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深厚的文化就能吞吐多远的未来。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他毅然地选择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者,誓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从虚到实,不仅继承更要传承,别人传播,张和刚落地。在文化传播的路上,他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湖南商学院客座教授
法治湖南研究院重大疑难案件研究中心副主任
道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湖南司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一见面,他就十分热情的向我们介绍起道林六绝堂的产品来,鼠标垫、本子、明信片、笔套等等。粗看一眼,就是很普通的生活用品罢了,摸在手中仔细把玩,发现无论是鼠标垫、本子、明信片都是将岳麓书院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印在其中,上面有些诗词还是张和刚自己写的。
生活所迫,穷小子挑起家庭重担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都是被逼出来的。”回忆起儿时的那段往事,张和刚的眼角不禁有些湿润。
当大多数孩子在享受舒适惬意的校园生活时,高一的张和刚却要面临辍学的危机。张和刚手里紧紧地拽着一张50元的人民币,忐忑不安地站在班主任面前,不知该如何开口。“老师,可以让我先报名吗,学费我会想办法在一个月内补齐的,我家里......”张和刚的声音越来越小,小到只有自己听得见。
高一那年,张和刚的妈妈生了一场病,把家里的积蓄花得所剩无几。年纪尚轻的他被逼无奈,只好自己想办法挣钱赚学费。可是只有16岁的他,能做什么呢?他想到了卖书给同学,于是他跑到学校的后街,挨家挨户的找书店,希望对方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批发给他,让他拿到学校去卖。
就像是一个讨要牛奶喝的孩子,张和刚被很多老板拒绝了,觉得这只是孩子的一场恶作剧。最终,张和刚找到一家比较偏僻的书店,说服了老板,批到了书。
张和刚就这样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赚钱,一到周日,他就背着这些书到学校摆摊,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同学。只是一天时间他就赚了800元,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一个月下来便挣了5000元。不仅交了学费,还赚足了一学期的生活费,甚至还能贴补些许家用。
不过好景不长,书籍卖到最后,卖不动了,因为很多人在前期买了后,后期的需求就饱和了,张和刚不得不停止卖书。整个高中张和刚一边靠着打零工,一边勤奋学习考上了湖南大学法学院。
按照他当时的想法来说,就想出人头地,让别的穷苦孩子不再承受他所承受的痛苦,有能力和权力去造福一方百姓。
张和刚
青春的迷茫与守望
每个刚上大学的孩子都会经历一个迷茫期,张和刚也不例外。步入大学之后,他所期望的与同学一起谈论梦想、文学等逸趣都不复存在,他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上完大学后自己又该去做什么。直到他遇到了人生的导师——湖大法学院院长杜钢建老师,在听过老师讲课后,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迫不及待给老师写信,讲述自己的困惑。
也正是因为恩师的启发,他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中国的道林文化产生了深厚兴趣。道林文化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是湖湘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由于今人研究甚少,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张和刚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大家只知道岳麓山、岳麓书院,却不知道林寺是岳麓书院的前身,对此觉得特别遗憾,从此开启了与道林文化的不解之缘。在道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张和刚在湖南大学法学院创办道林馆、仁学馆,并为后来的道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道林古镇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小养成的独立精神,让他不愿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在刚步入大学之时,便接了十余个案件,在导师的指导下,打赢了十多场官司。后因帮一个老人做法律顾问,处理拆迁纠纷问题,张和刚查阅了大量的法学资料,深入调查研究,多次与开发商谈判,将赔偿金从最初的120万争取到400多万,一时名震校园。
也正因他这种专业能力,被一家有名的律师事务所看中,愿意出年薪20万,分股份,配专车的条件,招聘他过去做董事长助理。但对方要求张和刚退学,完全成为公司的员工。不得不说,这个条件对于一个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他动心了,却也是充满了纠结,毕竟他考上一个985、211的高校不容易,但毕业后能找到这么好条件的公司吗。思来想去,老师跟他说了一句话:“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不易,更何况是985、211高校,至少得完成学业,一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二是不枉费父母的一片苦心。”
而且他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文化研究,于是他拒绝了诱人的条件,去了台湾义守大学游学。在台湾呆的这一年,他走过了台湾大大小小的地方,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一本书《文明剪影》,并在台湾出版。
在台湾获得研究生学历的张和刚,思考了很久,放弃了继续读博的机会,打算做道林文化传播公司。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公司、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根基,有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就能吞吐多远的未来。
坎坷创业 少年的选择
“当时自己也是有些膨胀了,心高气傲,什么也不顾就说要创业。”
道林文化传播公司最初是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导向,以活动为抓手,主要承办各种会议活动,组织一些学术论坛文化研究活动等,走的是理论路线。从2013年到2014年,短短一年时间,道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举办了48场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活动是办得很成功,也获得了很多好评,但是由于会议90%的收入靠赞助、10%靠企业交的服务费的盈利模式,让他入不敷出。每一场活动少则亏2000元,多则20万元,全部积蓄也就这样付之东流了。
就这样勉强支撑到了2014年6月份,张和刚慢慢地发不出工资了。他把公司的员工聚集在一起,吃了一顿散伙饭,痛定思痛地宣布,道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暂时歇业。
虽然员工们依依不舍,表示想继续支持他的工作,但是张和刚已不再是之前那个心高气傲的少年了。一个人跑到桂林独居了一个月后,又回到了长沙,想要重整旗鼓。但对于身上没有什么积蓄的他来说,重新开始又谈何容易,况且曾经那种商业模式也不适合公司发展。
既然如此,就从最基本的做起。张和刚跑到了长沙一家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公司上班,成为橘子洲项目的营销总监。在此期间,张和刚也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蜕变,开启了橘子洲商业繁华。同时,张和刚也发现了旅行行业存在的问题,旅游纪念品整体缺乏创意、造型单一、制作简单、品质低劣、全国雷同、缺乏地域特色、价格混乱,严重制约了旅游商品行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再回想起自己曾经研究道林文化的那段时光,张和刚突然有了新的点子。
道林重启 都市文化再生
人生就是起起落落,有过辉煌后卷土重来,这一次,张和刚多了一份男人的沉稳与底气。
2015年,正是国家大力支持文创发展的好时机,张和刚谋生了再次把道林发展起来的念头。在把手头上的项目运营上轨道之后,张和刚毅然辞去了营销总监的工作,重新着手道林团队的建设。
再次起航的道林以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为主打 ,以道林六绝堂连锁店为载体,线上线下相结合,渗透到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简而言之就是将文化不仅停留在精神层面,更多的是与都市中的物品作为载体链接,做个性开发。张和刚说,这叫做“都市文化的再生”,传统文化与都市文化的结合,更利于丰富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文创行业的核心是创意,然而,抄袭、跟风、仿制原创产品问题严重,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张和刚和设计师刚推出一个新品,短短几天就会被市场仿制,这也让他很是苦恼。文化加上定制,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并且是小批量生产,对工艺要求也比较高,这也是限制道林的瓶颈。
张和刚一直都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不管市场怎么仿制,道林还是会坚持做原创。目前道林已经和湖大艺术学院和湖南商学院旅游学院的专业人士达成合作,共同致力于产品的设计开发,并且道林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名家的鼎力支持。
张和刚说,道林让他找到了信仰。一个有信仰的公司,不管未来有多远,至少不会迷茫。张和刚还悄悄地和记者说,他也在着手建立一个律师事务所,名叫司康,一个不愿意闲着的人,永远在路上。
张和刚接受记者采访
评论
全部评论(405)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