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创业伤不起
含章可贞 2017-10-19 09:56:04

大部分人都认为,短视频作为新的信息载体,是目前内容创业的一大风口,众多原创者和平台前仆后继地扎了进去。但当今日头条、微博、腾讯、阿里等巨头拿出真金白银,拼补贴、拼政策、拼流量,乃至拼技术的时候,留给绝大多数创业者的角色,是不是最廉价的生产资料提供者?而当这种角色都需要“明抢暗夺”才能得到的时候,生态就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

文/含章可贞

丰哥几杯酒下肚后,开始说话:“对不起大家了,不是我,大家可能不会搭进去这么多钱。”

本来是丰哥离开后大家的再聚会,他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人瞬间沉默了,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在开始做短视频创业这件事时,我们都认为一定会成功。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猪在风口上都能上天,我们至少还算是有资源、有实力的“聪明人”。在短视频的风口上,我们的期待值也不只是赚个小钱,而是融资、再融资直到上市。

三水打破了尴尬,“还提这个干什么?既然做了就不后悔,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今天只谈情不谈钱。来,再干一杯” !

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不只是一个融资计划,到成为上市公司的距离。我们的失败,可能是从没有开始之时,就已经注定了。

短视频是一项长工程

普遍认为,短视频作为内容创业风口的原因之一,是其投入小,门槛低、理想回报率高。但短视频又何尝不是优质内容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优质内容的持续生产,或许就是机构化下,内容生产者的巨大工程。

2016年8月的时候,电影摄像师出身的丰哥叫上我和三水,张罗着想投钱在我们都熟悉的影视圈做些东西。原本我们是计划拍些“网大”(网络大电影),可是等到8月份我们碰头的时候,网大已经有点盛极而衰的意思了。

当时短视频的形势很乐观,今日头条开始贴补,其他的平台也陆续有好消息出台。但我们看出来补贴并不能挣大钱,能挣钱的是打响名号后的广告费。而且随着运营商不断降低流量的资费,进入短视频的时间节点也正好。

丰哥曾经是几部颇有影响的电影的摄像师,也跟过几个名导,私底下还有一帮子剧组认识的小兄弟,在圈里多少有些知名度。那时候我们都觉得,以丰哥导演兼摄像、三水编剧兼制片的技术背景,像这种三五分钟的视频简直就是小意思。所以我们没多商量,在平台上注册完账号,直接投钱开干。

第一次开机还是很仓促的,剧本基本上是在几天里攒出来的,除了演员以外,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我也是第一次在片场当起了所谓的剧务。说实话,想在10天内拍出尽量多的片子,对于体力和脑力来说都是一种磨练。幸好,整个拍摄的过程还算顺利,没有出现太多纰漏,10天拍了近30多条剧情类的短视频,最后3天还拍了几十个段子。

可还没等我们松口气,后期的问题来了。拍摄租机器的成本并不算高,但是后期处理的外包价格却很昂贵——别看在二线城市,成本同样不低,拍摄10天,吃住行杂七杂八加起来已经花了近7万元,后期最少还要2~3万元的样子,这样算下来30条成片的成本要10万元。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算高,但这才是第一次拍,后面越拍越多的话,成本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我们商量,必须把成本降下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于是打算一次性投入,买拍摄设备、后期设备,花的钱并不算多,只有十几万元。接下来我们开始招人,导演、摄像、后期、运营,陆陆续续招到了十几个人,想着囊括所有相关业务,尽可能地控制住成本。但团队的扩建,也增加了一项庞大的开支——每个月什么都不干,就有五六万元的工资等着我们去发了。

除此之外,我们也试着去签一些艺校的学生,结果双方对工资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所以只好现用现找。但不管怎么样,整个拍摄成本确实压了下来,每条3分钟内的剧情类视频才不到5 000元,类似一条、二更的展示类视频2 000元左右就能拿下。段子的成本就更可以忽略不计了。熟练之后,我们一天能拍三、四十条视频,2个演员一天的劳务不到1 000元,剧组、后期都是公司的人,平均一条连100元的成本都用不了。

10万+有什么用?

