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青岛产业升级发动机
王娉 2017-10-23 18:30:10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约是当下最热门的领域。无论是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当中,还是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都是相当重要的板块。有人预言,未来20年全球信息产业保持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

前不久,市科技局与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共同编制的《青岛市高技术产业选择及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出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绘就了大致清晰的轮廓。据悉,去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95家企业共完成产值1025.1亿元,占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7.4%,产业规模仅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是推动青岛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据市科技局电子信息与新材料科技处处长胡宝剑介绍,青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主要聚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VR/AR)产业、微电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领域。尽管上述各热门领域刚刚起步,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都“羽翼未丰”,却也因青岛对高技术产业的谋篇布局,透出了勃勃生机。

虚拟现实在全国有“话语权”

青岛在虚拟现实领域发力较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度,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据前期摸底调查,青岛VR/AR领域的相关企业39家,拥有16所与VR/AR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12个各级重点实验室和9个训练培训中心,在海洋与矿山环境模拟、教育培训等行业的仿真模拟研究成果国内领先。今年1月,崂山区成功获批全国首个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业界将2016年称为虚拟现实产业爆发“元年”。而青岛的虚拟现实产业亦发力于2016年5月市政府、崂山区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签约合作。借助北航青岛研究院落地,一批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开始汇聚岛城。目前,由赵沁平院士引领的虚拟现实研究院、徐惠彬院士引领的北航新材料研究院、房建成院士引领的北航精密仪器与光学研究院、“千人计划”专家赵巍胜引领的微电子研究院,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分室等与虚拟现实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已经相继入驻。今年4月28日,国内首个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又在青岛正式揭牌,源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而随着业界高端要素在岛城聚集产生的“向心力”,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在国内虚拟现实领域创新实力排名前十的高校院所也纷纷牵手青岛,入驻国际创新园等地创办研究院。

今年8月底,由崂山区政府承担建设的青岛市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吹响了青岛向规模化虚拟现实产业冲锋的“集结号”。据了解,仅在崂山区,就聚集了歌尔、海尔、黑晶、金东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的虚拟现实企业,产品涉及轨道交通、石油钻采、海工装备、智能家居、影视以及军工、地产、商业等多个行业,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名校、名企强强联合,构筑了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微电子开始发力补短板

微电子技术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战略性产业。从产业布局来看,青岛的微电子企业可圈可点。海信在激光器芯片、光器件、光模块、光网络终端的设计、研发、生产、测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光模块厂商,其有源光收发模块出货量全球第一。东软载波在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无线射频芯片、触控类芯片等不同类型的集成电路产品制造方面,行成了SMART产品线,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家电、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仪器仪表等领域。青岛鼎信通讯以载波及总线通信芯片为基础,应用于电力、消防等嵌入式智能产品,目前在电力载波行业市场占有率达53%,稳居行业全国第一。

但就整体而言,青岛的微电子产业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青岛的微电子产业仍然是块“短板”,多数企业集中于下游应用产业链,缺乏上游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企业。青岛需要在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半导体功率器件等产业上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让更多的企业具备参与全球基础元器件和器材制造产业链竞争的实力,同时也需要大力培育从事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产业配套的企业,尽早形成健全的产业生态体系。

今年9月17日,青岛市微电子产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崂山区揭牌。该基地将充分利用北航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并联合歌尔集团等园区落户企业,建立研究生、博士生培养站,破解青岛微电子专业高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的发展瓶颈,重点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等微电子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市科技局牵头,以集成电路设计仿真、微纳加工及分析测试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平台正在积极筹划当中。在不久的将来,青岛将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部件企业,逐步提升青岛微电子产业在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的研发、制造质量和档次,在关键领域实现部分和全部本地化配套。

人工智能期待龙头企业

眼下,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将会给人类社会生活、世界格局带来深刻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和产业。

青岛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起步期,尚无主营业务集中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通过高企摸底调查,2016年青岛从事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企业有35家,带动的相关领域营业收入约5亿元。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上有一些零星布局,例如青岛大学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海尔海创汇都已开始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拓疆。

当然,青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也并非“无本之木”。在人工智能通用芯片领域,青岛若贝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芯片产品在航天航空、云计算、机器人、图像预处理等领域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青岛拥有山东省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和20多家机器人生产企业,于2014年获批“青岛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智能运载工具领域,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推进基于平行驾驶的平行无人车系统;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海信的智慧城市系统,海尔的人工智能物联平台,以及各种“无人工厂”,都为青岛积累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引进培育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品牌、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突破、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在重点产业中的率先应用等措施,人工智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不再遥远。

3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产业  青岛  发动机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175)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