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创新帮扶机制助推精准扶贫记
陈 强 宋宝春 黄 晓 2017-12-05 09:42:43

“‘第一家长’进农家,真情帮扶人人夸……”在平果县,有一首壮族僚歌这么唱。

自去年6月起,该县选派8805名干部到1.3616万户贫困户中担任“扶贫第一家长”,引导贫困群众精准脱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平果县紧紧围绕“精准”二字,创造了“第一家长”这一扶贫帮扶机制。一年多时间里,“第一家长”与贫困户“结亲”,摸家底、谋思路、出实招。目前,该县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2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72个百分点。

去年,该县县委班子到乡镇进行扶贫帮扶工作调研时,一名贫困户说:“镇里有人来了又走,县里也有人来了又走,留给我一大堆资料,我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部分帮扶干部作风飘忽,帮扶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怎能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早在2011年,平果县就已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帽子。但“脱帽”不等于完全脱贫——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该县仍属于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天窗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为了解决帮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该县着手实施“第一家长”帮扶机制。

“阿妈,我们家有地,种水果肯定得!”“仔,我们今年就按你讲的做。”在该县凤梧镇农拜村那巴屯,这一“母子”间的对话,是该县帮扶干部黄承蒋与贫困户韦小英正在商量脱贫路子。

“第一家长”与普通帮扶干部的最大区别,在于以重要家庭成员的身份融入贫困户中,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家。“第一家长”到帮扶户家中,了解群众真实愿望和想法,在增收致富上帮助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提高帮扶解困的精准度。

该县县委书记黄志愿介绍,“第一家长”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进村入户,不仅能够更加精准实施帮扶措施,还通过把贫困人口当作自己家人,进一步调动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以前在大山里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多亏了金飞这位好‘家长’带路。”坡造镇渌德村塘和屯贫困户余荣先说,在“第一家长”李金飞的带领下,其一家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了大石山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为了保证帮扶效果,该县给“第一家长”梳理出打好感情底子、选好脱贫路子、写好帮扶册子、用好政策篮子、算好脱贫日子这“五好”工作法;并且按照“五好”工作标准,“扶贫第一家长”与贫困户拉家常、做规划、搞产业。

在实施过程中,该县不断健全扶贫“第一家长”帮扶机制。通过扶贫“第一家长”与贫困户签订帮扶承诺书和脱贫承诺书“双承诺”,做到结对帮扶一帮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不摘帽、不调整”,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第一家长”的积极作用下,该县“一帮一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区“一帮一联”工作暨乡村脱贫攻坚落实平台建设现场会在该县召开,“第一家长”作为先进经验得到推广。按计划,该县今年将实现1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870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记者手记

把帮扶当作自家事

结对帮扶,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开展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抓手。脱贫工作做得好不好,帮扶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

贫困户那句“镇里有人来了又走,县里也有人来了又走”,道出了一些帮扶干部工作的不足之处——浮于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浮于形式,何来精准?

平果县拿出“第一家长”这一举措,用真情真意开展帮扶工作。

“第一家长”进入贫困户家中,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家,从而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贫困人口当作自己家人,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就可以得到充分调动。把贫困户的事情当作自家的事情,就会设身处地想办法,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这样一来,帮扶干部的工作才能更精准、更有效。

0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平果  创新  机制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