10万+的阅读量,几乎成了所有优质内容的考核标准。但在泛阅读、标题党、假流量的加持下,阅读量也成了泡沫。“100万读者,不如1万粉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粉丝,代表的就是变现。

团队稍微磨合之后,我们的短视频终于在头条、网易、腾讯、搜狐、爱奇艺上线了,不但可以达到日更,甚至能够保持3个不同类型的自媒体同时达到每天更新1条的速度。

可是新的问题随即就来了:播放量不理想。

在最开始,各个平台的播放量只有一两千,不好的时候甚至只有几百。于是在绞尽脑汁考虑拍摄内容、标题、标签的同时,和平台打好关系就成为我们新的突破点。毕竟有了平台的支持才有更多的曝光率。

那时候,各平台对于内容还是比较饥渴的,于是在影视圈都有些人脉的我们很快接洽到各平台,播放量也有了起色,从几千到两三万逐渐增多。

当第一条单平台10万+的视频出现的时候,我们整个团队欢欣鼓舞,似乎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公司上下所有人铆着劲儿要创造短视频行业的奇迹,我们甚至能感觉到离融资以及上市都不远了。

不过,在大家都对未来满心期待的时候,团队内部的问题也随着工作量的增大而显露出来:剧本、拍摄、后期、运营每一个环节的小失误或者矛盾,都可能成为蝴蝶效应的源头,给片子带来意外情况。

因为需要赶进度、压成本,剧本来不及打磨,拍摄要抓进度,后期要跟上节奏,就像一根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绳子越勒越紧。最麻烦的是运营推广,因为这是我们最不擅长的。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你没有钱就很难推广;推广不到位,点击率就上不去;点击率上不去,就影响到融资;如果融不到钱,我们之前的付出就都付之东流了。

但对于资本并不雄厚的我们,如果把大部分钱投到推广上,那么就会影响拍摄,而拍摄经费少了,质量就更加难以保障。所以我们不得不推动丰哥出去找钱。

这可难坏了丰哥。要知道丰哥虽然有一些影视圈的人脉,但是以前也没干过融资拉钱的活儿。在小范围的投递项目PPT后,丰哥感到形势并不乐观,尤其在耳边传来几个大的短视频公司动辄数千万元融资的消息后,我们更加急上加急。但投资者并不傻,他们关心的是我们如何有利润。

确实,整个团队前前后后3个多月投入了50多万元,进项却只是各平台那几百元的分成。我们这时候才意识到变现不仅是对我们,对投资人也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我们要怎么变现?从哪里变现?这些问题像石头压在我们的心中,但留给我们摸索的时间并不多了。

说得过去的模式,走不通的路

阿里、今日头条等头部内容商的出现,不断压缩着短视频创业者的市场,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成为理想中的巨头,而是成为了巨头们的“牧场”。不在同一起跑线的优胜劣汰,有时让你输得没有脾气。

尝试融资失败后,我们瞄上了电商:电商已经开始注重内容了,像淘宝App在逐步用短视频替代原先的图文内容。而如果能与淘宝、京东、苏宁这些电商成为利益共同体,那么这是我们目前离钱最近的路。

由于我们算进入这条渠道最早的几个团队,与电商合作的开头还比较顺利。依靠着全网近四千万的播放量,京东和苏宁都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公平,甚至有些倾斜的政策,我们得以参与到为两大电商平台产品提供视频的服务。

对于这样的局面,我们又一次憧憬起来。如果从短视频角度切到电商领域,我们可能不只是单纯的视频拍摄、内容提供商,更可能也成为电商。而这里面的经济利益,可以用无限大来形容。

可是没多久,现实又让我们感到了失望。可能是电商利用视频宣传产品的欲望还没有被激发,也可能是网购者还不习惯看视频买东西,所以电商并没有对这类短视频有多重视:一条展示商品的视频,价格才几千元;一条类似创意广告的视频,多则五六万元,少则才1万元。而且就是这样的活儿,还不是天天有。

更要命的是,一些流量更好的短视频团队或者个人已经崛起成为了大号。当有这样的小活时,我们还需要和这些大号去竞标。

价格算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的质量对比知名团队,很难说是一流。而对于一些不差钱的电商来说,他们宁可选择高价位高品位,也不想低品位。之后3个月,我们连一条广告都没竞标到,于是我们的变现之路又破灭了。

最终我们也没从电商手里赚到一分钱,但此时的支出已经超过了80万元。除了已经买了的机器,我们3个赔了70多万元——因为干了这半年多,收入只有那可笑的几百元流量分成。

又尝试几次出去融资没有拉到钱之后,我们选择遣散团队,回到了起点。

在我们退出之时,还不停看到各短视频平台增加补贴的消息。不过在我们看来,这已经是一条愿者上钩的“假消息”了。除了少数获得千万级融资的头部团队之外,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在进入这个行业,也有一批又一批的人离开这个行业,而他们之中99%的人都会像我们一样,最终成为了离开风口的那些“猪”。

编 辑:徐 璐 xulu0607@foxmail.com

48
欢迎关注商界网公众号(微信号:shangjiexinmeiti)
标签短视频  创业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1216)

广告
广告
广告
商界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订阅栏目
    效率阅读

  • 音频新闻
    通勤最爱

广告