前地址在铜元局,她是单位的理发师,退休后,还是靠着一个推子、一把剪刀,一把刮胡刀,几把梳子,两把藤椅维持着店面。

踩“蝴蝶”缝纫机的裁缝

赶场天的老街,走一段路就会有路边的裁缝摊,45岁的老张就是其中一个。

70年代生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在张裁缝手中依旧发挥作用。

雨天撑起的大伞下,摆着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后面铺设一张桌子,上面一层叠一层放着顾客带来的衣服和大把各种颜色的拉链。

“搞不赢(方言),放在这里,过两天来取,5块。”老张埋头走着缝纫机上的线,给来改裤子脚边的顾客简单说了几句,不语又埋头踩着缝纫机,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老张说,在户外摆摊,只能用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这个缝纫机用了七年,当年花了不到50块收购的。”老张说,如果坏了,就愁没地方好换这样老式的缝纫机了。

老张摊子斜对面是岳永莲羽绒服店,店里的缝纫机早换了电动,但做衣服的还保持手工,旧羽绒翻新手工200多元,带款式就加价另算。

虽然是白天,但遮阳棚还是让市场里面显得昏暗,空中摇晃着的大灯泡却多了几分画面感。

800个叶儿粑的兼职

猪肉摊边,最能吆喝的要数50岁的蒋树国,拿他的话说,自己从1984年就在这里卖肉,是老街的老人儿,脸皮“够厚”。每天凌晨两点半骑着摩托车去江北屠宰场杀猪,平时杀一头,赶场杀两头,七百斤肉搭在摩托车上拉回来。

蒋树国经营着开张多年的肉摊

肉摊上的铁挂钩年代久远

老街有蒋树国这样的“老”人,也有像小谭这样的新人加入,在街边选择一地儿,路边摊席地叫卖。

飘香的叶儿粑勾起人们的食欲

叶儿粑摊生意不错,让35岁的谭女士显得很高兴。

30出头的小谭,带着她的叶儿粑,凌晨两点过起来和面,裹上粽叶,蒸上麦粑。“每格蒸上20来个,40格,约800个,1块钱一个,只卖赶场天上午。”小谭说,平日的时间都在照顾小孩,趁着周末赶场出来赚几个零花钱,算是兼职。

3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重庆  老街  赶集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77)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